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是影響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如前所言,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文明中的最高層次中,並非是人類的自覺——生態文明在當今人類文明中的地位,不是隨著人類與自然的親近而逐漸提升的,而是隨著自然對人類的反撲而引起人類極大憂慮而不得已而為之的。這雖然讓人有一點沮喪,但畢竟比以往肆意破壞生態、不把生態環境當一回事的做法要強上好多倍了。確確實實,在當代,生態文明不僅關係著人類的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而且已經與人類命運息息相關。用一些智者的觀點來說,沒有生態文明,其他三種文明發展得再充分,也有可能毀於一旦。全球自然災害頻發釀成的重大悲劇,加深了人們對生態文明的意義的認識,為第四文明的登台亮相作了一些鋪墊。
當前,生態文明作為一個文明的新生兒,尚是步履蹣跚。但並不是說人們尚未意識到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或者說還有人仍然持有“人是自然的主人”的觀念。更多時候,則是由於單純追求經濟指標的慣性,以及對財富的欲望,導致生態文明在現實中的權重仍然低於物質文明,或者說實際上的重視大大低於口頭上強調的高度,導致生態文明在許多時候、許多地方還隻是一句時髦的口號。“建設生態文明”雖然寫進了黨的十七大報告,但在現實中人們究竟會把生態文明擺到何等地位,以及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其真正成為一種文明趨勢,使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尚任重道遠。
三、四大文明共促科學發展
在當今世界,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這四大文明在任何一種形態的社會都存在著,隻是在不同社會裏,四大文明的和諧程度有很大差異,尤其是生態文明,在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都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沒有擺到重要的地位。因為,擺在發展中國家麵前最大的任務,就是盡快改變經濟發展落後的狀態,解決當前的生存者的溫飽問題。為了發展而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幾乎是所有發展中國家的通弊。往往是這些國家經濟發展得越快,生態環境惡化的速度也越快,惡化的生態環境對人類反撲的力度也越大——不僅殃及本國,也危及到其他國家。當前,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生態文明已經不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點綴,而必須在現實中與其他文明平起平坐,真正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成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在當今社會,由於生態環境的壓力,生態文明建設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因為生態文明關係到人類社會的立足之根本,這個根本動搖,即使其他三大文明建設得再好,也有可能毀於一旦。
探討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文明建設軌跡,不難發現,我們對文明的認識重視是逐步拓展的。最初,因為我們還很窮,連吃飯穿衣的問題都不能解決——毛澤東就曾多次強調“吃飯是第一件大事”,也就必然在物質文明上下氣力最大,一切政策也都朝著這方麵傾斜。改革開放之初,因為溫飽問題仍然像懸在中國人頭上的利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思路把物質文明建設推到了最前端,“致富光榮”一度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重視經濟必然促進物質文明大發展,也確實成長起來一批富人,但也無可避免地帶來了精神文明的滑坡。“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齊頭並進,下大氣力重建因社會轉軌而失衡的道德基礎,成為從上至下的熱點。
但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們認識到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著政治文明的製約。於是,建設政治文明也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黨的十六大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把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一道,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明確提了出來。這一重要思想,不僅豐富了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內涵,也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一個時期,三大文明共建成了全黨與全國人民的共識與行動。而三大文明共建的結果,則進一步促進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為中國躋入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直率地講,從改革開放之初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到提出“三個文明一起抓”,中央一直沒有忘記向各級政府再三告誡:不能以子孫後代的福澤為代價換取眼前的發展,製定了一係列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采取了一係列防治汙染、保護環境的舉措。近年來,國家先後頒布了《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放射性汙染防治法》等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有50多項行政法規和800多項環境標準,加上其他職能部門涉及到環境保護方麵的有關法規,我們已經初步形成了國家的環境法規體係。同時,在加強環境立法的同時,還特別注意加強環境法規的執法力度。另外,也逐年加大了對環保的投入。近年來,對大江大河的治理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投入了大量的人、財、物。
但是,一些地方在“唯GDP論英雄”的影響下,總是不惜犧牲當地的生態環境來謀取眼前的政績,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仍在持續。一些專家呼籲,要真正提升生態文明的社會地位,遏製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需要更權威的聲音和更權威的決策。要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納入政府政績體係,作為考核地方政績的重要內容,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值得欣慰的是,進入新世紀之後,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納入當政者決策的視野,在當政者的心目中有了越來越重的分量,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了經濟社會建設的戰略部署之中。黨的十六大就把人與自然更加和諧作為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而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則進一步把人與自然和諧協調發展作為“五個統籌”中的重要一條。也就是說,隻有包含了人與自然協調的發展,才是全麵的發展,才是協調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一句話,才是科學的發展。稍後,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和諧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則成為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一個重要目標。在2005年兩會期間,由中央組織召開的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胡錦濤同誌強調,要完善促進生態建設的法律和政策體係,製定全國生態保護規劃,在全社會大力進行生態文明教育。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更是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基本要求。
中國共產黨把“建設生態文明”寫入十七大報告,強調:“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汙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製,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理念,是謀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方麵的發展與人的全麵發展的統一,是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統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特征,不僅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求,同時,也要把生態文明擺到重要的位置。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四大文明”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