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貪婪財利求名氣,不如平常心態好福氣(2)(2 / 3)

也許你現在不會覺察到,那再過30年、40年、50年,再回頭看看自己曾經走過的路:腳印是那樣輕浮、曲折,並無情碾碎了一朵又一朵的幸福之花。

幸福如一杯溫熱的茶,置於你麵前的桌上,或者平淡,或者濃烈,也或者居於兩者之間。關鍵是品嚐者的心境。一飲而盡者,肯定嚐不出個中滋味。如果坐下來細品,其中的苦與甜便從我們的感覺中充分流露出來。

幸福是一種態度,它出現在某一時刻,不是在“有一天……”。我們如果愛上現在所有的日子,我們會幸福得多,而且會得到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幸福,與其羨慕別人的幸福,不如守候和修煉自己的幸福。對於那些容易滿足的人來說得到幸福時刻便多些。對於那些有大的期盼的人來說,總覺得自己不夠幸福,或者幸福根本就沒有降臨到他(她)的身上。其實,幸福是個很簡單的東西,準確地把握瞬間來到你身邊的暖流,這就是幸福。

蘊藏恩典:生活所賜皆感恩

不論前路如何,我們都要盡情享受生命呈現給我們的一切。

人生是個大課堂,各種各樣的知識擺在你麵前,任你吸收,任你挑選,在這座寶庫裏你可以取己所需;人生好似一張白紙,尚待描摹噴繪,你可以按自己的意願走出一條成功的軌跡;人生又如一杯白開水,你既可細品其無然之味,也可按己要求,或泡上龍井,或衝兌牛奶,或加入咖啡……

享受生命,我們要樂觀豁達。生活的壓力,常常讓我們承受過多的重負;複雜多變的社會現狀,往往又給我們帶來種種挫折和磨難。要想立足生存,要想長足發展,若無樂觀,則極易消沉自己,磨蝕銳氣,百無一用;若無豁達,則會自縛手腳,自我囚禁,難得片刻閑暇,為己所累。因而,積極向上、虛懷若穀實為生存上上之道。

享受生命,要有快樂的心境。麵對任何的困難和挫折,付之一笑,工作的壓力和學習的煩惱都隨心情舒暢而煙消雲散。晨起跑跑步,打打拳,踢踢腿,時時邀約三五好友或互暢心曲,或下棋看戲,或遊泳釣魚,或登山涉水,放鬆心情,放飛心靈,學會調解,何憂之有?

享受生命,要學會欣賞。班尼迪克特說:“受人恩惠,不是美德,報恩才是。當他積極投入感恩的工作時,美德就產生了。”王永彬《圍爐夜話》雲:“觀朱霞,悟其明麗;觀白雲,悟其卷舒;觀山嶽,悟其靈奇;觀河海,悟其浩瀚。”因而,保持一種審美的態度去看待世間萬物,你會發覺生活異常美好。

感恩之心會給我們帶來無盡的快樂。有一首歌的歌詞寫道:“不在乎天長地久,隻在乎曾經擁有。”為生活中的每一份擁有而感恩,能讓我們知足常樂。感恩不是炫耀,不是停滯不前,而是把所有的擁有看作是一種榮幸,一種鼓勵,在深深感激之中產生回報的積極行動,去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擁有。感恩之心使人警醒並積極行動,更加熱愛生活,創造力更加活躍;感恩之心使人向世界敞開胸懷,投身到仁愛行動之中。沒有感恩之心的人永遠不會懂得愛,也永遠不會得到別人的愛。

正如康德所說:“在晴朗之夜,仰望天空,就會獲得一種快樂,這種快樂隻有高尚的心靈才能體會出來。”

每天睡覺前花一點時間去想一想,今天有什麼讓自己感激的事,比如,父親的一句叮嚀,母親的一頓早餐,妻子的一個微笑,鄰居的一聲問候,這些都是生命中愛的體現,都是值得我們感激的。如果我們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愛,便會充滿感恩之心,我們的生活也就變得可愛、美好而充實。

小至草芥微蟲,大到宇宙蒼穹,皆有其靈妙之處,皆有清新可言。享受生命,人生會更樂觀瀟灑;笑麵人生,生活會更絢麗精彩。如果我們對生命中所擁有的一切都能心存感激,便能真切體會到人生的快樂、人間的溫暖以及人生的價值。

修養情誌:培養一種高貴的性情

致力於養成一種高貴的性情,雖然你貧窮,但總有一天你會得到報償。

在各種美好的藝術中,生活的藝術占有一席之地。像文學一樣,它也屬於人文科學。它是一種能使生活方式變得最有價值的藝術——充分利用每一件東西。它是一種從生活中獲取最高的快樂並由此達到人生最高境界的一門藝術。

要想生活幸福,不運用某種程度的藝術是不可能的。像詩歌和繪畫一樣,生活的藝術主要源於天賦,但所有的人都能培養和開發它。它可以由父母和老師來培育,通過自我修養而得到完善。沒有才智,它就無法存在。

幸福並非是一顆美麗、難以尋覓的巨大的寶石,無論付出怎樣的努力也無法找到它;相反,它是由一係列普通而又細小的寶石所組成的珠串,它們散發出快樂和優美的情趣。幸福就是散布在普通生活道路上的各種不太起眼的快樂,這些快樂通常在我們熱切地追求某些宏大而動人心魄的快樂時容易被我們忽略。在我們誠實而正直地履行普通職責的過程中,幸福就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在現實生活中,體現生活藝術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不妨來舉個例子。

兩個各方麵條件相同的人,其中一個懂得生活的藝術,而另一個人則不懂。

前者具有好奇的眼光和充滿才智的心靈。在他麵前,大自然永遠是嶄新的,充滿了美好的事物。他生活在現在,回憶著過去,幻想著美好的未來。

對他來說,生活具有一種深刻的意義,它要求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以告慰自己的心靈,這樣,生活也就快樂了。

他不斷地完善自己,按照自己的年齡角色而行動,幫助那些絕望的人擺脫困境,積極從事各種美好的工作。他的雙手永不會疲勞,他的心靈永不會倦怠。他愉快地度過自己的人生,幫助別人成了他生活的快樂。不斷增長的才智使他對人、對物每天都有新的領悟。

他為自己的人生留下了無數的榮譽和祝福,他的最大紀念碑就是他曾經做出的美好行為以及他在自己的同胞麵前樹立的有益的榜樣。

而另一位不懂生活藝術的人,他的生活是單調的。在他的生命走向結束以前,他也沒有達到真正的人生狀態。

金錢為他貢獻了一切,然而他卻覺得生活空虛無聊、枯燥乏味。旅遊不會給他帶來任何好處,因為對他而言,自己的經曆是毫無意義的東西。他活著隻是為了向小旅館老板和服務員收取傭金;即使在大山深處旅遊多日,他也會覺得索然乏味;在鄉間行走,麵對辛勤的農夫和大批的羊群,他不會去搭訕和欣賞,而是把自己龜縮在車中。

美術畫廊在他看來是令人厭惡的東西,他之所以進去看它們,那是因為看到別人也在這樣做。這些“樂趣”很快就使他厭倦了,他對生活徹底地感到乏味了。

當他年老的時候,他成了一群趕時髦的閑蕩者中的一員,生活中已沒有任何能讓他提得起興趣的地方。生活成了一場化裝舞會,在舞會裏他隻認識流氓、惡棍、無賴、偽君子和吹牛拍馬的阿諛奉承之徒。

盡管他已不再熱愛生活,然而他還是害怕失去生活。最後,他的人生舞台終於落幕。盡管他財富豐厚,他的生活卻是一場失敗,因為他根本不懂得生活的藝術,沒有它,生活就不會有樂趣。

財富並不能給生活帶來真正的熱情,隻有思考、欣賞、品位、修養才能帶來生活的熱情。在所有這些東西當中,一雙有洞察力的眼睛和一個有感悟力的心靈是必不可少、無法替代的。具備了這些品質,人們就能變得有福,勞動和辛苦也會與最高尚的思想和最純潔的品位密切相連。許多勞動者也許會因此而變得高尚和高貴。蒙田認為:“所有的道德哲學就像它能適用於最輝煌壯麗的人生那樣,也能適用於普通百姓的生活當中。每個人身上都擁有人類生活的全部形式。”

在物質的舒適方麵,良好的情趣既是真正的節儉者,也是快樂的促進者。每當你經過朋友家門前的台階時,你會不由自主地要觀察一下他的屋子裏是否具有某種情趣。比如,家裏是否有一種幹淨整潔、井然有序、優美文雅的氛圍,它會給人們帶來愉快的感受,雖然這種感受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看看窗台上是否有鮮花、牆上是否掛有繪畫,這是一個家是否有品位的標誌。一隻鳥在窗台上歌唱,家裏擺滿了書,而家具盡管是普通的,卻很整潔宜人,甚至可說是精致,這就是有情趣的標誌。

你可以在鄉村小屋的家中看到這種情況,貧窮的生活因為充滿了情趣而變得甘甜可口。他們選擇心地善良、心胸開闊的鄰居作為自己的朋友,在那裏,空氣是純淨的,街道是幹淨整潔的。乍一看,門前台階是泥沙鋪就,然而窗格玻璃卻是一塵不染——也許正在盛開的玫瑰或天竺葵透過玻璃而在屋內散發著清香呢。屋裏是佃農,但無論他有多貧窮,他都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來製造生活的情趣。在別的地方你會看到與此不同的情景:臭味難聞的鄉村小屋,髒兮兮的小孩在街溝裏玩耍,邋遢的女人懶洋洋地靠在門框上,彌漫在整個房屋周圍的是沉悶貧困的氛圍!從每周的收入上講,那個富有情調的鄉村生活的主人也許沒什麼巨額收入,甚至比後者的收入要少。

所以,一個人應當學會幸福生活的藝術。即使是最窮苦的人也可以通過這種藝術獲取巨大的快樂和幸福。

無論在何種情形下,心智都是我們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我們應當愉快地珍惜從那裏生長出來的思想。我們利用心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調節和駕馭性情和氣質,可以教育自己並開發出我們天賦中最美好的東西,從中培養自己具備一種高貴的性情。

正視追求:心中的高度有多高

錢鍾書先生說:“婚姻就像個圍城,城裏的人往外擠,城外的人往裏擠。”生活也正是如此,身居繁華都市的人,往往追求寂寞平靜的田園生活;而身在林深竹海的鄉下人,卻又很是向往燈紅酒綠的都市生活。

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你羨慕別人的生活比自己快樂,你認為別人的日子過得比自己好,這隻不過是因為你隻看到了他們光鮮的一麵,對他們生活中另一麵的艱辛和苦楚並不曾感知。

在河的兩岸,分別住著一個和尚與一個農夫。

和尚每天看著農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看起來非常充實,令他相當羨慕。而農夫也在對岸,看見和尚每天都是無憂無慮地誦經、敲鍾,生活十分輕鬆,令他非常向往。因此,在他們的心中產生了一個共同念頭:“真想到對岸去!換個新生活!”

有一天,他們碰巧見麵了,兩人商談一番,並達成交換身份的協議,農夫變成和尚,而和尚則變成農夫。

當農夫來到和尚的生活環境後,這才發現,和尚的日子一點也不好過,那種敲鍾、誦經的工作,看起來很悠閑,事實上卻非常煩瑣,每個步驟都不能遺漏。更重要的是,僧侶刻板單調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雖然悠閑,卻讓他覺得無所適從。

於是,成為和尚的農夫,每天敲鍾、誦經之餘都坐在岸邊,羨慕地看著在彼岸快樂工作的其他農夫。

至於做了農夫的和尚,重返塵世後,痛苦比農夫還要多,麵對俗世的煩憂、辛勞與困惑,他非常懷念當和尚的日子。

因而他也和農夫一樣,每天坐在岸邊,羨慕地看著對岸步履緩慢的其他和尚,並靜靜地聆聽彼岸傳來的誦經聲。

這時,在他們的心中,同時響起了另一個聲音:“回去吧!那裏才是真正適合我們的生活!”

我們總是在追求、執著地向往自己得不到的東西,然而,我們所追求的東西往往像天上的彩虹,光華奪目,但這隻是一種幻覺,我們捉不到它反而帶來空虛和煩惱。因此,不必羨慕別人的笑容,那也許隻是苦中作樂或是強顏歡笑。

我們總是習慣於羨慕別人,但很少有人想到羨慕自己。也許,隻有懂得羨慕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值得羨慕的人。

一位挑水夫有兩個水桶,分別吊在扁擔的兩頭,其中一個水桶有裂縫,另一個則完好無缺。在每趟長途的挑運之後,完好無缺的水桶總是能將滿滿一桶水從溪邊送到主人家中,但是有裂縫的水桶到達主人家時,卻隻剩下半桶水。

兩年來,挑水夫就這樣每天挑一桶半的水到主人家。當然好水桶對自己能夠送整桶水很感自豪。破水桶呢?對於自己的缺陷則非常羞愧,它為自己隻能負起責任的一半感到非常難過,它特別羨慕好水桶的完整。

它終於忍不住了,在小溪旁對挑水夫說:“我很慚愧,必須向你道歉。”“為什麼呢?”挑水夫問道,“你為什麼覺得慚愧?”

“過去兩年,因為水從我這邊一路地漏,我隻能送半桶水到你主人家,我的缺陷使你做了全部的工作,卻隻收到一半的成果。”破水桶說。挑水夫替破水桶感到難過,他說:“我們回主人家的路上,我要你留意路旁盛開的花朵。”

果真,他們走在山坡上,破水桶眼前一亮,看到繽紛的花朵開滿路的一旁,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這景象使它開心許多!但是,走到小路的盡頭,它又難受了,因為一半的水又在路上漏掉了!破水桶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說:“你有沒有注意到小路兩旁,隻有你的那一邊有花,好水桶的那一邊卻沒有開花呢?我明白你有缺陷,因此我善加利用,在你那邊的路旁撒了花種,每回我從溪邊回來,你就替我澆了一路花!”

“兩年來,這些美麗的花朵裝飾了主人的餐桌。如果你不是這個樣子,主人桌上也沒有這麼好看的花朵了!”

命運賜給我們歡樂和機遇,同時也給了我們缺憾與苦難,我們沒有必要怨天尤人,更不必以偏概全、畏縮自卑。用豁達、寬容的態度對待生活,就會減少許多無奈與煩惱,多一些歡樂與陽光。唯有如此,才能做命運的主人。

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非常累,但我們為了理想而奮鬥,生活很充實;雖然事業受挫了,但還有成功的機會;雖然下崗了,但還有健康的體魄,一切還可以從頭開始。和那些更不幸的人相比,這一切太值得羨慕了,也太應該珍惜了。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總有許多值得別人羨慕的地方,即使處在人生的低潮亦如此。所以,麵對人生,我們不要苛求自己。對自己、對別人,不怨憤,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生活就會簡單而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