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貪婪財利求名氣,不如平常心態好福氣(2)(1 / 3)

村子裏的李老師是阿婆的忘年交,她常常趁著到學生家做家訪或是到街上買東西的時候到阿婆的店裏來坐坐,和阿婆聊聊天。她非常擔心阿婆的店開不下去。

例如,有一天她在店裏才坐10分鍾,就看到阿婆不止三四次地賣東西找錯錢,甚至還把50元錢當10元錢找出去。

“阿婆,你能不能不再做生意啦?我看你這樣做生意遲早會把老本都賠光。”李老師好意地勸道。

“我沒賠,我賺很多了。不相信,你看看我的賬本。”阿婆從抽屜裏拿出一本黑黑的、油油的、破得連四個角都磨禿了的本子給李老師看。

這是什麼樣的賬本呀,李老師簡直看花了眼睛。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每頁都寫滿了“一”這個字,寫得密密麻麻。“我看不太懂。阿婆,你解釋給我聽好不好?”

“哈哈,你們這些讀書人,隻會教人讀書,當然看不懂啦。”

阿婆笑得眼睛眯成了縫。一麵笑,一麵解釋:“你瞧,這每一頁除了記賬,中間還有一條線,看到沒有?”果真,每一頁的中央真的有一條長長的橫線,把一頁隔成上半部和下半部兩個部分。

“你仔細數一數,每一頁上麵記的賬多,還是下麵記的賬多?”

“什麼意思?”

“啊,我說的賬,就是這個啦,這是我發明的字,你當然看不懂。”阿婆指著簿子上那些“一”字繼續說:“這本賬本每兩頁記錄了一天的收支情況,每一筆賬就代表一件事。每天我的店裏頭都發生很多事,如果是快樂的事,我就把賬記在線的上麵。如果是不快樂的事,我就把賬記在線的下麵。你數數看,每天快樂的事是不是比不快樂的事多許多?你說,我開這個小店,不是天天賺得很多嗎?”

“哇,原來如此!”李老師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從第一頁一直往下翻。果真,每天在線上頭的“賬”都遠遠多於線下頭的。有時候一整天中,隻見線的上頭記得滿滿的連一個空位子都沒有,線下頭卻連一筆也沒有。

李老師想,那一天阿婆真還是賺足了!

“我真高興你的店賺這麼多的錢。”李老師把賬本還給阿婆,“可是我還是有一點不明白,什麼是店裏頭快樂的事?什麼是店裏頭不快樂的事?你能不能向我說明白一點?”

“喔,這還不簡單呀,你真是個隻會讀書的讀書人,我來說給你聽聽吧。比如,我把一斤3元的米當作一斤1元的米賣,客人趕快再補2元錢還給我,這就是很快樂的事。我多找了3元錢給客人,客人立刻把錢送回來,這也是很快樂的事。客人看到我扛不動米,幫我扛,看到我忙不過來就替我做這做那,都是快樂的事,統統要一筆一筆記錄下來。但是也有不快樂的,哈,有一個人就總是當我是個老糊塗,買東西不給錢,說是待會兒就會把錢送來,卻一次又一次都沒還錢,還當作沒這回事,多帶走一包綠豆、一罐可樂、一包砂糖。他每帶一回,我就記一次不快樂。同樣吃一種米,總是會養出一百種、一千種不同的人的。還好,天天算下來,都是快樂占多數,不快樂占少數。我用算盤算一算,覺得我的店不但賺,而且還是越來越賺,越賺越多,我的快樂也越積越多,我早已變成世界上擁有快樂最多的人了!這樣的店,我怎麼舍得把它關掉呀!”

古人雲:“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當年陶淵明荷鋤自種,嵇叔康樹下苦修,兩位雖為貧寒之士,但他們能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這樣的生活,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極高境界!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宰相叫季文子。

季文子身居高位,卻以儉為榮,從不鋪張浪費。他家的住房非常簡陋,也不多用仆人。

他叮囑家人說:“不要搞浮華,講排場。飲食粗茶淡飯就可以了,衣服不髒、不破就很好。”

有一天,他有公務出門,讓他的侄兒備車。等了一會兒不見動靜,就徑直向馬廄走去。

剛到馬廄門口,他就看到侄兒慌慌張張地將青草蓋在馬槽上,顯出不安的樣子。

季文子納悶,問道:

“你在幹什麼?”

侄兒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季文子上前一看,原來馬槽裏有糧食。

季文子十分生氣,說:“我已經說過,不許用糧食喂馬,有充足的草就可以了。許多窮人衣食都成問題,你竟還如此浪費!”

侄兒點點頭,說:“你說的道理我懂,我隻是怕別人嘲笑我們。”

季文子回答道:“被嘲笑又如何,簡樸生活才是美德。”

慕僚仲孫站在一旁,不以為然地說:

“大人做宰相這麼多年了,出入連一件像樣的綢緞衣服都沒有。喂的馬,不給糧食,隻給草吃。你每天乘坐瘦馬破車,難道不怕別人笑話,說你太小氣了嗎?”

季文子聽了仲孫的話後,嚴肅地說:“你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你沒有懂得節儉的意義。一個有修養的人,他可以克製貪念,因為他知道節儉可以使人向上;相反,一個人鋪張浪費,必然貪得無厭。一個國家的大臣如能厲行節儉,艱苦奮鬥,上行下效,百姓齊心,這個國家必然會越來越強大。”

季文子句句在理的一番話,說得仲孫啞口無言。他紅著臉不好意思地低下頭去。

後來,季文子聽說,仲孫真的想通了,一改過去鋪張浮華的缺點,重新做人了。

季文子作為宰相,自然當屬富人之列,難能可貴的是他能以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自己的財富,依舊保持著勤儉的美德,並能夠以德服人,使他身邊的人最終都像他一樣節儉。如果我們是富人,就應該做像季文子一樣的富人。

還有一對下崗的年輕夫婦在早市上擺了個小攤,靠微薄的收入維持全家五口人的生活。這對夫妻過去愛跳舞,現在沒錢進舞廳,有時就在自家屋子裏打開收錄機轉悠幾圈。男的喜歡喂鳥,女的喜歡養花。下崗後,鳥籠裏依舊傳出悅耳動聽的鳥鳴聲;陽台上的花兒依舊鮮豔奪目。他倆下了崗,收入減少了許多,卻仍然生活得很快樂,鄰居們都用驚異的目光看著他倆。

這對年輕的下崗夫婦,雖然生活清苦,卻仍然可以坦然麵對貧窮的生活,並能在艱苦的環境中尋找生活的樂趣,這也是難能可貴的。

我們無法改變自己的境況,但卻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狀況都要坦然麵對,並保持快樂的心情。

不管富貴與貧窮,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中,隻要開開心心,生活的趣味就會更濃厚,恐懼和壓抑感就會自然從內心深處消失。坦坦蕩蕩地做人,平平淡淡地生活,美好的日子就會處處飄滿幸福的花香。

有些人盡管很窮、很孤獨,事業上也談不到什麼成就,但隻因他們懂得從生活中尋找那點點滴滴的情趣,他們就不會覺得困苦和孤獨。

正視名利:淡泊人生一身輕

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當然是社會發展最有效的潤滑劑,但不可過於看重名利,過於為名利奔波不休。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講究效益的環境裏,完全不言名利也是不可能的,但應正確對待名利,最好是“君子言利,取之有道,君子求名,名正言順”。

我們的心靈有著太多的負重,有得到,就會有失去。然而,倘若你緊緊抓住失去不放,得到就永遠也不會到來。放下失敗,抓住成功,就可以讓生命重放光彩。而這一切,需要你有一顆淡泊名利得失、笑看輸贏成敗之心。

如果你每天騎著單車上下班,回家到菜市場購物一番,之後做幾盤可口的家常菜,和家人孩子一起享受天倫之樂。慶幸吧,你平淡的生活充滿著無比的幸福!當你忙裏偷閑與愛人、孩子一同去逛公園、去看場電影、去搞一次野炊時,我相信我們都會懂得,生活其實有很多內容。我們大可不必為了一個出國名額而徹夜不眠,大可不必為一次職位的晉升而寢食難安。在平日忙碌而充實的生活中,你忙你便有所收獲;你崗位平凡但你樂在其中;你鬥室而居,但衣食自足。你普通,普普通通如一顆草;你平凡,平平凡凡如一朵花,但你同樣可以驕傲,默默綻放的花朵也會芳香怡人!有了這份平淡的處世心態,你就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快樂地生活。

也許你沒有輝煌的業績可以炫耀,沒有大把的鈔票可以揮霍,但你擁有淡泊,這便是人生求之難得的幸福了。諸葛亮有言:“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淡泊是一種真我,是英雄本色。追求淡泊者,生活的道路上永遠開滿鮮花,永遠芳香四溢;追求名利者,生活的道路上會遍布陷阱,隻能在生命終結的一刹那體會到稍縱即逝的一絲快樂。

人生的大戲不可能永遠處於高潮,平平淡淡才是真,擁有淡泊之心,便能撥雲見日,體會到生活的真正內涵,否則,隻能在生活的邊緣徘徊,隻能是舍本逐末。

學會淡泊,擁有淡泊吧,朋友,學會和擁有了它,你就能在當今社會愈演愈烈的物欲和令人眼花繚亂、目迷神惑的世間百態麵前神寧氣靜;你就會拋開一切名韁利鎖的束縛,在人生的大道上邁出自信與豪邁的步伐,讓心靈回歸到本真狀態,從而獲得心靈的充實、豐富、自由、純淨。

我們需要以清醒的心智和從容的步履走過歲月,其精神中必定不能缺少淡泊。雖然我們渴望成功,渴望生命能在有生之年劃出優美的軌跡,但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平平淡淡的快樂生活,一份實實在在的成功。這種成功,不必努力苛求轟轟烈烈,不一定要有那種揭天地之奧秘、救萬民於水火的豪情,隻是一份平平淡淡的追求,足矣。

正視名望:“紅得發紫”與“名不見經傳”

“慕名”幾乎已成了現代人的通病,然而令人憂心的是,根據心理學家的調查,由於現代人對名利的期許過高,一旦自己沒有辦法達到預想的目標,便容易否定自己,陷入憂鬱的境地;而看到別人爬上高峰,心中的妒恨就會源源不絕地出現,被這樣的念頭折磨,便很容易出現脫軌的行為舉動。

翻遍了人類史冊,像愛因斯坦這樣“平地一聲雷”享名於世界的人,確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最值得驚異的是,以一個“數學教授”的地位,竟能如此“走紅”,成為全球報章刊物的重要資料;以“科學家”身份,竟能如此聞名遐邇!

更令人驚奇的是,愛因斯坦的名字雖然早已“紅得發紫”,可他自己竟然“還不知道”,直到後來他突然“發覺”了,在答複新聞記者詢問時,他還說他“成名”得連他自己都“莫名其妙”。

這樣一名“世界紅人”,除了科學之外,竟然沒有一件事物可使他過分“喜愛”,而且他也不過分“討厭”哪一件事物。

大多數人所孜孜追求的名聲、富貴或奢華,他都看得非常輕淡,這樣的愛因斯坦也因此留下了無數佳話。

據說有一次,某艘船的船長為了優待愛因斯坦,特地讓出全船最精美的房間等候他,誰想到竟被他嚴詞拒絕了。他表示自己與他人無異,所以絕不願意接受這種特別優待;正是由於這種虛懷若穀、執著而又坦然率真的人生態度,難怪他一直都是許多人敬佩的對象。

觀察目前社會上,那些口口聲聲談裝扮、標榜個性風格的年輕人卻多半也穿著路邊攤上的衣服,每個人都像穿製服似的,並無什麼特色可言。就好像打著宣傳廣告說“我崇尚流行”,而實際上卻沒有自我一般,如此的流行便意味著盲目,更是種浪費。

毫無疑問的,創造流行,使之蔚為風尚,可引入財源,但是追隨流行者,花錢必形同流水。因流行如巨輪不斷向前轉,追隨者必須不斷跟進才行,追求流行者不能存,道理即在此。

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士的發型曾經風靡一時,我們認為約翰·列儂們當初可能是因沒錢上理發廳而蓄長發,本意不在引人模仿,他們所企盼的是搖滾樂能成為曠世之音,而無意插柳柳成蔭,其披肩的長發竟也成為注目的焦點。其成為樂壇巨匠,是因為對音樂的狂熱和不同流俗的膽量,他們的流行是走在時代前端的,不同於一味地模仿。

我們容易陷入名利的陷阱,猶如誇父追日般,看著光芒四射的朝陽卻永遠追尋不到,隻擁有疲累與無盡的挫折。如果我們不必抬頭非要爭取一線炫目的光芒,也許在轉身的那一刻忽然發現,其實早已有七彩陽光照耀在我們身上了。

正視福澤:平淡中體會幸福滋味

常聽身邊的人抱怨命運的不公、生活的平淡;幸福對我們來說,似乎是一種太奢侈的東西,如同海市蜃樓一般,可望不可即。直到有一天,讀到享譽全球的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樣一個故事:曾在一個春天,他和他的學生們共同買了一條小木船,然後劃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小島上去探險。可能有人會想,作者想借這些事例來炫耀自己特別關心孩子。教育家寫道:“不對,買船是出於我想給孩子們帶來快樂,這時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一個欲離婚的女子厭煩了現有的瑣屑生活,但她一直對其外祖母的幸福和諧生活充滿好奇。有一天,她終於忍不住打開了外祖母的日記,裏麵記錄著外公為她洗了多少衣服,吻過她多少次,洗過多少次腳……原來生活中的瑣屑小事便是幸福的源泉。

生活中原來時時刻刻充滿了幸福,這幸福來自於生活的細枝末節,隻有用心去品味,幸福同樣有色有香,同樣可觀可聞可吃可品。

幸福不是金錢的多少,更多的是一種感覺,一種你認為幸福你就幸福的感覺。早晨睜眼看到美麗的朝陽,鼻子嗅到清新的空氣,那麼你是幸福的;在公司裏出色完成任務,受到老板表揚,贏得同事們的尊重,那麼你是幸福的;下班回家,看到桌子上香甜可口的飯菜和孩子優秀的成績單,那麼你是幸福的;晚飯後陪同愛人和可愛的孩子在公園中散步,享受天倫之樂,那麼你是幸福的。生活中令你幸福的事很多,隻要你細心觀察,用心體味,就會發現有許多樂趣包含其中。

著名作家畢淑敏的《提醒幸福》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很好地詮釋幸福:“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它不會像信號彈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閃爍紅色的光芒。它披著本色的外衣,親切溫暖地包裹起我們。”

如果你是一個悲觀的人,那麼幸福對你而言就太陌生了。早晨家人叫你起來享受美好舒心的空氣,分享幸福。你會覺得“早晨”天天有,何必這樣珍惜。可當你重病在身,想享受早晨的美好時,早已力不從心。你會發現你放走了一個幸福。工作時出色完成任務,受到大家的讚賞,而你卻不以為然,認為自己還能完成更出色的任務。可你太高估自己,一味追求更高,導致以後無所作為,你才會想起自己以前愚蠢的想法,會發現你又放走了一個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