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食物的營養價值
1.穀類的營養價值
了解各類食物的營養素分布、含量和營養價值,可以幫助正確選擇適當的食物和進行適當的食物搭配,從而保證攝取我們所需要的各類營養素,也有利於控製糖尿病。因此,糖尿病病人也有必要掌握一些不同食物的營養知識。
穀類主要包括小麥、大米、玉米、小米、高粱、黍類等雜糧。其中以大米和小麥為主,在我國居民膳食中,50%~70%的能量、55%的蛋白質、一些無機鹽及B族維生素來源於穀類。穀類在我國膳食構成比例中占49.7%,有很重要的地位。
穀類的結構和營養素分布
各種穀類其結構基本相似,都是由穀皮、胚乳、胚芽3個主要部分組成,分別占穀類重量的13%~15%、83%~87%、2%~3%。穀皮主要由纖維素、半纖維素等組成,含較高灰分和脂肪。糊粉層介於穀皮與胚乳之間,含有較多的磷和豐富的B族維生素及無機鹽。胚乳是穀類的主要部分,含大量澱粉和一定量的蛋白質。蛋白質靠近胚乳周圍部分較高,越向胚乳中心,含量越低。胚芽富含脂肪、蛋白質、無機鹽、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
穀類的營養成分
蛋白質:穀類蛋白質的含量一般在7.5%~15%。穀類蛋白質中主要是醇溶蛋白和穀蛋白。一般穀類蛋白質因必需氨基酸組成不平衡,賴氨酸含量少,蘇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偏低,因此穀類蛋白質營養價值低於動物性食物的蛋白質。由於穀類食物在膳食中占比例較大,也是膳食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糖類:穀物中的糖類主要為澱粉,集中在胚乳的澱粉細胞內,含量在70%以上,此外為糊精、戊聚糖、葡萄糖和果糖等。澱粉是人類最理想、最經濟的能量來源,在我國居民膳食中50%~70%能量來自穀物中的糖類。穀類中的澱粉可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直鏈澱粉遇碘產生藍色反應,並且直鏈澱粉的食物也容易“老化”,形成難消化的抗性澱粉。支鏈澱粉遇碘產生棕色反應,易使食物產生糊化,提高消化率。支鏈澱粉含量高時,食物吸收率高,一般普通澱粉含74%支鏈澱粉,而特殊工藝可使抗性澱粉為38%。大米直鏈澱粉與支鏈澱粉的比例為2:8,而糯米則幾乎全部為支鏈澱粉,因此糯米所致的血糖反應高於大米。
脂肪:穀類脂肪含量低,大米和小麥為1%~2%,玉米和小米為4%。主要集中在糊粉層和胚芽。從米糠中可提取與人體健康有密切關係的米糠油、穀維素和穀固醇。從玉米和小麥胚芽中提取的胚芽油,80%為不飽和脂肪酸,其中亞油酸占60%,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礦物質:穀類含礦物質為1.5%~3%,主要在穀皮和糊粉層中。其中主要是鈣和磷,由於多以植酸鹽形式存在,消化吸收較差。穀類食物含鐵少。
維生素:穀類是膳食中B族維生素的重要來源。如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泛酸和吡哆醇,主要分布在糊粉層和胚部。玉米的煙酸為結合型,不易被人體利用,須經過適當加工後,使之變成遊離型煙酸才能被吸收利用。
穀類加工、烹調及儲存對營養素的影響
穀類加工精度越高,糊粉層和胚芽損失越多,營養素損失越大,尤以B族維生素改變顯著。如果穀類加工粗糙,出粉(米)率高,雖然營養素損失少,但植酸和纖維素含量較多,消化吸收率也相應降低,還將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如植酸與鈣、鐵、鋅等結合成植酸鹽,不能被人體利用。
2.豆類的營養價值
豆類分大豆(黃豆、黑豆和青豆)和其他豆類(包括豌豆、蠶豆、綠豆、紅小豆、芸豆等),是我國居民膳食中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
大豆含有35%~40%的蛋白質,是植物性食品中含蛋白質最多的食品。大豆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接近人體需要,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而且富含穀類蛋白較為缺乏的賴氨酸,是穀類蛋白質互補的天然理想食品,故大豆蛋白質為優質蛋白。大豆含脂肪15%~20%,其中不飽和脂肪酸占85%,且以亞油酸最多,高達50%以上。此外大豆中還含有1.64%的磷脂和具有抗氧化能力較強的維生素E。大豆含糖類25%~30%,其中隻有一半是可供利用的澱粉、阿拉伯糖、半乳聚糖和蔗糖;而另一半是人體不能消化吸收的棉籽糖和水蘇糖,存在於大豆細胞壁,在腸道菌群作用下發酵產生二氧化碳和氨,可引起腹脹。此外,大豆還含有豐富的鈣、維生素B1(硫胺素)和維生素B2(核黃素)。
大豆雖營養價值高,但由於存在以上抗營養因素,其蛋白質消化率隻有65%,但通過水泡、加熱、發芽等方法,製成豆製品,其消化率明顯提高,如豆漿消化率為85%,豆腐消化率提高至92%~96%。
3.蔬菜與水果的營養價值
蔬菜和水果在我國居民膳食中的食物構成比分別為33.7%和8.4%,是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蔬菜和水果富含人體所必需的維生素、無機鹽和膳食纖維。此外,由於蔬菜、水果中含有各種有機酸、芳香物質和色素等成分,使它們具有良好的感官性,對增進食欲,促進消化,豐富食品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