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生態文明視野中的社會、自然與人(一)(3 / 3)

也正是在生態理性的原則下,西方思想家越來越表現出對東方智慧的認同,東方智慧已參與到西方世界的思想文化建設中去。對於我們而言,中國文化精神被世界逐漸重視,隻是一個更深層文化問題的開始。我們既要防止片麵複古,也要辯證地看待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科學理性的作用。如同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結合一樣,我們要用人文精神來校正科學理性的絕對化傾向,也要用道德原則來審視實用主義。西方傳統工業現代化的模式最終是難以複製的,尤其是對於中國來說,這意味著更加深刻的資源環境衝突。所以,用中華文明來校正我們的現代化方向,理順我們的文化結構,使中華文明的生態智慧成為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尤為必要。

二、生態文明的三大功能圈

生態理論的社會轉換的結果,便是生態文明在整個人類社會裏滲透,使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呈現與自然界和諧的生態狀況。如果整個人類環境都按照仿生態設計,則可以分為三大生態功能圈:自然生態圈、社會生態圈、精神生態圈。三大功能圈的相融互動,推動生態文明螺旋式的向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發展。

1社會生態圈

社會生態圈實際上是一個大係統,是個大大的“圈”,這個“圈”裏還可包含著若幹個略小一些的“生態圈”,如政治生態圈、經濟生態圈、文化生態圈、人際生態圈等。隻有每個“小”生態圈良性循環,才會有“大”生態圈的良性循環。那麼,構成“小”生態圈良性循環的條件是哪些呢?

在政治生態圈裏,能夠促進其良性循環的潤滑油是“自由和民主”。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政治,應該從人的普遍需求出發,創建一個適於現代人生存的自由民主環境。一是執政者所推行的政治主張,包括製定的路線、方針、政策,能夠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與歸宿,既有利於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又符合社會大多數人發展的需要。二是社會的每一個公民與主流社會有比較趨同的信仰與追求,公民與執政者有平等對話的機會,公民能夠決定自己的命運與發展方向,對執政者所倡導的政治理念有著廣泛的認同感,並積極擁護、努力參與到政治文明的建設中去。傳統的集權、專製是無法滿足政治生態圈循環條件的,因為隻是單向的傳動——一切隻是按當政者的意願(更多是強製性的命令)運轉,不能構成互動的關係。

在經濟生態圈裏,促進其良性循環的條件也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是隻滿足少數人的利益需求,而是為整個社會與人的發展打下雄厚的物質基礎,社會財富公平分配給社會每個成員,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求。二是社會上每個人的創造性都被不斷激發,而不是像一些社會,被激發創造性的不是大多數人,隻是少數人;社會創造的財富也不為全社會所有,隻是落到少數人的口袋裏。協調人與經濟的關係,必須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讓全體社會公民共獲經濟增長的成果。

文化生態圈良性循環所要求的條件是:一是文化的發展能夠滿足大多數人在文化、精神方麵增長的需求,文化成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撐,成為人與社會的核心競爭力。二是人在文化中能夠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並將其轉變成自己的精神營養,最大限度提升自己的品位,從而形成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形成創新文化的能力。

人際關係圈也是社會生態圈裏一個重要的環節。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社會生態圈良性循環的核心,也是人的和諧發展的關鍵。如果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那麼,社會也是人的關係的總和,社會就是在人與人的各種關係的組合下形成的。因此,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程度,決定著社會的質量,決定著社會發展的方向,也決定著社會個體的全麵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中的社會生態圈,必須著力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著力調節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係,公平地分配社會利益,使每個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不至於因利益的不公平產生矛盾對立,不至於因矛盾對立而形成薩特所描述的“他人即地獄”狀態。

在社會生態圈裏,政治、經濟、文化、人際又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任何一個方麵的滯後,都會導致社會不和諧因素的發生。因此,我們在推動社會生態圈良性循環時,一定要統籌兼顧。

2自然生態圈

人雖然獨立於自然,但人始終保持著自然的屬性,同時也是自然鏈條上的一環。也必須服從自然規律,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即人的生死,就是對自然規律的最大服從。更何況每個人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始終需要從自然獲取。例如,人類呼吸所需的氧氣大部分主要是由綠色植物提供,1/4是由海洋中最微小的浮遊生物所產生的。人類所需食物100%來自生物圈,其中2%靠水體提供,98%靠土地提供——自然是人類真真實實的母親。從這個意義上講,人的發展也在自然生態圈進行著,人要獲得全麵和諧發展,不僅要承認自然規律,還需要與自然保持和諧的關係。

自然生態圈從自然本身出發,要保持其良性循環,一是要遵從自然規律,盡可能保持其原生態狀,不致因某種原因打斷原有的生物發展鏈條(當然,這個“某種原因”包括兩點:其一是自然突如其來的變故,如星球撞擊、太陽黑子變化;其二是人為的破壞)。二是必須保證自然生態具備一定的再生能力,能夠為生態圈裏的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能量。

現實中,人類這個兒子似乎越來越不孝順,隻是不斷向自然索取,卻很少“反哺”——想辦法增強自然的再生產能力,甚至打斷自然生態循環鏈條,導致自然生態惡化。惡化的自然生態圈不僅無法給人類提供所需要的物質,而且頻降災難。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的增長,人們因對科技的掌握越來越多,會擴大活動的領域。人類隻有一個地球,社會的擴張、人口的增長,必然要擠壓自然的空間,擠壓自然生態的生存空間,綠色的森林逐漸會被城市的“灰色森林”所替代。如果這樣持續下去,最終,自然會因承受不了社會索取的重負而全麵崩潰,使人類社會失去賴以立足的地方,失去發展的空間。事實上,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已成為當前全球關注的重大問題。因為人們在此之前不加節製地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導致了自然生態與環境的嚴重破壞,而受到嚴重破壞的自然生態與環境,已經反過來開始危及人類的生存,影響著人的發展。在自然的反撲中,人們已經意識到,如果不重建人與自然的良好關係,最終受到懲罰的是人類。酸雨、沙塵暴、溫室效應……就是自然向人類的反擊,都對人的不和諧發展作出種種的回應。因此,現代人在創造社會財富時,必須充分考慮到自然的承受力,並盡最大努力修複千瘡百孔的自然,使自然與社會和諧統一在地球上,成為人類理想的家園。

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自然生態圈呢?這裏,摘引房寧的《社會主義是一種和諧》裏的一段話作回答:

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對人類社會關係的和諧提供了新的合理性。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將成為設計和建設未來理想社會的重要理由。我們理解的社會主義正是在於:它的使命是改變人類的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認為社會主義的思想理念仍然在為人類指明未來。因為,從另一方麵看,社會關係的變革與社會和諧的實現,又是人類與自然和諧關係最終建立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實現社會和諧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第一步。隻有消除人類之間的生存競爭,消除人的物化,才能對整個社會生活及經濟活動作出自主與自覺的調控;才能實現人類的自我克製,自我超越,返璞歸真;才能引導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3精神生態圈

在人類社會中,人,現實存在著的人,除了外在的物質生活,還有內在的精神生活。人不僅是生物性的存在、社會性的存在,同時也是精神性的存在。如黑格爾所言,精神的東西一般來說以它自身為對象。精神生態則是指人與其自身的相關關係,人的心靈與人的肉體,人的心靈與人的處境,人的欲求、意向、理想、信仰與人的曆史性存在、現實性存在之間的衝突與協調。

在精神生態係統中,理想、憧憬、信念、情感和意誌,是精神的陽光、雨露、空氣、森林和河流;而個性自由、心靈的解放、交流的渴求、創造的欲望,對有限事物的超越、對神秘事物的探尋,則是精神生態係統得以存活和運轉的養分與能量。而文化則是精神生態圈的載體,承載著組成精神生態圈的全部內容。

隨著改革開放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社會轉軌過程帶來的失範,現代化的進程中,伴隨著經濟的起飛,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政治思想的混亂,意識形態的弱化,腐敗之風的盛行,社會治安的惡化,文學藝術的庸俗,生態環境的破壞,價值標準的混亂,道德理想的淪落,勞動觀念的淡漠,生活意義的迷失等不良的傾向。在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衝突碰撞、本色基因與社會基因的生克消長中,許多人唯利是圖、錢權交易、貪得無厭、損人利己、揮霍享樂已經合情合理地取代了同情心、道德感、勤儉節約、助人為樂、倫理情操、人格升華。出現的這一切反映了人們所說的“精神問題”。精神分析證明:一個心理畸變者的“有病”首先隻能說明社會病態。在我們的這個時代,由於競爭的殘酷、貧富的不均、道德的淪喪、生態的危機等等,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產生這麼大的精神壓力,導致人們嚴重的心理失衡。而人與人之間則關係異化、疏遠,更進一步地將人的精神承受力逼向絕境。在缺少心理調適、愛、尊重、理解以及升華的情況下,這種精神的生態危機必然讓人的生命力受挫,並誘發出破壞性的潛能。

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其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即建設和諧文化。和諧文化就是更多地關注人的心靈世界、人的內宇宙,開發人的精神資源,調集人的精神能量,高揚人的精神價值,促進人類健康和良好的精神循環,給思想、道德、文化困惑的人們插上精神的翅膀,幫助跨世紀的人類完成劃時代的轉換、超越、否定、創造和升華。一句話,以當代先進的文化思想與優秀的傳統民族精神為核心內容,營造一個良好的精神生態圈,就能奠定生態文明的道德基礎。

4三大生態圈的互製互動

正如自然界事物的相生相克一樣,生態文明中的三大生態圈,並不是各自孤立地運轉的,而是既相互製約,又相互促進。

社會生態圈的發展道路選擇,是影響自然生態圈運轉的最重要因素。前麵所分析的一些文明的衰落原因,其中皆有同一條理由:對自然的過度開發。同時,我們研究戰爭產生的根源,就會發現,所有的戰爭都肇於對環境資源的重新分割要求。而當代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開發、生態環境安全等等,都納入環境政治學的範疇,生態環境與政治已經密不可分。實際中,在當代研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已很難把生態環境排斥在外。

同樣,自然生態圈亦影響著社會生態圈的運轉。在古代,“風調雨順”與“國泰民安”總是聯係在一起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生物圈對人類的開發能夠進行一定範圍內的自我調解,以形成一種新的穩態。但其穩態反應有一定的限度,當其限度被打破後,平時並不被重視的由生物圈的動態平衡機製維持的人類生存的根本條件就開始受到威脅,生態危機就成為社會發展的製約因素,甚至對社會經濟起到決定性的選擇作用。一個極為明顯的曆史事實就說明這一點:中國曆代的農民起義,雖然是對原有社會政治的反叛,但大多起於大災之年,且受災最嚴重的地區的農民總是最先揭竿而起。換句話說,自然生態圈危機成了社會政治進行新抉擇的契機。

精神生態圈,是近年來提到的一個新概念。人的精神體驗是在社會生態圈與自然生態圈裏獲得的,人的精神也是在這兩個生態圈裏豐富起來的。在社會生態圈裏的“有為”,讓人產生自我價值實現的愉悅和更多的成就感;在自然生態圈裏的“無為”,讓人有“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的快意。但是,在物質極大豐富、人類開發自然能力越強時,卻發現能夠促進精神健康的元素反倒減少了。在過去,自然是人類最好的老師,自然是讓人心曠神怡的精神樂園。但是,今天的大自然滿目瘡痍,讓人難以產生好情緒。在過去,自然是舒緩人們精神的最佳去所,但今天緊張的社會競爭壓力,很難讓人有那種“采菊東籬下”的悠悠然。同樣,在社會圈裏,因物欲橫流導致道德的淪喪,讓人覺得四周都是陷阱、每個人都十分陌生,偌大的社會裏,卻有一種找不到出路的恐懼。

三個生態圈互動互製,也有自身發展的規律。這決定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必須在順應三個生態圈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努力促進三者的良性循環。而隻有這三者的良性循環,生態文明才會獲得良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