二、糖尿病飲食治療1(2 / 3)

少量飲酒

少量飲低度酒有助於促進機體血液循環,無節製地飲酒,會使食欲下降,食物攝入減少,以致發生多種營養素缺乏,嚴重的還會造成酒精性肝硬化。過量飲酒會增加患高血壓、卒中等的危險。另外,高度酒含能量高,不含其他營養素。

注意飲食衛生

在選購食物時應當選擇外觀好,沒有泥汙、雜質,沒有變色、變味,並符合衛生標準的食物,嚴把病從口入關。進餐要注意衛生條件,包括進餐環境、餐具和供餐者的健康衛生狀況。集體用餐要提倡分餐製,減少疾病傳染的機會。

5.糖尿病病人的膳食原則

飲食治療是糖尿病治療的基本措施,無論是輕型的還是重型的,無論用胰島素還是用其他口服藥物,都必須通過飲食控製以減輕胰島B細胞的負擔,改善症狀。治療目標是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和消瘦。因此,糖尿病病人需遵循下列膳食原則:

合理控製總熱能,熱能攝入以維持標準體重為宜。

糖類攝入不宜控製過嚴,糖類供給量占總熱能的50%~60%。

控製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脂肪供給量應低於總熱能的30%,膽固醇每日300mg以下。

蛋白質的供給近似正常人標準,其所占熱能比例為12%~20%。

無機鹽、維生素的供給應滿足人體需要。

膳食纖維要充足,每日攝入量30g左右。

合理安排餐次,一日至少三餐,定時、定量。

6.什麼是食物的血糖指數

血糖指數是1986年Jenkins首先提出的一個衡量糖類對血糖反應的一種有效的指標。血糖指數是指含50g糖類(又稱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與相當量的葡萄糖在一定時間(一般為2小時)體內血糖反應水平的百分比值,反映食物與葡萄糖相比升高血糖的速度與能力。通常葡萄糖的血糖指數被定為100。因為食物中的許多因素可以影響人體對糖類的消化及吸收,又與食物成分表內糖或糖類的含量無關,也即不同食物,其糖類的含量盡管一樣,但餐後血糖的反應完全可以不一樣,故了解不同食物中糖類對血糖的反應,可以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糖尿病病人應盡量選擇血糖指數低的食物。

食物的血糖指數是衡量食物引起餐後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指標。低血糖指數的食物不會使人過早產生饑餓感,使能量持續而緩慢地釋放,並改善腸道運動,促進糞便和腸道內有毒物質排出,對控製肥胖、降低血脂、減少便秘都有很好的作用。食物的血糖指數值越低對餐後血糖的影響越小。高血糖指數的食物可引起餐後血糖快速增高,是增加肥胖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很多因素影響食物的血糖指數,最重要的是被經過精細加工的食物含高血糖指數,糙米的血糖指數明顯低於經過加工的大米。影響食物血糖指數的因素還包括:

膳食纖維的含量。含膳食纖維高的食物,由於膳食纖維能延緩食物中糖類的吸收,因而食物的血糖指數低。

食物的成熟程度。成熟的水果或蔬菜中糖的含量高於沒有成熟的水果或蔬菜,因此血糖指數相對較高。

食物中澱粉的類型。有些澱粉可使血糖快速升高,如熟土豆中澱粉消化吸收快,可使血糖迅速升高。

食物中脂肪的含量:高脂肪含量的食物可使消化吸收速度減慢,血糖指數低。

精加工的食物血糖指數高於粗雜糧。

7.膳食中脂肪的種類與人體健康

脂肪為人體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並且幫助脂溶性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和類胡蘿卜素的吸收。但是飽和脂肪酸,尤其是反式脂肪酸具有增加人體血液膽固醇的作用,是冠心病的危險因素;而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存在於植物油中)不增加血膽固醇。攝入大量脂肪(飽和脂肪或不飽和脂肪)會增加能量攝入量而導致體重增加,脂肪提供的能量是蛋白質和糖類的2倍還多,因此脂肪總量應限製在占總能量的30%以下。

脂肪因其所含脂肪酸的鏈長短、飽和程度和空間結構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特性和功能。脂肪酸,按其碳鏈長短可分為長鏈脂肪酸(14碳以上)、中鏈脂肪酸(含6~12碳)和短鏈脂肪酸(5碳以下)。按其飽和程度可分為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多不飽和脂肪酸。按其空間結構不同,可分為順式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

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可使血膽固醇增高。這類食物包括高脂肪的乳製品(如幹酪、全脂牛奶、奶油、黃油和奶油冰激淩)、肥肉、肥的家禽和皮、牛油、羊油、豬油、棕櫚油、椰子油等。

反式脂肪酸:高反式脂肪酸含量的食物可以使血膽固醇增加。含有高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包括:市場出售的油炸食品和烘烤製食品,如麵包、蛋糕或糕點等。

不飽和脂肪酸(或油脂類):不飽和脂肪酸不增加血膽固醇。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主要是植物油、大部分堅果、橄欖、鱷梨及脂肪多的魚類,如鮭魚。不飽和脂肪酸又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兩種。橄欖油、菜籽油、葵花籽油和花生油等含有很高的單不飽和脂肪酸;而植物油中,如大豆油、玉米油、棉籽油和大部分堅果是多不飽和脂肪酸的良好來源。一些海魚如鮭魚、金槍魚和鯖魚等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ω-3脂肪酸具有降低血脂和預防血栓形成的作用,故能預防心髒病。

過多攝入不論何種脂肪酸都會使能量攝入增加,最終使體重增加,因此要多選擇全穀類食物、蔬菜和水果類作為能量攝入的大部分。如果偶爾一頓飯中攝入了含有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那麼下一頓飯就要注意減少含飽和脂肪酸多的食物。適當的烹調方法,可減少不必要脂肪的攝入,如經常用蒸、煮、燉、拌、鹵、汆和涼拌等用油較少的烹調方法,而少用煎、炸等方法。

膽固醇與心血管病關係密切,一般主張每日攝入量應低於300mg。對於已經患有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來說,每天膽固醇的攝入量最好控製在200mg以下。高膽固醇血症的糖尿病病人應當盡量少食或不食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

8.糖尿病病人每日吃多少蛋白質食物合適

與正常人近似,成年人每日每公斤體重為1g,但當病情控製不好時,易出現負氮平衡,供給量需適當增加,按每日每公斤體重1.2~1.5g計算。目前主張蛋白質的攝入占總能量的10%~20%,其中動物性蛋白質占1/3。素食者供給量要提高,而過多的蛋白質攝入量是不必要的,也可能是有害的,因為腎髒的負荷加重了,適當限製蛋白質是有好處的。

食物中蛋白質主要來源於:①動物性食品,主要包括奶類、蛋類、瘦牛肉、瘦羊肉、瘦豬肉、禽肉及魚、蝦等海產品;②植物性食品,主要來源於大豆及豆製品,如豆腐、豆腐幹、豆漿、豆腐腦以及大豆蛋白和穀類蛋白質,如各種米、麵等。

蛋白質半數以上主要靠瘦肉、禽蛋類及乳品提供,其次為豆類及各種豆製品,小部分為米麵類。盡可能選擇低脂肪肉類如瘦牛肉、羊肉、豬肉,魚和海產品,雞肉和無皮的禽肉,以及兔肉、鹿肉等。蛋類的選擇:雖然蛋黃含有較高的膽固醇,禽蛋仍屬於低脂食物,除非患有高膽固醇血症,每日都可選用1個禽蛋。硬果和種子類食物的選擇:這類食物也含有較高質量的蛋白質,但是含脂量更高,病人應盡量少吃。牛奶含有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等多種營養成分,特別是含鈣很豐富,經常飲用能夠預防骨質疏鬆症。由於牛奶中的脂肪是飽和脂肪酸,每100ml中含3g脂肪,過多的攝入飽和脂肪酸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因此糖尿病病人最好選用低脂牛奶及奶製品,每天用量以250~500ml為宜。

9.糖尿病病人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需注意什麼

維生素和無機鹽是調節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營養素。病情控製不好的病人,易並發感染或酮症酸中毒,要注意維生素及無機鹽的補充。補充B族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12可改善神經症狀。粗糧、幹豆類、肉類、蛋類及蔬菜類含B族維生素較多。維生素C和維生素E可防止微血管病變。平時食鹽攝入量不宜過高,否則易引起高血壓。鈣的攝入量要提高,長期缺鈣易導致骨質疏鬆症。蔬菜是無機鹽、維生素的良好來源,乳類是鈣的良好來源。鉻與糖尿病的關係十分密切,是正常糖代謝及脂肪代謝必需的微量元素。鉻是一種具有多種原子價的元素,三價鉻是葡萄糖耐量因子的組成成分,與胰島素結合可增加胰島素受體,促進葡萄糖進入細胞。含活性鉻的食物有酵母、牛肉、肝、蘑菇、啤酒等。鋅能協助葡萄糖在細胞膜上的轉運,每一個胰島素分子中有2個鋅原子,鋅與胰島素活性可能有關。動物性食物是鋅的主要來源。

10.糖尿病病人對膳食纖維的攝入有講究

膳食纖維是人類消化酶不能分解的糖類和木質素,大部分是多糖,但在結構上與澱粉有明顯的差異。膳食纖維包括植物細胞壁與細胞內的多種物質,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及木質素,也包括細胞內的膠質及黏膠。膳食纖維有防止便秘、結腸癌的作用,還能降低血漿膽固醇。膳食纖維具有降低血糖和改善葡萄糖耐量的作用。其作用機製可能與纖維的吸水性及改變食物在胃腸道運送時間等特點有關。因此,主張在糖尿病病人飲食中要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主要有蔬菜、粗糧、雜糧,如魔芋、蕎麥、燕麥等。一般來說,糖尿病病人最好保證每天的膳食纖維攝入量在25~30g。但過多的膳食纖維不利於蛋白質和微量元素的吸收。

11.糖尿病病人每日餐次與總能量計算

餐次

為了減輕胰島的負擔,使之合理分泌胰島素,糖尿病病人一日至少進食三餐,而且要定時、定量。注射胰島素的或易出現低血糖以及病情控製不好的病人,還應在三次正餐之間增添兩三次加餐,即從三次正餐中勻出一部分食品留作加餐用,這樣既可以減少正餐主食及其糖類的用量,從而減輕餐後高血糖,又可防止胰島素作用較強時引起的低血糖反應。這是防止低血糖、控製高血糖行之有效的措施,值得采用。糖尿病病人一般可在上午9~10時,下午3~4時及晚上睡前加一次餐。三餐飲食內容要搭配均勻,餐餐有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這樣可減緩葡萄糖的吸收,增加胰島素的釋放。

能量計算

具體需要多少能量,應當向醫生、營養師谘詢。也可以自己根據成人糖尿病每日能量供給量表計算出來。

確定理想體重: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5。適用於成年男性。

理想體重(kg)=[身高(cm)-100]×0.85。適用於成年女性。

理想體重(kg)=身高(m)3×13.2。適用於小、中學生(不分性別)。

確定您的體型是肥胖型還是消瘦型——體重指數(BMI)

BMI=體重(kg)/身高(m)2(kg/m2)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亞洲成人體重分級的建議:

BMI:18.5~23.9正常

BMI<18.5低體重

BMI:24~27.9超重

BMI≥28肥胖

標準體重和體型確定後可確定每日每公斤標準體重所需要的能量。

輕體力勞動包括:所有坐著的工作、洗衣、做飯、駕駛汽車、緩慢行走等。

中體力勞動包括:搬運輕東西、持續長距離行走、環衛工作、庭院耕作、油漆工、管道工、電焊工、采油工等。

重體力勞動包括:重工業勞動、室外建築、搬運、鑄造、收割、挖掘、鑽井工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