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
生理功能:鈉在血漿中的量是恒定的,鈉與氯在血漿中濃度對滲透壓有重要影響。鈉存在於細胞外液,是細胞外液的主要陽離子,構成細胞外液滲透壓,調節與維持體內水量恒定。當鈉量增高時,貯水量也增加;反之,鈉量低時,貯水量減少。
維持酸堿平衡:鈉在腎小管重吸收時,與H+交換,清除代謝產物,如CO2,保持體液酸堿平衡。維持細胞內外液的滲透壓平衡。
過量攝入食鹽,每天達35~40g時,可致急性中毒,出現水腫、血壓上升、血漿膽固醇升高、脂肪清除率降低、胃黏膜上皮細胞破裂等。外周循環衰竭和呼吸抑製是氯化鈉急性中毒的死亡原因。通常情況下,鈉攝入過多並不在機體蓄積,但某些情況下,如腎功能不全而易發生鈉過多,可致毒性作用。血漿鈉>150mmol/L時稱為高鈉血症。血鈉過高,可出現口渴、麵部潮紅、軟弱無力、煩躁不安、精神恍惚、昏迷、血壓下降,嚴重者可致死亡。
食物來源:鈉存在於各種食物中,來源主要為食鹽、醬油、鹽漬或醃製肉或煙熏食品、醬菜類等。
鈉的攝入量:我國居民飲食鈉每天適宜攝入量:1~7歲兒童為650~1000mg;11~14歲為1200~1800mg;成人為2200mg。孕婦在整個孕期鈉的每日適宜攝入量為2200mg。
鉀
生理功能:維持糖類、蛋白質正常代謝,葡萄糖和氨基酸經細胞膜進入細胞合成糖原和蛋白質時,必須有適量鉀離子參與。合成1g糖原需24mg鉀,合成蛋白質時每1g氮需要12mg鉀;維持細胞內正常滲透壓;維持神經肌肉應激性和正常功能;維持心肌正常功能;維持細胞內外酸堿和離子平衡;降低血壓,血壓與飲食鉀、尿鉀、總體鉀或血清鉀呈負相關。補鉀對高血壓及正常血壓者有降低作用。
人體內鉀總量減少可致鉀缺乏症,可在神經肌肉、消化、心血管、泌尿、中樞神經等係統發生功能性或病理性改變。主要表現為肌無力及癱瘓、心律失常、橫紋肌肉裂解及腎功能障礙等。長期缺鉀,可出現腎功能障礙。表現為多尿、夜尿、口渴、多飲等,尿量多而比重低。因失鉀,可發生低鉀、低氯性堿中毒。體內缺鉀常因為攝入不足或損失過多。
體內鉀過多,血鉀濃度高於5.5mmol/L時,可出現毒性反應,稱高鉀血症。神經肌肉表現為極度疲乏軟弱,四肢無力,下肢明顯;嚴重時可發生吞咽、呼吸及發音困難,甚至呼吸肌麻痹而死亡。心血管係統可見心率緩慢,心音減輕;早期可見血壓偏高,晚期下降;心律失常。體鉀和血鉀濃度增高的原因主要是攝入過多及排出困難。
鉀的食物來源:香蕉、海藻、水蜜桃、魚類、牛奶等含量較高。
鉀的攝入量:我國居民飲食鈉每天適宜攝入量:1~7歲兒童為1000~1500mg;11~14歲為1500~2000mg;成人為2000mg。孕婦在整個孕期鈉的每日適宜攝入量為2500mg。
鎂
鎂的生理作用:有激活多種酶的活性;維持骨骼生長和神經肌肉的興奮性;保護胃腸和維持激素正常的功能。
鎂缺乏:多種病因致嚴重吸收不良、慢性酒精中毒致營養不良、長期靜脈營養而忽視鎂供給,而燒傷、急慢性腎病、哺乳損失、兒童時期的營養不良等都會造成鎂的缺乏。
糙糧、堅果含有豐富的鎂,硬水中也含有較高的鎂鹽。
鎂的參考攝入量:對於嬰兒,應盡量從母乳喂哺中獲取適宜攝入量。人乳每1L鎂含量為34mg左右,故適宜攝入量為30mg/d。鎂適宜攝入量1~3歲為100mg/d,11歲以上為350mg/d,孕婦、乳母為400mg/d。
碘
碘的生理作用:碘對人體營養極為重要。健康的成人體內總共含有15~20mg的碘,其中70%~80%存在於甲狀腺。骨骼肌內含碘量僅為甲狀腺含量的千分之一,但由於肌肉在體內占有很大的比例,故在肌肉中的總碘量仍占人體含碘量的第2位。碘在營養中的主要作用在於參與甲狀腺激素的合成,甲狀腺激素對人體的作用非常廣泛,在人體生長和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甲狀腺激素是人體重要的激素。
碘的食物來源:海鹽和海產品含碘豐富,是碘的良好來源。補碘的方法很多,如常吃海帶、紫菜等海產品。但是最方便、經濟安全、有效的辦法是食用碘鹽。
碘的來源按等級分類如下:
豐富來源:大型海藻、海產品和生長在富含碘的土壤中的蔬菜。
良好來源:供給動物富含碘的食物,食其乳製品和蛋類。
一般及微量來源:穀類、豆類、根莖類和果實類食品。
碘的參考攝入量:正常人每日碘的攝入量在1000μg以下是安全的。我國推薦每日碘的攝入量成人為150μg,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為200μg,兒童為50~150μg。
鋅
鋅的生理功能:①是人體中200多種酶的組成成分;②兒童缺鋅可致生長發育不良,嚴重時可使性腺發育不全而出現缺鋅性侏儒症;③鋅對於胎兒的生長發育也很重要,孕婦缺鋅可使胎兒中樞神經畸形,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即使出生後補鋅也無濟於事;④鋅能促進食欲,鋅缺乏對味覺係統有不良的影響,導致味覺遲鈍。
鋅的食物來源:鋅的來源廣泛,普遍存在於各種食物中。
鋅的來源按等級分類如下:
豐富來源:貝殼類海產品、紅色肉類、動物內髒類都是鋅的極好來源。
良好來源:幹果類、穀類胚芽、麥麩、幹酪、蝦、燕麥、花生醬、花生等。
一般來源:植物性食物含鋅較低。普通飲料、動物脂肪、植物油、水果、蔬菜、奶糖和白麵包等。
鋅的推薦攝入量:人體對於鋅的需要量因生理條件而異,妊娠、哺乳和人體生長過程均可使需要量增加。我國營養學會推薦鋅的每日膳食參考攝入量:0.5~1歲為8mg,1~10歲為9~13.5mg,11~14歲的男性為18~19mg,11~14歲的女性為15mg,成年男性為15.5mg,成年女性為11.5mg,孕婦早期為11.5mg,中晚期的孕婦加5mg,哺乳期婦女加10mg。
硒
硒的生理作用:參與穀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組成,參與免疫功能;促進人體的生長和繁殖;保護心血管和心肌的健康。硒可預防克山病的發生,我國的克山病與地方性硒缺乏有關;硒和重金屬有很強的親和力,是一種天然的對抗重金屬的解毒劑;保護視覺器官的健全功能和視力;抗腫瘤作用。
硒的食物來源:海產品、動物的內髒和肉類一般是很好的硒來源。糧食和穀類食品含硒量因產地不同差異很大,植物性食品的硒水平主要決定於生長的土壤條件。
硒的來源按等級分類如下:
豐富來源:芝麻、動物內髒、大蒜、蘑菇、海米、鮮貝、淡菜、金針菜、海參、魷魚、莧菜、魚粉、黃油、啤酒酵母、小麥胚和龍蝦。
良好來源:海蟹、幹貝、帶魚、黃魚、鮁魚、赤眼鱒、鯷魚、紅娘魚、黃姑魚、青魚、泥鰍、豬腎髒、全小麥粉、豬肉、羊肉、魔芋、母乳化奶粉等。
一般來源:鬆蘑、冬菇、桃酥、全燕麥粉、啤酒、大米、西瓜子、南瓜子、蛋黃。
硒的推薦攝入量:正常母乳中的各種營養素含量應可滿足嬰兒生長的需要。我國營養學會推薦每日硒的適宜攝入量0~0.5歲為15μg,0.5~4歲每日硒的參考攝入量20μg,4~6歲每日硒的參考攝入量25μg,7~10歲每日硒的參考攝入量35μg,11~13歲為45μg,14歲以後為50μg,哺乳期婦女需每日增加15μg。硒的可耐受最高攝入量成人每日為400μg,不論男性女性都是如此,幼兒每日為120μg,4~7歲每日為180μg。
鉻
鉻的生理作用:①促進胰島素的作用。增強了外周組織的胰島素敏感性,使胰島素能充分地發揮作用。糖尿病病人易發生鉻不足,補鉻對糖尿病有好處。②預防動脈硬化。鉻可能對血清膽固醇的內環境穩定有作用,能促使膽固醇和脂肪酸的生成。③促進蛋白質代謝和生長發育。鉻是某些酶的活化劑,是核酸類的穩定劑,鉻在核酸的代謝中可能發揮作用。
鉻的食物來源:一般是肉類,尤其動物肝髒和其他內髒,是生物有效性高的鉻的來源。啤酒酵母、未加工的穀類、麩糠、硬果類、乳酪也含較多的鉻;軟體動物、海藻、紅糖、粗砂糖中鉻的含量高於白糖。家禽、魚類和精製的穀類食物含有很少的鉻。長期食用精製食品和大量的精糖,可促使體內鉻的排泄增加,造成鉻的缺乏。
鉻的來源按等級分類如下:
豐富來源:幹酪、蛋類和肝。
良好來源:蘋果皮、香蕉、牛肉、啤酒、麵包、紅糖、黃油、雞、玉米粉、麵粉、馬鈴薯、植物油和全麥。
一般來源:胡蘿卜、青豆、柑橘、菠菜和草莓。
鉻的參考攝入量:我國營養學會建議成年人鉻的每日適宜攝入量為50μg,可耐受最高攝入量每日為500μg。嬰兒每日適宜攝入量為10~15μg,1~3歲每日適宜攝入量為20μg,4~10歲每日適宜攝入量為30μg,11~17歲每日適宜攝入量為40μg。
銅
生理作用:參與鐵代謝,維持正常造血功能;促進結締組織形成,促進蛋白交聯,當銅缺乏時,交聯難以形成,影響膠原結構,導致骨骼、皮膚、血管結構改變,且易使骨骼脆性增加、血管張力減低、皮膚彈性減弱等相應改變,銅缺乏也可導致血紅蛋白合成障礙,引起貧血。
銅攝入過量常發生於誤服大量銅鹽,飲用與銅容器長時間接觸的飲食,多為飲料。在這些情況下,常發生急性中毒,可致惡心、嘔吐、上腹疼痛、腹瀉及頭痛、眩暈等,嚴重者可致昏迷。食用大量含銅較高食物如牡蠣、動物肝、蘑菇等。
銅的食物來源:銅普遍存在於各種天然食物中,人體通常不缺乏。含銅豐富食物有貝類、動物肝腎、魚類、堅果及幹豆類,牡蠣含銅量特別高。植物性食物含銅量與其生長的土壤的含銅量有關。綠葉蔬菜、牛奶含銅量低。
銅的參考攝入量:世界衛生組織提出每天每千克體重銅需要量在嬰幼兒為80μg,兒童為40μg,成人為30μg。我國營養學會推薦為2.0~3.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