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不因自己的悲喜而改變生活的原則,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別人的言行,以成熟的心智判斷生活中的是是非非。這是一種高尚的人格修養,也是一種百煉成鋼的大智慧。
氣易失足:別動不動就負氣出走
2001年,在福建曾發生了這麼一件奇事:一名男子胡某因為一點小矛盾竟然負氣出走15年。胡某家住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鎮西村。15年前,正在準備開辦小型加工廠的胡某因和父母吵了幾句便負氣出走,一直不與家人聯係。其家人四處尋找,多次在報刊上登載尋人啟事,仍杳無音信。福建省東峰鎮公安分局在對轄區內所有外來流動人口進行拉網式清理登記時,發現在鎮內一個瓦片廠打工的胡某解釋身份時吞吞吐吐,似有難言之隱。在民警的一再詢問下,胡某不得不說出實情。分局立即向其出生地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鎮派出所發出函調信,多次與他們聯係,終於使他的家人得知胡某在東峰鎮。當胡某的哥哥及叔叔專程趕到福建,看著十多年未見麵的親人,聽著公安民警的耐心勸導,胡某終於消除了心中的怨氣,抑製不住多年的思親之情,叔侄三人熱淚盈眶,緊緊相擁。等他回到家裏,他那個沒有親手去辦的加工廠已經在哥哥的手中頗具規模了。
未離家時壯誌滿懷,15年後回鄉時仍是一個打工仔。一股怨氣能生15年,還真是少見!
怨恨之氣多因自認為遭遇不公而生。生怨氣的對象多是自己的上級或其他有權勢者,而受害者往往是自己最親近的人。許多人為了形象,不方便在外人麵前發泄氣憤,隻能帶著一肚子的怨氣回家爆發,使家人成了受氣包,受害最深。靠生怨氣發牢騷,什麼問題也解決不了。心中裝滿怨氣,今天怪這個,明天怨那個,讓這種消極情緒經常困擾自己,不但會破壞自身的心理平衡,渙散自己的意誌和進取心,進而還會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的降低或紊亂。仔細觀察一下周圍,不難發現,那些牢騷滿腹、怪話連篇、怨氣衝天的人,幾乎都與事業成功無緣。怨氣,它隻會誤事,有百害而無一益。
在同樣或相似的外界刺激下,為什麼有人很少生怨氣而有人卻怨氣十足呢?心理學告訴我們,情緒和情感的發生,不僅取決於環境刺激,還取決於人的認知水平,這兩者同樣重要。比如,對待車船票漲價一事,人們的反應相差懸殊。有些人憤憤不平,抱怨國家接連提高運費,增加群眾負擔;有些人則從國家發展經濟的大局出發,認為現在能源不足,運價成本大幅度上升,人員的工資也增長許多,運費理應提價,因此,並無怨氣。這表明,欲不生或少生怨氣,必須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對事物的認知水平。
如果別人的言行觸犯了你,你首先要看一看對方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假如是無意的,則應該“不知者不怪”;假如是有意的,則要分析其言行是對還是錯。對者,應該欣然領教;錯者,可以采取恰當的方法回敬。凡事沒有必要生氣,否則便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氣易傷情:絕情的“老死不相往來”
生氣對健康的危害程度主要取決於氣的強度和持續時間的長短。氣憋在心裏,不向外發泄,一般持續時間均較長。這種不良情緒壓在心頭不消散,可導致食不甘味,寢不安席,肌體的抗病力隨之下降,從而有損健康。氣憋在心裏,則是越憋越重,達到難以承受的程度,這時再驟然發泄,如同山洪暴發,即大發雷霆,我們稱之為盛怒,而盛怒則會對身心造成更大的傷害。
但我們更想說的是氣也會傷害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最怕的是兩個最親或關係最密切的人相互生氣。如夫妻之間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鬥氣,誰也不服輸,誰也不先開口,久之不僅會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而且夫妻關係也會日益緊張,隔閡加深,雙方感情受到傷害,甚至會招致嚴重的後果。
據調查研究,性格內向或孤僻者,以及平時很少與人交際,朋友甚少,不願意與親友同事談心的人,都比較好生氣。因此,這些人應該更加重視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加強自身修養。誠然,改變性格並非易事,但也不是辦不到的。這些人應該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社會活動,走出狹小的天地,多結交一些朋友,培養一兩項業餘愛好,經常參加文娛和體育活動。這些都可以逐步優化自己的性格,開闊自己的心胸。特別是要逐步養成與熟人、朋友、同事談心、聊天的習慣,心裏不痛快就及時向外宣泄。在這方麵,尤其需要得到其親友和同事們的幫助,當發現他們有氣憋著、悶在心裏時,就應該想方設法引導其將心裏話說出來。
人們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盡量做到不生氣。碰上了不愉快的事,首先要學會自己給自己“消氣”;確實遇到煩心的事,也要“戒”字當先,戒除惱怒。當然,這不是簡單下個決心就能辦到的事情,其中還有道德修養和陶冶情操的問題。古人把“責己嚴,待人寬”以及“溫、良、恭、儉、讓”視為人際交往的準則,這對現代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十分有益的。遇事冷靜、待人寬厚並能適當克製自己的情緒,這實際上體現著一個人的內在修養。
動輒生氣,總是使家庭處於“戰爭狀態”,或者總是和朋友冷言相對,你的生活會快樂,會輕鬆嗎?生氣於人無益,對己無利,既傷害了別人,也在“懲罰”自己,這樣的後果該值得你去好好反思一下了。
養身當以戒悶氣為本。要養怡身心,就要下工夫修煉品行,寬厚待人,謙遜處世。要做到不生氣,少生氣,要心胸開闊,寬宏大量,不要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小事斤斤計較、耿耿於懷。“退一步”並非“懦弱”,而是化解矛盾的良策,或許還會由此冰釋前嫌,換得海闊天空。要養怡身心,還要學會息怒,善於控製和調理自己的情緒,把“生氣”這種不良情緒消滅在萌芽狀態。
氣易失機:“摔門而去”,後悔的是自己
機會對於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有很多人總是在埋怨上帝不給他機會成功,事實上,上帝也把蘋果砸到了他的頭上,可是他一邊罵著,一邊把蘋果吃了。這就是為什麼牛頓成了科學家,而同一時代的其他人卻沒有在那個世紀留下絲毫的印記。
生活中有許多人和事,就是因為當事人在突發情況下不理性,而使事情發生惡變,把自己變成了其中的受害者。
一位大學生畢業後應聘於一家公司搞產品營銷,公司提出試用3個月。3個月過去了,這位大學生沒有接到正式聘用的通知,於是,他一怒之下憤然提出辭職。公司的一位副經理請他再考慮一下,他越發火冒三丈,說了很多抱怨的話。於是對方也動了氣,明明白白地告訴他,其實公司不但已經決定正式聘用他,還準備提拔他為營銷部的副主任。這麼一鬧,公司無論如何也不能再用他了。這位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因自己的不理性而白白喪失了一個絕好的工作機會。
還有一名初探歌壇的歌手,滿懷信心地把自製的錄音帶寄給某位知名製作人。然後,他就日夜守候在電話機旁等候回音。第1天,他因為滿懷期望,所以情緒極好,逢人就大談抱負。第17天,他因為情況不明,所以情緒起伏,胡亂罵人。第37天,他因為前程未卜,所以情緒低落,悶不吭聲。第57天,他因為期望落空,所以情緒壞透,拿起電話就罵人。沒想到電話正是那位知名製作人打來的。他為此而毀了期望,自斷了前程。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在這短暫的一生中,機會能夠出現的次數更是少之又少,抓住了,你的生命就會出現新的景象,錯過了,隻能是無盡的悔恨。如何才能抓住機會,不讓自己的生命留下悔恨呢?這需要你有一雙雪亮的眼睛、一顆敏銳的心,還有勤勞、敢於探索的品質。
然而,錯過一次機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這種令人抱憾終生的錯過,一次又一次在你身上重演,那麼你的人生恐怕就沒有轉折了。所以,當你意識到上一個機會錯過時,不能讓後悔和遺憾完全左右你。短暫的遺憾會讓你深刻體會到這次教訓,以後不要再次重複相同的錯誤,但是倘若一直沉浸在這種悔恨的氛圍中,便是一種沒有意義的選擇。
即使你再後悔,機會也回不來,不如吸取教訓,把悔恨轉換成探索的動力,轉換成敏銳的洞察力,這樣你才有可能在下一次機會到來的時候迅速地抓住它。永遠記住,失去一次機會的時候,後悔一個小時就足夠了,剩下的時間是對自己微笑一下,然後繼續趕路。
氣易失策:一生氣,什麼也想不出來
當你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是隻顧發泄不滿,還是冷靜地想出解決之道呢?隻要你稍微思索一下,你會認識到這個困難正是改變現狀、開發新天地的契機。
有很多化不滿為創新的例子,給我們意外的啟示。
加藤信三是日本獅王牙刷公司的小職員。作為一個小職員,盡管他前一天夜裏加班加點,很晚回家休息,盡管他頭暈目眩,想美美地睡上一覺,但是他必須馬上起床,趕到公司去上早班。起床後,他匆匆忙忙地洗臉、刷牙,不料,匆忙中出了一些小亂子,牙齦被刷出血來!加藤信三不由火冒三丈。因為刷牙時牙齦出血的情況已不止一次地發生了。情緒不好的他懷著一肚子的牢騷和不滿衝出了家門。
作為一個牙刷公司的職員,數次刷牙牙齦出了血,加藤的不滿情緒越來越大了。他怒氣衝衝地朝公司走去,準備向有關技術部門發一通牢騷。
走進公司大門後,走著走著,他的腳步漸漸地放慢了。加藤信三曾參加過公司組織的管理科學學習班。管理科學中有一條名言使他改變了自己的態度。這條訓誡說:“當你有不滿情緒時,要認識到正有無窮無盡新的天地等待你去開發。”
當他冷靜下來以後,和同事們想出了不少解決牙齦出血的好辦法。他們提出了改變刷毛的質地,改造牙刷的造型,重新設計毛的排列等各種改進方案。經過論證後逐一進行試驗。試驗中加藤發現了一個為常人所忽略的細節:他在放大鏡下看到,牙刷毛的頂端由於機器切割,都呈銳利的直角。“如果通過一道工序,把這些直角都挫成圓角,那麼問題就完全解決了!”同事們都一致同意他的見解。經過多次實驗後,加藤和他的同事們把成功的結果正式向公司提交。公司很樂意改進自己的產品,迅速投入資金,把全部牙刷毛的頂端改成了圓角。
改進後的獅王牌牙刷很快受到了廣大顧客的歡迎。對公司做出巨大貢獻的加藤從普通職員晉升為科長,十幾年後成為公司董事長。
加藤的“幸運”正來自於不滿,在不滿中發現。很多時候,如果我們能打破常規,逆向思考,獨辟蹊徑,往往能產生全新的創意、驚人的成果。
“請你按下快門,其他的事由我來做。”這是“柯達第一號”小盒型照相機麵市時的廣告詞。
照相機在它麵世之初是被當作精密複雜的儀器來看的,一般大眾與它無緣。但是,喬治·伊士曼——紐約羅徹斯特鎮一家小銀行的事務員卻認定:“照相機應像鉛筆一樣簡單,誰都可以使用。”
1881年,伊士曼用5500美元開辦了自己的攝影器材公司,這就是今天名聞世界的柯達公司的前身。1888年6月,伊士曼把“柯達第一號”送進了市場。1963年,當柯達公司在27個國家同時推出大眾化的“自動式”照相機時,全世界為之轟動。
跳傘運動員從飛機上躍出,在降落傘張開前的瞬間,他完成了膠卷的裝卸。老人、兒童、婦女,全部都應付自如地擺弄柯達自動照相機。它的好處還在於售價便宜,在柯達自動照相機三種機型中,大半在50美元以下,最便宜的隻售10美元。
這種“自動式”相機立即風靡世界,柯達公司大發其財。柯達成功的原因就在於“反其道而行之”。相機的功能開始並不複雜,可隨著性能越來越好,操作使用也越來越繁瑣,這對於專業攝影者來說當然無所謂,但對普通人來說就不同了。因此一反常規,讓相機的操作簡單得不能再簡單——隻需輕輕一按便可完成照相過程,就連“傻瓜”也能操作,這便獲得了轟動性的創新成果。
然而,更出人意料的還在後頭。就在柯達公司贏得大眾市場的情況下,又進一步宣稱:“自動照相機的專利本公司絕不獨占,我們同意所有廠商仿造它。”這絕對不是平常人願意做的。一般人在自家產品暢銷時,肯定會千方百計保守秘密,以專利壟斷市場,獨享其利。柯達的做法,讓人疑惑它的目的所在。
而這正是柯達成功的又一訣竅。今天,提起柯達,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動照相機,而是大名鼎鼎的柯達膠卷。原來,放棄專利讓其他照相器材廠商共同拓展世界照相機市場,最終必然刺激膠卷的銷售。
麻煩事有時候不一定就是壞事。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時,多問自己“為什麼”,仔細思考,你可能會有新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