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解讀千古之謎:文明興衰啟示錄(一)(2 / 3)

麵對生態環境的惡化,一些希臘人開始覺醒,公元前590年左右,梭倫已經意識到雅典城邦的土地正變得不適宜種穀物,就極力提倡不要繼續在坡地上種植農作物,提倡栽種橄欖、葡萄。幾年之後,古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圖為了鼓勵種植橄欖樹,給雅典城邦的農民與地主頒發獎金。但是,為時已晚,那時雅典土壤的毀壞流失已到了無可挽回的悲慘境地。

古希臘思想家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等也曾發出告誡:人類的發展要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人口應當保持適度的規模。柏拉圖以其敏銳的洞察力,深刻地揭示出,如果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那麼今天的繁華之所到明天隻將留下一些“荒蕪了的古神殿”。他在其所著《對話》一文中形象地描述了從希臘興邦初期至他所生活的時代(公元前427~前347年)之間雅典土地所發生的變化:“先前富饒的土地現在隻剩下一付病怏怏的骨架。所有肥沃鬆軟的表土都被衝蝕殆盡了,剩下的隻有光禿裸露的骨架。許多現在的荒山都是可耕作的土地,眼前的沼澤原為遍布沃土的平原;那些山丘上曾覆蓋著森林,並生產出豐富的畜產品,而如今隻有僅夠供蜜蜂吃的食物。再者,當時每年的雨水滋潤著土地,土壤不會流失,不會像現在這樣從光禿的地上衝到海裏;當年的土層很厚,吸存著雨水,把水分存儲在具有水穩性團粒結構的土壤裏;這些吸存在土壤中的水分則在各地聚集,彙成湍急的山泉和潺潺的小溪。一些現在已經荒蕪了的古神殿,就坐落在那些曾經湧出噴泉的地點,它們證實了我們關於土地狀況描繪的真實性。”

緊隨古希臘文明之後的古羅馬文明覆滅,也是一段讓人歎惋的曆史。人們可以舉出任何一本世界曆史教科書都會講到的羅馬人所建立的共和國與帝國政體,這些政治模式曾對古代歐洲乃至世界曆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這個龐大的帝國在戰爭與自然的雙重進攻下,走向了衰亡。

古羅馬文明的覆滅,頻繁的戰爭固然是直接的原因,但過度墾殖之後,土壤侵蝕嚴重、生態環境惡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羅馬人在進行掠奪式種植的過程中,也曾注意到水土保持工作。他們修建了積水壩、蓄水池來收集冬季的雨水以供夏季灌溉,還修築了梯田和灌水工程。但是,這些水土保持工程由於種種原因或放棄不用,或缺乏維修而最終消失湮沒了。在羅馬共和國後期,公元前60年左右,哲學家兼詩人盧克萊修就已經認識到意大利的土壤侵蝕及地力耗竭的嚴重性。他指出:雨水與河流正在侵蝕耕地,衝蝕土壤,使土壤流失,隨著水流入海洋;地力枯竭,大地正瀕臨死亡,農民們為了養活自己,不得不耕種更多的土地,進行更艱苦的勞動;國力也正隨之下降。

一篇名為《生態環境的惡化與西羅馬帝國的衰亡》的論文列舉了古羅馬時代兩個重要城市衰落的事例,自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可見一斑:

因水土流失而遭災害,佩斯圖姆的荒廢是一典型的例證。佩斯圖姆位於意大利西海岸,公元前8世紀前後,希臘人曾在此地建立了殖民城市。以後,希臘人在城中修建有三個壯觀的神殿,並在城郊役使原居民耕種土地。公元前273年羅馬並吞了這個城市,在以後的兩個世紀中,它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海港和商業中心。到公元前1世紀,高原上衝瀉下來的土屑堵塞了河道與排水渠,造成了嚴重的沉積障礙,並在佩斯圖姆這塊曾經是非常肥沃的沿海平原上形成了大麵積的沼澤,並導致瘧疾的流行。後來淤泥又堵塞了港口,最終使它報廢。到羅馬帝國行將崩潰時,它已變成一個僅有著古希臘神殿廢墟的小村落。公元9世紀以前,佩斯圖姆一直是一個村落,9世紀以後,這裏幾乎荒蕪一人了。在此後800多年中,一直處於沙漠化狀態,到20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政府才開始排除這片沼澤地的積水,把它改造、開墾出來,以供重新耕作。

帝國時期羅馬的行省,生態環境也在不斷惡化。位於非洲行省的迦太基在公元前146年毀滅之後,這一地區還在繼續繁榮。但是,羅馬帝國對糧食越來越大的需求,迫使這裏的農業深入到更遙遠的山裏,到那些脆弱的土地上去耕作。當森林被砍伐後,這種土地很容易被侵蝕。很難用一個確切的日期來指明北非行省的衰敗的時間,因為這是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但有一趨向是清晰地表現了出來,即對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生態環境的退化越來越嚴重。土地被侵蝕,沙漠慢慢地從南邊蠶食過來。同樣的情形在小亞細亞地區也可以看到,在那裏,卡裏亞和弗裏吉亞公元1世紀時,森林大部分被砍光。數十年後,皇帝哈德良不得不下令禁止任何人接近敘利亞殘留下來的森林,因為砍伐的森林,數量已經太大了。

盡管關於西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曆史學家意見不一,但是大多數人都同意,這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羅馬帝國內部的政治腐敗、經濟危機和抗擊蠻族力量的減弱。所以如果把生態環境的惡化作為帝國衰亡的唯一,或者主要原因,那當然是過於簡單了。但是,有一點應該肯定,那就是生態環境的惡化是一個起作用的重要因素。由於獲得所需要的剩餘糧食以養活羅馬的人口和龐大的常備軍是羅馬帝國立國之本,在這方麵遭遇的種種困難便是導致帝國虛弱的原因之一。

4美洲古文明的自然殺手

美洲古文明包括瑪雅文明、阿茲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其中處於墨西哥的瑪雅文明也是人類早期文明的代表作,這是印第安人在原始森林中開辟出來的。

瑪雅文明興起於4000年前,被認為是中美洲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的始祖,也堪稱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四千年前,這裏文化、建築、人口均達到鼎盛時期,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裏200~500人。瑪雅人在這裏建造了功能齊備的城市,建造出複雜周密的儲水係統,知道一年約等於365天,並在中美洲的熱帶雨林中建起了巍峨的階梯金字塔。然而這個文明幾度遷移並於1050年前基本消亡。同一曆史時期,中美洲太平洋沿岸卻並沒有出現大規模戰爭的跡象,也沒有嚴重天災的記錄流傳。最不可思議的是,瑪雅城市遺址顯示,所有的人似乎是“自發、和平”地離開家園的。而在人類社會早期階段的瑪雅人這樣做,無疑麵臨著艱巨的生存壓力,為何他們甘冒風險、集體背井離鄉,讓一個輝煌的文明神秘地消失?

以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地理學家達寧與人類學家斯卡伯勒為首的研究人員,根據對大量史實的分析,揭開了瑪雅文明出現斷層的千古之謎,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美國地理協會最新一期的年報上。1997~1998年,以及1999年,研究人員分批對洪都拉斯西北地區及危地馬拉東北部地區的瑪雅遺址進行考察,所獲得的資料涵蓋了當地地形學、水文學、土壤狀況、植被分布以及相應的瑪雅種族的文化特性。研究人員據此判斷,瑪雅文明的大遷移、大斷層,其實完全屬於“自作孽,不可活”的類型。

現在,那裏還遺留下太陽金字塔、月亮金字塔。宏偉建築的殘骸上精美的雕刻,還依稀顯示著這裏曾經有過的繁榮昌盛,讓人在欣賞自己改造自然的豐功偉力的同時,不能不感歎大自然向人們反抗的那種韌勁。湯因比在《曆史研究》中憑吊這個古文明時寫道:

那些經過彩飾的巨大華麗死亡建築物,現在矗立在熱帶森林的深處,遠離開目前任何有人煙的地方。森林就像某種居於森林中的大蟒蛇,逐次逐次地把它們吞沒掉了,而在今天,它更為悠閑地,將它們一一解體;森林以它繁衍的根部和卷須,捕獲住這些建築物劈削精致而拚列緊密的石塊,把它們都弄裂開了。但是這些瑪雅人在建築上的傑作,現在雖然已被森林所扼殺,但依照周圍的遺跡看來,當時是費了很大精力,所建造出的超額的工作,早把森林變成了良田。它們都是人類征服大自然的戰利品;當這些建築物興起的時候,這逐漸消失撤退的森林敵人,也許早就在地平線以內看不到了。從這些優勢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人類會因為這種人力征服自然的勝利,似乎是完全穩固了;但人類這些短暫的成就和他願望的虛幻,被這些森林全部又回來的事實,嚴酷地暴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