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貪婪財利求名氣,不如平常心態好福氣(1)(3 / 3)

窮理發師說:“我不知道。實際上,我以前從來沒聽說過‘秘密’這個詞。您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我隻是快樂,我賺我的麵包,如此而已……然後我就休息。”

後來國王問他的首相——一個學識非常淵博的人。

國王問他:“你肯定知道這個理發師的秘密。我是一個國王,我還沒有這麼快樂呢,可是這個窮人一無所有,卻這麼快樂。”

首相說:“那是因為他並未置身於那種惡性循環之中。”

國王問:“什麼惡性循環?”

首相笑了,說:“您在這個循環裏麵,但是您不了解它。讓我們做一件事情來證明這種惡性循環的存在吧。

晚上,他們把一個裝有99塊金幣的袋子扔進理發師的家。

第二天,理發師掉進地獄裏了。他憂心忡忡地來了。事實上,他整個晚上都沒有睡,一遍又一遍地數著袋子裏的錢——99塊。他太興奮了。他一再地起床,摸摸那些金幣,再數一次……他從來沒有數金幣的經驗,而99塊又是一個麻煩——因為當你有99塊的時候,1塊金幣是一個很難弄到的東西。他一天所掙的錢應付生活是足夠了。但1塊金幣卻也相當於他近一個月的收入。怎麼弄到1塊金幣呢?他想了很多辦法——一個窮人,對錢沒有多少了解,他現在陷入困境了。他隻能想到一件事情:他要斷食一天,然後吃一天。這樣,漸漸地,他就可以攢夠1塊金幣。然後有100塊金幣就好了……他頭腦中有一種愚蠢的想法:它必須變成100。

他很憂鬱。第二天他來了——他沒有在天上飛,他深深地站在地上……不僅深深地站在地上,還有一副沉重的擔子,一個石頭一樣的東西掛在他的脖子上。

國王問:“你怎麼了?你看起來很焦慮。”

他什麼也不說,因為他不想談論那個錢袋。他的情形每況愈下,他不能好好地按摩——他沒有力氣,他在斷食。

於是國王說:“你在幹什麼?你現在好像一點力氣也沒有。你看起來這麼憂鬱、這麼苦悶。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終於有一天,他不得不告訴了國王。因為國王堅持說:“你告訴我,我可以幫助你。你隻要告訴我發生什麼事了。”

他說:“我陷入了一種惡性循環中,我現在是這種惡性循環的受害者。”

原本快樂的理發師在金錢麵前,因為缺少了一顆平常心,既拿不起,又放不下;既輸不得,又贏不起。心境失去平靜,生活失去平和,整個人生長河就像老式座鍾上的鍾擺,永遠不得安寧地在兩極情緒間起落掙紮,品嚐著綿綿無盡的焦慮與惶恐、無奈與苦澀、疲憊與怨怒、失落與惆悵,最終陷入了惡性循環當中。

金錢的誘惑常常存在於我們的身體裏,時不時地出來“發作”一下。我們應該培養自己抵禦誘惑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金錢所動。我們需要金錢,但不能被金錢迷了眼睛。

正視權位:擾亂心緒的“身外之物”

常言道:“權力、財富、地位乃身外之物。”如果因為它們而擾亂了自己的心緒,那麼非智者所為。追求成功、名望本身並沒有錯,不過對於成敗要以平和之心待之,這樣才不會被成功迷失心智,喪失自我。

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句話的意思是,正因為不與人相爭,所以天下沒人能與他相爭。可惜的是,兩千多年來,能參悟和運用這一箴言的人如鳳毛麟角。在名利權位麵前,往往爭得你死我活的,結果大都落得個遍體鱗傷、兩手空空,有的甚至身敗名裂、命赴黃泉。

江南有一個大家族,家族的掌門老爺有一大堆兒子。眼看自己一天比一天老了,他心想:這麼大一個家當總得交給一個兒子來管吧。可是,管家的鑰匙隻有一把,兒子卻有一大群。於是,兒子們鬥得你死我活,不亦樂乎。這時,隻有一個兒子默默地站在一邊,隻幫老爺子幹事,從不參與爭鬥。爭來鬥去,老爺子終於想明白了,這把鑰匙交給這群爭吵的兒子中的任何一個,他都管不好。最後,老爺子將鑰匙交給了不爭的那個兒子。

追求權位的人希望有一天一掌遮天,力挽狂瀾;追求財富的人希望自己富甲天下,縱橫金融;追求名望的人希望自己高高在上,一世英名。然而,莊子卻說道:“眾人重利,廉士重名,賢人尚誌,聖人貴精。”追求這些浮名利祿不如追求一顆平和之心,任何東西皆生不帶來死不帶走,倘若能夠看到生命的真諦,想必才能夠真切地理解生命的意義,明白世間之事可以追求,但不可強求,得失隨緣才是明智之舉。

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可謂聲名顯赫,功績卓著。年輕的他便對權勢有著極度的熱愛,於是他拜荀子為師,學習帝王之術、治國之道,以求將來有所成就。

公元前247年,李斯來到秦國,先在秦相呂不韋手下做門客,取得了呂不韋的信任,憑借他的推舉,李斯當上了秦王贏政的近侍。李斯利用經常接近秦王的機會,勸說秦王抓緊“萬世之一時”的良機,“滅諸侯成帝業,終成天下一統”。秦王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先任命他為長史,後又拜為客卿,命令他來製定統一天下的策略。

公元前237年,秦國宗室貴族利用各種借口要求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李斯不甘這樣走下曆史舞台,於是他寫了《諫逐客書》,勸秦王收回成命。

秦王看了《諫逐客書》深受感動,於是取消了逐客令,恢複了李斯的官職。他佐助秦王政,用了僅僅10年的時間,就先後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大業。李斯當上丞相以後,利用權職,大肆改革。曆史上著名的慘劇“焚書坑儒”就是李斯為了打擊儒生誹謗朝政而實行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後,李斯害怕自己的權貴地位因先帝的去世而受到影響,於是為了保住他的利益,他和趙高狼狽為奸,偽造遺詔,立少子胡亥為帝。他一生精明,卻萬萬沒有想到趙高篡權後又施展陰謀,誣陷李斯“謀反”。李斯就是因為私心而一時糊塗,從而落了身死族滅的下場。他臨刑時和他兒子抱在一起痛哭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試想,倘若李斯早就有一顆平和之心,淡然地看待權貴和地位,能夠做到天天牽著黃狗打獵這點要求就滿足了的話,又豈能被趙高蒙騙,卷入一場黑暗的政治陷阱中呢?

平和之心,貴在淡然。《道德經》中對於平和之貴也有過如此評價:“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古代的聖人告訴我們,如果對於榮華富貴和屈辱不能淡然對之,這不是聖哲之人的舉動。要做到榮辱不驚,必須首先在心態上放平穩,不能僅僅因一些得失迷失了心智,做出一些後悔的行為。這些不明智的行為,小則影響一時,重則影響一生,可謂得不償失。

有一顆平和的心,就要做到淡泊名利,分清是非,懂得生命中什麼才是最珍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隨緣不僅僅是古人讚賞的一種精神,更是處於這個風雲瞬變的時代所必需的一種心態。平靜地麵對風雨大浪、因果得失,才是成大事者的一種氣魄。

人生在世,無論是麵對榮華富貴、位高權重,還是麵對窮困潦倒、失權失勢,都要以一顆平和之心處之。有了千鬥黃金,換不來誠心一笑;有了天下權勢,換不來健康的身體。人生的價值在於活得快樂和幸福。然而,生命是否快樂和幸福是人的主觀感受,一顆平和的心比一顆計較利益得失的心更容易看到幸福。

正視權力:總統的煩惱

在歲月的長河中,在曆史的篇章中,有許多人被視為偉人。他們崇高的人格、偉大的功績,使人類牢牢記住他們的名字。他們深邃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與風範氣質,超越常人,達到眾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在人類的社會中,他們如同夜空中燦爛的群星,在黑暗中閃爍著神聖、耀眼的光芒。在美國,就有這樣一個被無數人景仰並且載入史冊的偉人,他就是喬治·華盛頓。

在孩提時代,華盛頓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生來就正直誠實,辦事極為公道,這與他受到修養極好的父親智力上和道德上的熏陶有關。他渴望著成為一名馳騁疆場、威風凜凜的勇敢軍人,報效國家和人民。在他的同學中,他總是領導者。

1748年,英法兩國為了爭奪在北美的領地和利益而發生衝突,雙方都開始備戰,由此也為華盛頓提供了一個走入軍界的機會。那一年,他19歲。

在數年的戰爭中,華盛頓處事謹慎,富於進取精神,有忍耐力,更有魄力。在每次戰鬥中,他都騎著自己的白馬衝鋒陷陣。他用實際行動贏得了身邊人的崇拜和信任。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以後,人們希望有一個獨攬大權的人物來接管政府。在人們眼裏,華盛頓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軍隊中也有這樣的思想,甚至有軍官上書要求他做皇帝。但是華盛頓並不想當皇帝,他從來不對名利有所動心,他追求的是得到廣大人民的尊敬,他是一個視榮譽重於生命本身的人,有著強烈的共和思想。因此,他在向大陸會議索要獨立自主的權力時,多次重申,一旦戰爭結束,他將解甲歸田,化劍為犁。他不願為了一頂金燦燦的皇冠、為了個人的野心而使美國在剛剛擺脫英國的殖民地統治後又重新陷入內戰之中。

和平終於來臨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簽署和平協議。4月19日,曆時8年的北美獨立戰爭結束。華盛頓時年51歲,他辭去軍職,向部隊告別。麵對昔日生死與共的戰友,他激動不已,與他們斟酒告別。人們熱淚盈眶紛紛與他擁抱,最後為了不使自己過於激動,他一句話也沒有說,淚流滿麵地徑直離去。在費城,他與財政部的審計人員一起核查了他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的開支,賬目清楚、準確,他甚至還補貼了許多自己的錢。

辭職的他回到了家,回到了自己的農場,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華盛頓的辭職樹立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先例,讓人主動放棄權力是不可思議的,對於一個能隨其心願擔任任何職務的人而言,這就更令人稱奇。

浮生一世,短短幾十年,總有一天連生命都不得不放棄,還有什麼看不開的呢?懂得放棄的人往往要比一味追求的人得到的更多些,也更放鬆些和快樂些。

人生的路很寬,為官為民,一樣可以活得有滋有味,隻不過各有各的活法而已。民有民的樂,官有官的憂;窮有窮的喜,富有富的悲,此皆隨個人與環境的不同而變化,我們沒有必要處心積慮地去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正視成就:第一名隻有一個

“勝利”是絕大多數人一生追求的目標,可是在人性叢林裏,事事求勝卻不一定是好事,有時候,“求勝”反而是“失敗”的前奏。

有一部電影的部分情節是這樣的:

男主角為了查案,想辦法進入某一幫會。該幫會的規矩是,欲加入者,必須接受該幫會三名“高手”的挑戰。結果男主角先後“擺平”了前兩位“高手”,最後碰到幫主,兩人在經過十數回合的交手後,男主角俯首認輸。女主角知道男主角功夫高強,對他的認輸大惑不解,男主角回答說,如果他打敗那位幫主,自己就要取而代之成為幫主,可是當幫主不是他所願,也無助於查明案情,何況他也不一定能帶得動這些人。為了收服他們的心,還得花很多心思,這對查案無益。因此他不求勝,反而故意求敗,給了那位幫主及全體“弟兄”麵子;男主角因為坐上了第二把交椅,接近權力核心,反而更容易了解案情的來龍去脈。

這雖然是部電影,可是情節卻相當合乎人性叢林裏的法則,也就是:你的勝利是別人的失敗。失敗者的心情極端複雜,他可能真正臣服認輸,但也有可能在心底埋下一粒複仇的種子,若卷土重來,兩人光明正大再度對決則無大礙,怕就怕他在背後射冷箭。此外,勝利也會為你帶來很多人際關係上的變化及負擔,或許,這也算是勝利所付出的代價吧!

所以,不必事事求勝,競技場上不求勝是孬種,但在人性叢林裏,事事求勝的人卻是愚者。然而,也不是凡事都要做個失敗者,而是你要考慮:

這個“勝利”對我的價值和意義如何?

為了這個“勝利”,將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打敗對方,將產生怎樣的人際效應?

“失敗”和“勝利”相比,何者價值大?

有了這些思考,該求勝就求勝,並且也要承擔求勝之後所發生的種種後遺症,如果沒必要求勝,那麼就求敗吧。

不過,求敗也要有一些技巧。不可不戰而敗,那會引起對方的不滿與懷疑,反而對你不利。你必須“假裝”拚命,然後再“狼狽”地落敗,否則想要求敗都求不得。

求敗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隱藏實力,別人永遠搞不清楚你到底有多少斤兩,而這就是你在必要時求勝的最好本錢。

事事都勝,容易引起別人嫉妒,有時反而會影響你追求大勝利,所以寧可小事求敗,大事才求勝。

正視富貴: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

阿婆的店開在鄉下的小街上,小小的街,隻有這麼一家小小的雜貨店。阿婆從早忙到晚,忙得非常地起勁,也非常地快樂。

阿婆的店開得很久很久了,究竟開了多久,小街上幾乎沒有一個人說得上來。小街上許多人都說,他們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在阿婆的店裏買糖果、買雞蛋、買肥皂。買到現在,連他們自己都快要變成阿公、阿婆了。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現在阿婆已經老了,老得眼睛模糊不清,手腳行動緩慢,走路一搖一晃。更糟的是,老得記憶不清,總是走到哪,忘到哪。

“阿婆,你的砂糖一斤賣多少錢呢?”

“讓我想想看,好像是1.2元吧。不,不,好像是2.5元錢。哦,1.8元,1.8元一斤,準錯不了。”

“阿婆,我要買花生米,一斤多少錢?”

“1.4元,1.4元。”

“花生米哪有這麼便宜?是不是一斤3元才對,你記錯了吧?”

“是,是,3元。真的沒錯,是3元。”

“啊,阿婆,你找錯錢啦,你應該找5元錢給我,怎麼給我55元?多找了呀!”

“唉,真的錯了。我趕快再補50元給你。”“什麼?不是我得再補給你,而是你得退給我?你可不要弄錯呀!”

每天,都有這樣的情形出現,很多人替阿婆擔心,怕她記錯價格找錯錢,做生意不但賺不到錢還得賠老本,但阿婆總是笑嗬嗬地說:“有賺,賺許多,賺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