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南美洲的古代居民創造的印加文化也曾輝煌一時,抑或今天還在陸續發現它遺存的神秘建築物和石刻。但這裏的文明也過早地銷聲匿跡,並且其衰落原因成為學術界迷惑不解的曆史之謎。經過多年的考究,一些考古學家有根據地作出推測:主要是刀耕火種的耕作製度耗盡了大自然的生產力,破壞了這些古文化的基礎:森林被毀滅,坡地水土流失加劇,土地肥力衰竭,農業崩潰,這個古文明也跟著消逝。
複活節島上的巨石像群也是人類創造的奇跡。在這個島四周,有600尊麵對大海的巨大半身石像,石像用整塊火成岩雕成,造型雄渾生動,整齊排列在4米多高的長形石座上,石座上一般安放4~6尊,個別多達15尊。島東南部山區尚有300多尊尚未完工的巨像,最大的一尊高達22米,一頂帽子即重30噸。附近的拉諾拉拉庫火山處,有40多個神秘的洞穴和許多尚未完成的雕像,島上還有刻在石上而至今未被人譯解的文字,並有一尊鳥人像。這一切,顯示著這裏曾有的繁榮,可是,今天隻有幾個土著與它們長相廝守。這裏文明衰落的原因尚是一個未卜之謎,但根據現有的情況分析,同樣不能排除自然報複的因素。
5錫蘭平原的哀悼
再看湯因比用歎惋的語調描寫的另一個文明的衰落吧,那是在古印度——
蔓草牽藤爬滿了安哥廢墟,也給了我們同樣的教訓;這種對錫蘭炙熱平原,為了農耕所作的征服偉績,比起任何一種,都是有著同樣大膽的,但現在所能供人垂吊的,隻是一些破碎的堤岸和那些過分高大“水槽”的殘垣……當我們看到大自然得意洋洋地,把徹底的勝利加在這些人類的工作上,我們還能夠懷疑,人類當時在這種情況下的作為,是並不容易而極端困難的?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印度這一名稱來源於巴基斯坦境內的印度河,在這裏形成了世界最早的文明發祥地之一。在這裏,發源於喜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這裏有富饒的森林,氣候條件良好,雨量充沛,適於耕作。
公元前2500年前後,印度河流域出現高度發達的城市文明,先民開始使用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吠陀時代開始。印度文明的中心漸次由西向東推進到恒河流域。其後數百年間《梨俱吠陀》和其他吠陀經典問世,成為印度文學和哲學的源頭。吠陀文明為後來印度教的發展和印度文明的騰飛奠定基礎。公元前6世紀,各種哲學流派和社會學說並起紛呈,佛教和耆那教應運而生。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成為印度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專製帝國。公元3~6世紀的笈多王朝時期,是印度古代文明發展的黃金時代,科學、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均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婆羅門教在這一時期經過改革演化為印度教。但是,這裏的文明也無情地被中斷了。
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的塔爾沙漠,是世界上比較大的沙漠,而在公元前2500多年,這裏也曾是印度流域的農業文明地區,盛產小麥、大麥、甜瓜、棉花、椰棗等。由於森林被砍光,草原被開墾,土地裸露,氣候惡化等自然環境的變異,這裏終於變成浩瀚的沙漠。印度的哈拉巴文化曾廣泛存在過城鎮和居民點,摩亨殊達魯曾有40000人居住,城周有5公裏,後來這些地方都成了廢墟。盡管曆史學家們認為哈巴拉文化的衰落與雅利安人的入侵有一定關係,但雅利安人的入侵決不會導致地貌的如此嚴重變化。從生物學家們收集的花粉資料可以看出,植被破壞、土地過度利用引起土壤惡化以及氣候的趨向幹燥,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
6憑吊感言
按照湯因比的觀點,曆史上早期的人類文明成果,是人類對大自然勇敢挑戰回應的結果。而一些文明的衰落,則因為該文明缺乏對大自然挑戰給予回應的力量所致。還有一些專家們認為,導致古文明衰落,不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是這些文明在發展時期可能用力過猛,把生存環境的優勢早早透支,使文明的生長失去了基礎,例如農業文明沒有了耕地,其農業也就必然衰退;其二是人類自相殘殺的過程中消耗了精力,無暇也無力再接受自然的挑戰,於是大自然毫不客氣地反撲過來,把它饋贈給人類的禮物又收回過去,隻給今天的人類留一些可供憑吊的古跡,讓人麵對著它們作曆史的反思。
翻開曆史,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為滿足無窮的物質欲望,幾乎從未停止過對大自然的開發,隨著曆史的向前推移,人類開發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增強,人類對自然開發的力度也越來越大。但是,從許多研究者收集的資料來看,不管人類的應戰力有多大,如果人類對自然的索取無度,自然總會以某種方式表示它的反抗,相對人類對自然的改造來說,這種反抗顯得緩慢一些,隱蔽一些。但這種反抗一旦形成氣勢,人類許多時候難以遏製,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它把擁有的地盤一塊塊重新收回。
任何社會的發展都以從環境獲取物質作基礎,而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明的興衰也都與其向環境獲取物質的能力大小有關。古代文明都是農業文明,其物質來源主要是農田生態係統、牧場生態係統和森林生態係統。因為要獲得大量生存的農產品必然不斷擴大對農田的開拓,使得生物圈的原始植被不斷遭受破壞。而植被遭受破壞後,農業的基礎同時被削弱,又反過來造成相關地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衰落。澳洲土著有一種叫做“飛去來器”的狩獵工具,這種彎曲的木棒從獵人手裏拋出去後,擊中獵物後,又能飛回到主人身邊,但如果拋出去稍有偏差,“飛去來器”飛回時則可能擊中打獵者。人對自然的作用,常常就如澳洲土著拋擲“飛去來器”一樣,一不小心就會自己傷害自己。
那麼,古文明的衰落,是不是昭示著人類在創造文明的同時,也給自己造成了一種傷害呢?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的衰落之後,針對人類破壞生態與環境的惡果,曾經指出:“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夢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細心地保護的鬆林,他們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把他們區域裏的高山牧畜業的基礎給摧毀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518頁。恩格斯又如此告誡人類:“但是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複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頁。“因此,我們必須時時記住:我們統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於我們比其他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8頁。
2004年,英國BBC公司出品四集紀錄片,名為《古代啟示錄》,以精彩動畫探尋四個閃耀的古代文明,重現大自然浩劫的無情與可怕的摧毀力量。紀錄片把四個文明消失的原因都咎為天災,而且是各不相同的天災:古埃及的文明衰落最重要的原因是冰河時期的到來,尼羅河因此幹涸掉;米諾安文明的消失是由於火山的噴發,繼而引發的大海嘯,更重要的是噴發的大量二氧化硫對氣候也產生重大影響;瑪雅這個南美熱帶雨林裏消失的文明,是因為幹旱,這種數百年一遇的幹旱威脅了整個瑪雅社會的基礎,北極測到最低溫度和南美發生罕見幹旱是有聯係的;索多馬與俄摩拉這個聖經傳說裏的死海邊的城市,也被考證是確實存在的,是地震將這個死海邊的城市毀得一幹二淨,已經證實的是死海地區在那個年代確實有過大地震,而且那裏的地質條件很易於發生土壤液化,這都在劍橋大學的巨型離心機裏得到模擬證實,有待進一步發掘的證據是死海裏能挖到四千多年前索多馬文明的遺物。片名叫《古代啟示錄》,其用意再明了不過,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從古至今都在探討的一個話題,我們不能忽視那些曾經毀滅了許多人類文明的天災再次發生的可能,更不要親手去加速大自然報複的頻率,雖然我們應對那些的能力提高了許多,但決不能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