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綠色文明之歌:跨世紀的全球交響(1 / 3)

生態環境的惡化及對人類的報複,已經引起了全人類的關注。盡管世界各國皆有其不同的利益追求,但對生態環境問題卻有了共同的關注,或者說生態環境問題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課題。如果說,上個世紀還可聽到“憂天”與“樂天”論爭的聲音,那麼,在進入新世紀之後,麵臨著資源的瓶頸,以及生態的困境,大自然頻頻發怒的嘯叫,壓抑了“樂天”的笑聲。在環境壓力之下,全人類都唱起了同一首歌——綠色文明之歌。

一、綠色運動從曠野卷向政壇

提到生態文明,不能不提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生態文明奠基的綠色政治運動,以及在綠色政治中崛起的政黨——綠黨。

1綠色運動的發軔

上世紀60年代初,美國著名學者R卡遜《寂靜的春天》的出版,拉開了“生態學時代”的序幕。她以大量的事實論證了工業汙染對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包括人類自身的損害,陳述了工業技術革命的生態破壞後果,第一次就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向全世界敲響了警鍾。肯尼迪讀後倡議次年為聯合國自然保護年。有人將這個時期稱之為綠色意識的精英啟蒙階段。

10年之後,羅馬俱樂部的活動及其主持發表的一係列研究報告,特別是1972年出版的《增長的極限》,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它“在人們麵前打開了一個在過去實際上被人們擱置一邊的生死攸關問題的重大領域”。這份報告根據地球上發生的人口爆炸、土地沙化、資源枯竭、能源危機、環境汙染等現象,對正處於高增長、高消費的“黃金時代”的西方世界發出了關於“人類困境”的天才預言。羅馬俱樂部關於“隻有一個地球”的口號成為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重要背景材料,後成為人類共識。有人把這個時期稱之為公眾綠色意識的動員和形成階段。

生態文明建設導論第四章綠色文明之歌:跨世紀的全球交響

精英、智者的警鍾,並沒有遏製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掠奪行為,《寂靜的春天》與《增長的極限》所描述的“人類困境”似乎變本加厲。麵對不斷惡化的生態環境,西方國家的青年大學生和中產階層人士,都在考慮如何以一場人類自身的革命,來擺脫人類的困境,並由此而出現了聲勢浩大的學生造反運動、和平運動、環境保護運動。廣大青年學生、婦女、知識分子和反戰和平人士,紛紛走上街頭,掀起一浪高過一浪的大規模抗議活動。美國加州大學的學生反戰遊行,法國的“五月風暴”,德國“社會主義學生聯盟”領導組織的長達3年之久的學生造反,“綠色和平組織”阻止法國核試驗的勇敢行動,直到80年代初在歐洲10多個國家有400多萬人參加的“全歐反核行動日”。鬥爭矛頭直指資本主義的官僚體製、社會不公以及工業化社會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實質上是德國等歐洲國家社會危機的集中反映。

在這個群眾性廣泛的綠色抗議運動階段裏,青年反叛者們對現行的西方社會製度和價值觀念體係提出了懷疑和譴責,並引發了一場價值觀念的革命。生活的質量、心理安全、合作和諧、社會公正平等的一些新觀念,開始普遍為人們接受,有極限的增長、發展上的規模、分散化、生態平衡乃至健康的南北關係等新思想、新觀念開始為人了解,並提出了一係列新的社會革新口號。學界、媒體全麵介入綠色話題,綠色生態環境問題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鮮為人知到80年代成為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常識,綠色意識形態也成為當代意識形態的綠色一翼。有人將80年代稱為全球綠色意識形態的群眾性普及階段。

在群眾性的綠色運動中,多種公民行動組織也雨後春筍般開始在各地出現,這是一種被稱為“自發的、注意力集中在地方特殊事務上的政治活動、一俟目的達到或失敗,便告消失”的組織。到70年代中期,僅聯邦德國境內已達15000~20000個左右,其中,綠色生態組織是全人類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強的組織。1977年在德國卡爾斯魯厄由1000多個自發組織和30多萬成員組成了德國最大的綠色組織《環境保護——全國公民自發組織》,至80年代初,該組織已擁有成員150萬人,為綠黨的最後組建提供了可靠的組織準備。

綠色運動是因曆史上最大文明危機而出現的全球性回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明白,要解決生態問題,不能單靠科技或政治,還要有文明每一個層麵的改革配合,包括經濟、國際關係、社會、教育、傳媒、人生觀、價值觀、宗教、人際關係等。所以,這個正在席卷全球許多社會的新洪流是一種政治哲學、一套人生觀及價值觀、一次社會運動、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場文明轉化、一個人類曆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以後,綠色環境事業走向全麵政治化階段。與20多年前相比,90年代的綠色運動呈現兩大特點:國際政治行為、政黨政治。1992年全球環境峰會——裏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標誌著人類已進入維護共同家園的全球時代。環境與發展問題已成為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的一個重要方麵。此外,特別重要的是,20世紀90年代中期歐洲中左政府執政出現的“紅—綠聯盟”政治現象,即社會民主黨人與綠黨共同組閣現象,使綠色運動的主題轉向了以往綠色運動最為拒絕的政黨政治。

2綠色運動中崛起的綠黨

在廣泛的群眾環保運動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在歐洲各國先後創建了綠色政治組織——綠黨。

德國是歐洲第一個綠黨的誕生地。1979年為了參加首次歐洲議會的選舉,各地小組聯合起來,以“促進政治聯合會——綠黨”的名義參加競選,最後贏得了引人注目的90萬張選票,極大地鼓舞了綠色分子的自信心。1980年1月,為了參加聯邦德國的大選,以這個聯合會為基礎,1004名代表在卡爾斯魯厄召開大會,宣告綠黨正式成立,並在各地相繼建立了基層組織和中央機構。新成立的政黨在一係列問題上存在嚴重的分歧,經過多次代表會議和大會的激烈爭論,最後終於製定出了聯盟綱領和行動綱領,到1986年9月的紐倫堡大會,綠黨終於頒布了一個新的綱領:變化綱領。這無疑是一場人類曆史上的革命,它既是一場價值觀念的革命,又是一場思維方式的革命,這場革命直接為綠色政治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提供了思想原料,也是綠色政治綱領基本宗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場綠色政治運動的結果,便是產生了一個新的以維護生態環境為最高使命的政黨——綠黨。

德國綠黨的成員及其綱領的製定和完善,使綠色政治運動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它在政治上,提出了一係列深得人心的口號和主張,為德國政壇吹進了一股清新的空氣,在中產階層和青年知識分子中掀起了巨大的波瀾。1983年第二次參加競選取得了56%的好成績,使27名代表進入議會,一躍成為德國政壇上的第四大黨,而在此之前,它已經在德國11個州中的6個州獲得席位。1987年選舉中,綠黨的勝利更加驕人,得票率上升到83%,議席增加到44個,在8個州裏,獲得了84個席位。1993年兩個德國的綠黨合並,其勢力更加銳不可當,在16個州中進入了11個州議會,並在聯邦大選中獲得49個議席,終於到1998年大選中獲得空前勝利;結成“紅綠聯盟”,進入聯邦政府,擔任了外交、環保、衛生三個部長職務。

到了20世紀80年代,綠黨逐漸發展為組織較嚴密且參與政治角逐的政黨,作為一股政治力量,逐漸活躍在發達國家政治舞台上。緊隨德國綠黨成立之後,美、英、法、比利時、荷蘭、瑞典、意大利、奧地利、盧森堡等國相繼成立綠黨。1999年6月,綠黨在歐洲議會的626個席位中,占有了47席!在歐洲17個國家的議會中,綠黨議員達到206名,歐盟15國有12個國家的政府中有綠黨成員。特別是德國綠黨和社民黨結盟,組成聯合政府,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紅綠聯盟”,標誌著綠黨已經是一支不容回避的力量。

綠黨一般以係統論和社會生態學理論為思想武器,包括法蘭克福學派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批判的理論,也是其重要的理論武器。由於綠黨以保護環境、反對核戰爭、維護和平為綱領,其中又最關心環境問題,故又被稱為環境黨。綠黨的力量不斷壯大,因其提倡環保,建立生態平衡為基礎的經濟製度,對外主張和平中立,建立無核區,反對剝削第三世界國家,因而頗得人心,影響日增。綠黨的崛起,說明環保已進入發達國家政治舞台,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它不僅改變了歐洲各國的政治格局,而且也開始影響到世界格局的發展趨勢。由於綠黨的宗旨與以往按政治目的形成的資產階級政黨明顯不同,又因其以保護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環境為最高目標,這種綠色政治對維護全球環境很有意義。

迄今,歐洲28個國家中共有30個綠黨組織。隨著綠黨活動的加強、綠黨影響的增強,綠色國際聯合行動已逐步提高。早在1984年1月,西歐九國綠黨就在比利時發起成立了歐洲綠色協調組織。1993年,歐洲綠黨聯合會正式宣告成立,其宗旨是建設一個環境優美、社會公正的歐洲,並同其他大陸的綠色政治組織加強聯係。歐洲綠黨聯合會的組織機構有執委會(由9名成員組成)、理事會(各黨選派1~3名代表組成)和代表大會(每3年召開一次,第一屆代表大會於1996年召開)。歐洲議會綠黨議會黨團也是聯合會的成員,雙方保持著密切的聯係。在召開的第二屆代表大會上,法國綠黨發言人說:“歐洲綠黨聯合會的目標是向各種民主政治勢力表明,我們正在建立一種真正的力量對比關係和一種新的國際,即綠黨國際。”

20多年來,西方各國綠黨在政壇上的活躍程度及其所取得的業績有很大差別,各國綠黨的一係列具體綱領和目標、口號也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在理論綱領、意識形態、政策主張及組織原則等方麵都有共同的特點,這就是:

第一,生態學原則。強調保護環境,實現生態平衡,這是綠黨最根本的政治學原則,它既是綠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標誌,也是綠黨製定其綱領和政策的基礎。事實上在綠黨看來,生態學原則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政策原則,而是一種文化形態、一種世界觀和價值觀念體係、一種方法論、一種思維方式,決定和製約著綠黨的生存、活動和發展。

為了生態平衡,保護環境,綠黨提出“不進行不考慮未來的投資”,主張將危害生態、消耗能源的行業取締。強調保護生態係統的平衡高於一般經濟增長的需要,主張以“生態經濟”、“生態財政”代替“市場經濟”、“市場財政”。綠黨還要求從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開始,逐步否定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和消費觀念,提倡生活儉樸和回歸自然。

第二,社會公正原則。社會公正原則,是綠黨的經濟社會綱領和奮鬥目標。德國綠黨綱領上說:“著眼於未來的社會政策的目標,一定要有一個穩定的社會製度。‘社會’在這個意義上首先是意味著各種各樣的經濟因素。”綠黨認為,社會公正原則主要就是社會正義和某種保證,即經濟上平等和社會保障,它要求按照生態學原則去重建經濟和消費社會模式。

第三,基層民主原則。所謂基層民主,首先是“更多地實現分散化的直接民主”。綠黨的社會、政治組織均實行基層民主原則,即最後決策權屬於所有綠黨黨員,而不是傳統政黨中的那些身居高位的黨官僚;決定過程開放化、透明化,加強基層組織的自主權和自決權,提倡廣大黨員直接的民主參與;政治權力的分散化,綠黨從中央到地方均實行集體領導,為防止任何權力壟斷現象的出現,綠黨規定一人不得身兼數職,實行領導職務輪換製,對黨內職務的確立和重新當選等均有嚴格的限製規定。

第四,非暴力原則。綠黨的非暴力原則包括終止單純性暴力和結構性暴力,前者即反對用暴力手段解決衝突,而後者則是綠色政治中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政治學原則。按照生態和諧原則,綠黨為之反對的就是充滿了暴力行為和壓迫剝削的現存社會,所以盡管黨內關於是否承認暴力問題的爭論還異常激烈,甚至由於分歧而導致分裂,但綠黨還是堅持了非暴力原則。

宣傳和平主義思想,反對核威懾,反對一切戰爭和窮兵黷武,主張世界和平,首先是歐洲地區實現和平,建設一個沒有集團對抗(廢除對立的軍事組織)和非武裝區的歐洲,成為綠黨設想的最高境界。為此,他們提出德國首先銷毀核武器並單方麵裁軍,實行獨一無二的社會防禦政策,這就要求全體公民以更堅強的信念、更充分的勇氣、更高尚的精神、更有親和力的組織行為,用非暴力的、不合作的行為來保家衛國。

綠黨成為一個政黨之後,參政議政甚至執政,也就成其奮鬥目標。能夠坐上權力的高座,讓自己黨派的聲音在國家的上空更加響亮,黨派的綱領實施也就有了社會政治基礎。但是,政黨一經與政治聯姻,就會在立場上有所偏移,特別是當本國利益與全人類利益發生衝突時,其主張或被否定,或被削弱,甚至妥協。因此,走上政壇的綠黨,如何既保持自己的政治競爭力,又不違背建黨初衷,是需要認真考慮並亟待解答的問題。

3綠色政治方興未艾

綠色運動向綠色政治的轉向,形成了上世紀90年代環境運動總特點,即從以群眾運動為主體發展到以政黨政治為主體。在歐洲各國綠黨通過與社會民主黨人的聯合執政成為體製內的執政黨之後,綠色運動表現為普及性、組織性上升,民間性、社會性降低。近年來,盡管媒體時有關於“綠色和平組織”在海上攔截日本捕鯨船、多瑙河全程汙染、生態死亡等抗議活動的報道,但是90年代鮮有七八十年代那樣的大規模群眾抗議運動。即使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美軍和北約使用貧鈾炸彈的情況下,整個西方也沒有出現群眾性的環境抗議運動。而關於環境問題的處理,更多地讓位於泛綠的政黨與政府。

在綠黨和綠色和平運動的影響和推動下,西歐政治舞台上包括社會民主黨、共產黨和一些資產階級政黨在內的傳統政黨為了爭取群眾,贏得民心,紛紛調整各自的政策,在選舉和施政過程中高舉生態和平主義的大旗,給自己的政治主張塗上或深或淺的綠色,有的政黨甚至幹脆放棄自己原來的整套思想主張,變成生態主義政黨。從這個意義上講,“綠色政治”是為西歐國家許多政黨特別是綠黨以及社會民主黨等中左翼政黨所認同的、具有廣泛影響的政治理念。

二、NGO:保護地球的誌願者

在為保持人類共同的家園而興起的綠色運動中,世界還相繼成立了許多維護自然環境的非政府組織,這些組織在推進世界生態文明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作用,便是一定程度製約了那些隻顧經濟效益而不顧生態環境的政府行為(包括企業、機構的破壞環境的行為)。聯合國環境署1976年統計,全球共有532個非政府組織從事環境保護運動。目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支持的環境聯絡中心,與7000個非政府組織有聯係。非政府組織的壯大,表明越來越多的平民在卷入全球綠色政治運動的浪潮,表明非政府環保組織得到政府越來越多的支持,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

1以生命捍衛人類家園的綠色和平組織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影響力的民間環境保護組織。“國際綠色和平組織”由一位名叫戴維·麥格塔格的加拿大工程師發起,於1971年9月15日成立,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保護民間組織。該組織的總部設在倫敦,在25個國家設有分部,其成員達350萬人。發起人戴維曾任該組織的主席,還獲得過聯合國頒發的“全球500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