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生態文明的中國路徑(二)(2 / 3)

4文明生態村:綠色小康之路

什麼叫文明生態村?簡單地講,文明生態村就是三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的行政村。農民把文明生態村稱作“綠色小康”。

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有著重大意義:首先,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是在廣大農村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小康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通過廣泛開展這一活動,使農民群眾在生動、具體的實踐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促進農村的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項事業;提高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本領,促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提高勤勞致富、科技致富的能力和關心生態、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促進經濟與社會、農村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第二,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是在廣大農村堅持以人為本,踐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重大舉措。廣泛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就是要在實現農民願望、滿足農民需要、維護農民利益特別是增加農民收入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使農民群眾的居住環境更加整潔,精神更加充實,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一個顯著的提高。第三,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是在廣大農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改善人居環境的一場偉大革命。千百年來形成的落後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以及髒亂差的居住環境,與農村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極不適應。隨著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和小康社會建設的全麵推進,廣大農民對改變這種狀態的願望越來越迫切,解決這些問題的客觀條件已經基本具備。通過廣泛開展這一活動,引導廣大農民建立起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依靠農村和社會各方麵力量營造出文明整潔優美的生活環境,使農民群眾的精神麵貌和廣大農村的環境麵貌發生一個曆史性的變化。

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的主要任務是: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突破口,以提高農民素質和生活質量為出發點,以“經濟發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實、環境良好”為主要內容,協調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麵進步。

當前,以文明生態村為載體的新農村建設正以如火如荼之勢在全國迅速推開。而在這方麵最有亮點的是海南、河北與山東。

海南省開展這項活動最早。該省為推進生態省建設,2000年開始創建文明生態村的探索。他們以優化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以提高農民素質、推動農村走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推動農村奔小康的步伐為主要目標。據海口市創建活動的調查資料,他們的主要做法是因地製宜、創新思路、整合力量、突出特色。主要經驗一是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優化農村生態環境;二是發揮經濟帶動優勢,發展農村生態經濟;三是發揮文化輻射優勢,繁榮農村生態文化;四是發揮政治中心優勢,建設農村政治文明。經過五年努力,全省5200個文明生態村的156萬戶72萬農民都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小洋樓;140萬飲水困難的農民全部用上了自來水;農村電網改造全部完成;2688個行政村中已有2420個村通了公路,農村公路裏程達17135公裏,全省570萬農民中500萬人出門便是公路。建成沼氣池159萬個,農民每年節約照明電費達19億元,燃用沼氣燒水做飯洗澡每年節約熱帶雨林和灌木120多萬畝,有效地保護了海南的生態環境。沼氣池建設帶動了養殖業和種植業發展,五年來全省增加生豬和牛羊200多萬頭,2005年全省用沼氣池的有機肥料擴種瓜菜麵積達60多萬畝,有力地促進了循環經濟發展。

河北省2003年3月開始建設文明生態村試點,2004年3月11日發布《關於在全省農村廣泛開展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的意見》,由試點推向全省。2004年5月28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作了報道,全省4711個行政村開展了創建試點工作。2005年4月25日,河北省在保定市召開了“全省創建文明生態村經驗交流大會”。該省創建活動的主要經驗是“五個堅持”:一是堅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用自己的雙手建設美好家園;二是堅持因地製宜、分類指導,從實際出發開展創建工作;三是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協調推進“三個文明”建設;四是堅持以城帶鄉、結對幫扶,動員社會力量開展幫建活動;五是堅持以建為主、建管並重,不斷鞏固和發展創建活動成果。河北省在創建文明生態村活動中出現了五個優秀典型村,體現了五種精神,它們是:遷安市徐流口村的艱苦創業精神;邢台縣南溝門村的團結奮鬥精神;易縣燕子村的積極創新精神;曲周縣小弟八村的務求實效精神;獻縣小屯村的不斷進取精神。

山東省2005年6月中旬召開了全省創建生態文明村活動現場會,《中國環境報》6月20日作了報道。該省把“生態”擺在前麵,更注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在生態文明村創建活動中,該省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全麵推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濟南市平陰縣總結了“五個結合”的工作方法:一是與發展農村經濟相結合,把改善人居環境與發展種養業結合起來,實現既保護生態環境又增加農民收入,人與環境協調發展;二是與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相結合,以製度建設為重點,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三是與提高農民整體素質相結合,建設一批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和體育健身場所,推進環保、文化、科技“三下鄉”活動,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是與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相結合,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五是與改善人居環境相結合,以整治髒亂差為重點,抓好村容村貌和生態綠化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發展道路。棗莊市堅持“試點引導、分批完成”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五化(硬化、亮化、淨化、美化、綠化)、四改(改水、改廚、改廁、改欄圈)、三通(通自來水、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等具體目標和要求。

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為了應對資源、環境的壓力,中國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個新概念體現出一種全新的環境倫理觀,展示出一種嶄新的社會形態,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模式。如果說,生態倫理是生態文明的意識形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則是生態文明的物質形態。生態文明社會就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1發展生態文明就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采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其目的在於追求更少資源消耗、更低環境汙染、更大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社會,通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來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核心,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係。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係統協調、可持續發展。節約資源不僅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也是為了與環境保持友好的狀態。要節約、合理地利用資源,就要發展環境友好型技術、環境友好型產品、環境友好型企業、環境友好型產業、環境友好型學校、環境友好型社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緩解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

從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涵來看,它也就是生態文明社會。或者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就是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關於“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出了三方麵要求:一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二是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汙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汙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汙染的狀況;三是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製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可以說,這三方麵也都是圍繞著生態文明建設而采取的一些措施。或者說,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基於國情與科學發展的戰略思考。

2基於國情與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

為什麼說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基於國情與科學發展的戰略選擇呢?

其一,我國資源相對不足。水、耕地、電、石油等短缺、人均資源占有量大大低於世界人均資源占有量、石油等一些重要礦產資源對外依賴程度不斷上升。目前我國人均淡水資源量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有16個省(區、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低於聯合國確定的1700立方米用水緊張線,其中有10個省(區、市)低於500立方米嚴重缺水線。人均耕地隻有143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規定人均耕地08畝的警戒線。人均森林占有麵積為19畝,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人均森林蓄積量為9048立方米,僅為世界人均蓄積量的1/8。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國內資源供給不足,重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與此同時,一些主要礦產資源的開采難度越來越大,開采成本增加,供給形勢相當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