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言(2 / 3)

從人類文明發展的縱向來看,生態文明是人類經曆的第四種形態的文明,是一種高級形態的文明。

人類在告別野蠻的自在狀態走向文明的自為狀態的曆程中,生產生活方式曾發生過三次重大的改變,即首先是居無定所的狩獵生活所形成的原始文明,然後是定期耕作收獲的田園生活所形成的農業文明,再就是以大機器生產為主的城市生活所形成的工業文明。這三種文明可以分別叫做本色文明、黃色文明、黑色文明。

原始文明是一種尚未與自然徹底分開的文明,是人類雖從自然分裂出來卻仍然依賴自然而生存形成的一種文明,這是一種保持著淳樸自然本色的蒙昧文明。這個文明階段裏,人類雖已獨立成為一個有別於動物的另類(有了屬於人所獨有的社會,而不是像所有動物仍然共同生活在單一的自然裏),卻仍然是自然生態的一個鏈條,仍然受著自然規律的絕對支配。那時,人倒是有一種被自然拋棄的感覺——失樂園的陰影籠罩著人類。西方的伊甸園的神話就蘊涵著這樣的思想:因為人類祖先亞當夏娃偷嚐禁果而被上帝驅出伊甸園,並在人世間遭劫受難以消前愆。那時,亞當夏娃及其後代所作的種種努力,就是如何獲得自然的寬恕,在自然的拯救、幫助下,重新回到自然母親的懷抱,傳說中的諾亞方舟就是拯救人類的工具。應該說,這個時期,原始人類對自然懷有一種敬畏心理。所以,那個時候人們進行任何重要的活動,都要舉行儀式,祈禱上帝(自然)的保佑。因之而出現的原始巫術與原始宗教,就主要起著溝通人與自然的橋梁與紐帶作用。

農業文明是一種以農耕為主要生存方式的文明,是以土地為生命保障的文明,也是人類生存從被動開始走向主動的文明階段。在農業文明時期,人類不再是被動地向自然索取生存資源,而是根據自然的變化,有目的性地進行著農業生產。農業生產有著明顯的季節性,春種秋收,必須嚴格按照季節的變化進行,而且必須依靠自然界的風調雨順,才能獲得好收成。因此,人們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時,也盡最大的努力與自然處理好關係。這個時期,人類在對自然的敬畏中更加上了一種感恩心理——感激自然讓土地神奇地長出人類生存所需要的食物。據說,新墨西哥的印第安人拒絕使用鋼犁,因為他們認為它會傷害大地母親的胸脯。而且,他們在春天耕作時會從馬身上摘下馬掌,免得傷害懷孕的大地。

工業文明是人類依靠大工業生產而征服自然,信心極度膨脹的一個文明階段,也是依靠沒有生命的黑色鋼鐵而發展起來的文明。在這個階段裏,大機器大生產又最大限度地增長了人類向自然索取財富的能力,激勵人類喊出了“征服自然”的高亢口號。科技在促進社會財富增長和社會文明進步的同時,也膨脹了人類的主體意識和物欲、權欲,被人類奉若神明的自然也成了一個被恣意蹂躪、掠奪的對象。盡管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創造的社會財富成百倍成千倍地超過人類曆史上百上萬年的創造,不幸的是,幾百年工業生產對自然造成的嚴重傷害,也超過了人類百十萬年來對自然的傷害。如果說在原始文明與農業文明時期,人類與自然還保持著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那麼工業文明則粗暴地把僅存的一點和諧給破壞了。人類不斷擠壓著自然生態的地盤,把自然生態作為被徹底征服的對象,自然成了人類不斷擴張的殖民地,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了人類肆意加工的材料。很快,遭到嚴重傷害的自然也變得不友善起來,並開始向人類報複了,其報複的頻率與力度日益加大,使得人類每前進一步,要付出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時期的沉重代價,甚至可以說,人類自己把地球變得越來越不宜於人居。世界工業化的發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達到極致,人類隨工業文明而來的喜悅很快又消失在“世界末日”的恐慌裏。一係列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一再警告人類:地球再也沒有能力支持工業文明的繼續發展,必須開創一個新的文明形態來延續人類的生存。

生態文明是人類即將經曆的第四個文明階段。這是人類對以往幾個文明反思而走出的一條向自然回歸的新路,人們還給她起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綠色文明。當然,當代人類的回歸,並非想回歸到以往匍匐於自然神腳下的狀態,而希望重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境界。用中國學者所言,是一種新的“天人合一”境界。當然,這種新的“天人合一”,不是依靠原始文明時期的巫術、宗教來鉚接,而是借助高科技與人類心中尚存的善良本性。如果說,在以往的原始文明與農業文明裏,人與自然的關係尚處於一種不平等的地位,在工業文明時,人與自然的關係被異化,那麼,在生態文明裏,人與自然的關係則進入一個平等的和諧狀態。一旦這種和諧的關係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第四文明也將在人類社會展開其寓含生命意義的綠葉。

這裏,再說說第四文明的第二種詮釋。

從社會文明組成的橫截麵來看,“第四文明”則是指當代社會文明的第四個組成部分。或者說,她也是社會諸文明中第四個被提升的主體文明。以往,人們雖然也講生態文明,但一直沒有將其提升到社會文明的主體地位。這裏加上“第四文明”的別名,則希望讓生態文明以不同尋常的麵目出現在現代社會,即把生態文明從社會的一般要求,提升到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社會地位——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提並論的一種文明。這樣,第四文明就能在全社會的高度關注下,與其他三個文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構成具有時代特征的社會文明。

在當代,四個文明於人類來說,其作用並沒有主次之分,隻是他們在社會與人的全麵發展上,擔當著不同的責任。

物質文明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前提。任何時候沒有了物質的依托,人類社會大廈就會坍塌。因此,中國即使在全力以赴建設和諧社會,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卻仍然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然,對物質財富的追求也必須有個度,物質欲望不能像一個無法填滿的黑洞。人類隻有一個地球。發展物質文明必須與人類所擁有的資源相適應,不能超出地球資源的負荷。有人初步估算過,如果世界上都想過上像美國人那樣的生活,那麼,就必須有五個地球的資源供人類消耗。

精神文明是人類一個極為重要的家園。由於人不僅是一種物質存在,也是一種精神存在,精神是人超越於其他動物的根本特征之一,精神生活是人的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之後的又一個新的更高的需求,精神文明就是在追求人的精神需要的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工業革命宣布“上帝死了”之後,西方人的精神也開始處於漂泊之中,盡管有許多人對這種精神漂泊麻木不仁,仍然沉溺於物欲的享受中,但越來越多迷失在物質世界裏的人開始感覺到“無家可歸”。工業革命“發現”了人,又把人變成了一個縱欲無度的俗世的人,並讓人失卻了精神家園。因此,如何重建精神家園,成了新世紀的斯芬克斯之謎。

政治文明是人的物質權益與精神權益的基本保障。政治文明是基於人們希望公平地分配社會資源、保障每個人的物質權益與精神權益而提出來的。政治文明的功能,就是通過國家公共權力的力量,來維係社會的秩序,使社會以及人類能夠在一種秩序的框架內生存下去。盡管政治文明從公共權力產生之日就已見端倪,但隻有當社會上對欲望的追求出現一種無度的局麵時,政治文明才會作為一項重要的社會內容而被提出來。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的政治困境和政治難題也不斷增多,人類用於解決這種難題、擺脫這種困境的製度安排和技術安排也日益發展,這就使得人類的政治文明得到了持續的發展和推進。特別在當代,政治文明也因其關注大多數人的自由與民主而被當做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政治文明作為社會公平平等的保障,成為當代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