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是一切國家和民族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通過發展工業化,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現代化,是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從某種意義上說,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曆史,同時也是工業化發展的曆史。工業化是推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也是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尺。英、法、德、美等國家由於率先啟動工業化進程,因而成為世界上第一批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二戰後日本和東亞“四小龍”的崛起,主要也是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工業化趕超發展之路。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與發達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其根源也在於工業化發展的差距。可以這樣說,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還沒有哪一個國家或地區,不經曆過工業化就直接進入現代化的。因此,當代那些在工業革命中已經落後了的國家,一麵吟著農業文明的田園牧歌,一麵卻在奮力跨越社會文明發展繞不開的這個重要階段,補上工業文明這一課。
不過,在工業文明發展的階段,農業文明卻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因為,隻要人類還沒有從其他星球找到新的食物源,隻要人類還必須依賴五穀雜糧延續生命,農業這個產業還會在工業技術的幫助下向更新更高的階段發展。特別是在地球人口增多和人類還要向土地索取更多食品的情況下,農業的基礎地位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動搖。問題是,工業文明時代的農業,由於有工業的臂助,開發力度比過去更大,其反環境的屬性將更加明顯,對自然的壓力將有增無減,導致自然的反撲強度也會更大。人們將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呢?
2工業文明中的人與自然
不管從哪個方麵講,工業文明時代的人類都顯得力大無比。其移山填海的偉力,即便是幫助愚公移山的天帝,也會歎為觀止。但是,工業文明時代,人類手中的財富有很大一部分是由自然資源轉化而來的,人類手中擁有的財富越多,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就越大。從目前的文明史看,人類從工業文明開始,在短短的三百年就消耗了地球上大部分的資源,僅上世紀100年來所消耗的能源總量就遠遠超過人類幾千年消耗量的總和。
從國家環保局公布的一係列觸目驚心的數據可以看出:人類文明從傳統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過程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整個20世紀,人類消耗了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煤,380億噸鐵,76億噸鉛,48億噸銅,占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氣,50%以上的重要礦資源。目前全球石油剩餘可采儲量僅為1400億噸,按目前產量,靜態保障年限僅40年,天然氣的剩餘可采儲量為150億立方米,靜態保障年限僅為60年。”由於人口增加,由於物欲橫流,由於工商業的發展需要,人均資源消耗量直線上升。以水為例,公元前每人每天耗水12升,中世紀約20~40升,18世紀增加到60升,而現在,發達國家的人均每天耗水量達500~600升。據有關材料統計,工業化國家每創造100美元的收入,約需要300千克的自然資源,人均每年需要45000~85000千克自然資源。照這樣計算,地球上的資源還能讓我們消耗多久呢?
傳統工業文明大量開發、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排汙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無限擴散,終於將全球性的生態危機逼了出來。甚至有人這樣評價工業文明:所謂的工業化進程,就是將自然資源轉化成可用財富的進程,所謂的工業化社會,就是人均資源消耗高、排汙量大的社會。還有人列舉了工業文明的三大“罪狀”:
第一,工業文明的發展破壞了自然界的生態平衡。自然本身是一個運轉協調、平衡穩定的生態係統,在這個係統內,組成係統的各因子彼此能夠保持良性循環的發展態勢,從而不斷推進自然的進化過程。工業文明開始後,人類借助現代科學技術,以“氣吞山河”的氣勢,“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雄心壯誌,開始“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最終破壞了自然固有的生態平衡,帶來了災難深重的生態危機。
第二,工業文明的發展汙染了水環境。由於受單純片麵追求經濟增長價值觀的驅使,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人們不惜以汙染環境為代價,把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水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致使地球上大部分的江河湖海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汙染。現在,在地球上人們幾乎說不出還有哪條河流沒有受到過汙染,沒有采取過整治汙染的行動。
第三,工業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日趨嚴重的環境災難。從人類誕生的那一天起,人類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在改變著自己精心建造的家園。環境問題作為全球性的重大問題開始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始自20世紀70年代,在此之前的幾十年間,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抑或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都先後發生了程度不同的環境汙染,在20世紀地球上曾發生了著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即比利時馬斯河穀煙霧事件、美國多諾拉煙霧事件、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美國洛杉磯化學煙霧事件、日本的水俁事件、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富山縣的骨痛病事件、米糠油事件。這些環境公害事件在世界上震動極大。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讓人觸目驚心。比如,化學農藥的濫用以及由此帶來的禍害,一些珍稀動物瀕臨滅絕的境地,土地的沙漠化、荒漠化,全球氣候變暖,溫室效應,濕地的減少與萎縮,臭氧層的空洞,垃圾圍城等等,這些環境問題像“灰色幽靈”一樣時時困擾著人類,是人類揮之不去的陰影,是人類永遠的心痛。
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種人類成為上帝的工業文明不能再延續下去了!人們期望一種新的不以環境資源破壞為代價的工業文明,這種工業文明,就是生態工業文明,是包含在生態文明裏的工業文明。
3“知識就是力量”能否新解
工業文明時期流行最廣的一句話,就是英國著名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確實讓人們感到底氣十足——擁有了知識,就擁有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力量。因為知識可以幫助人們客觀地認識自然固有規律,找到開啟自然的秘鑰。正是在培根哲學思想的影響下,一代一代的人不斷更新知識,不斷地把知識轉化為征服自然的力量。正是借知識的力量,人類活動的觸角不僅延伸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人類尋找財富的目光還延伸到地球之外的星球。
在獵人與農人時代,人類一直保留著敬畏自然的思想,頂多是偷偷地喊上幾句“人定勝天”,但更多的時候卻敬畏自然,順應自然。在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主體意識不斷膨脹,人類把自己當成了自然界最高貴的族類,人類認為自己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終於在自然麵前可以為所欲為了。曾經是水乳交融式的人與自然關係演變成了水火不相容的關係。大工業助長了人類的權力欲望的同時,把人類推進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怪圈。自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要以人為中心,人類借著擁有的知識武器,公然地蔑視自然,踐踏自然,成了地球上至高無上的統治者——理所當然的上帝。在人類眼裏,自然存在的全部理由就是為人服務的,自然的一切一切,都是任人驅使,任人揮霍。
工業文明時代的人與自然的關係已經完全異化。過度的工業化不僅嚴重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使人類自身的社會環境受到了傷害和衝擊。這種異化現象的產生,深刻暴露出了以工業為主體的社會發展模式與人類的環境要求中的矛盾,以一種後現代的方式將人與環境的關係問題尖銳地提交給了全人類。輝煌了三百年之久的工業文明終於發現,大自然已經發出沉重的歎息,它已經傷痕累累,無力可支,再也無力養育多子多孫的人類。在人類毫無節製的掠奪下,它開始了一次又一次地發怒,想要摧毀人類創造的基業。那麼,依靠掠奪自然而擺脫了物質極度匱乏的人類,將以何種姿態迎接未來,何種姿態對待自然,才能使人類文明永久地持續發展下去呢?這是現代人類所麵臨的一個後現代問題。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知識甚至可以直接成為財富。有人甚至認為,“知本家”正在取代資本家。但是,當我們重溫“知識就是力量”這句話時,是否可以換一個思路:把知識化為挽救自然的力量,化為耦合人與自然關係的力量。否則,如果堅持把知識的力量繼續用在對自然的征服上的話,從自然反彈過來的力量,會把我們打得鼻青臉腫,甚至是更慘的下場。
這絕非危言聳聽!
四、生態文明:重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途徑
進入新世紀之初,《中國青年報》發表了一篇題為《超越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時代什麼樣?》的文章,文中寫道:“人們在深刻剖析了工業文明的利弊、失衡後指出,工業文明已完成曆史使命,構建一個超越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新文明模式——生態文明的時代已經來到了。那麼,生態文明時代是個什麼模樣呢?生態文明繼承和發揚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長處,把自然界放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地位上,實現人類生存與環境的共同進化,是人類世界繼續下去所必須選擇的可持續發展的文明形態,是一種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相協調的新的社會結構模式。”
1文明的悖論
毫無疑義,人類文明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但文明越發展,人們卻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不自由了,財富增長越多,人們的樂趣卻越來越少,空虛、恐懼、憂患如蠅逐臭地圍繞著人們。我們一麵為輝煌的文明高唱讚歌時,另一麵卻在心裏回旋著無數悖論。
悖論一:地球資源能否支持國家趕超戰略?
目前,世界各國的發展戰略均為“趕超戰略”,基本上是以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為目標進行追趕。我們一邊在強調:地球資源有限,並反複提醒人們,如果世界各國都達到美國的現有水平,必須有五個地球的資源才能滿足。可是,趕超者在趕超時又往往忘記地球資源的有限性,被趕超者則總是堅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總能開拓出無限的資源。技術至上掩蓋了以貿易和金融等手段對現有資源的持續掠奪。發達國家力圖維持現有“生態位”,而發展中國家則力圖躍遷到高一級的“生態位”,WTO似乎為公平地享受全球性資源提供了合理的框架。然而,現實是“馬太效應”正在繼續拉大世界各國的貧富差距。而且,發達國家還想往前跑,落後國家還要猛追。如果這樣的國家趕超戰略繼續盛行,地球資源還能支撐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