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免疫養生宜飲食清淡
飲食免疫養生主張飲食清淡,注意節製,細嚼慢咽,食不過飽。現在營養學家同樣提倡飲食清淡,特別是老年人在夏秋時節。但飲食清淡不等於素食,完全素食會導致蛋白質和脂肪欠缺,容易影響身體健康,引發各種疾病。那麼,何謂飲食清淡呢?現代營養學家認為,所謂飲食清淡,係指低鹽、低脂、低糖、低膽固醇和低刺激等“五低”飲食而言。
1.低鹽即少食鈉鹽
因為鈉鹽過多會誘發高血壓病,據世界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食鹽較多地區的居民高血壓發病率明顯高於其他地區。認為“味過鹹傷肌”。營養學家主張日食鹽不超過6克。
2.低脂即少食油脂 因為科學研究發現,過量的脂肪是導致肥胖、高血脂、冠心病和某些癌病的元凶。專家認為每天攝脂總量不超過膳食總熱量的30%。
3.低糖即少食遊離糖 因為它不含基本營養素,食糖過量也會影響人體健康。
4.低膽固醇即少食含膽固醇高的動物食品 因為膽固醇過高會導致動脈硬化和心腦血管病等多種疾病。專家認為日食肉類食品不能超過300克。
5.低刺激即少食辛辣食品。
總之,飲食要“五低”,同時也要葷素結合、酸堿平衡,達到營養的最佳狀態。如此清淡養生,才會有利健康。
飲食免疫養生要因人膳食
因人膳食即是根據個體體質差異等因素,選擇相應的膳食,以供機體的不同需求的一種飲食養生方法。人的體質不同,飲食應該有所不同。隻有按照機體寒熱的偏性,使食物的寒熱屬性相宜,才能有益於健康。如寒性體質者,宜食熱性飲食;體質屬熱者,宜用寒涼食品。體胖之人多痰濕,食宜清淡;體瘦之人多陰血虧虛,宜食甘潤生津之品。
老年人一般體質較弱,若貪圖美食,嗜食肥甘而不能自我約束,必定會招災惹禍。對身患老年性疾病慢性病的人來說,更應注意飲食之宜忌,於己有利者常食之,不利於己的食物則應忌口或少吃。另外,老年人飲食,當滋養陰精為主。中年往往自恃體壯,在此階段,或饑飽無常,或暴飲暴食,或寒溫無度,或飲酒過量,飲食偏嗜,而此時一般正是各種慢性病在體內的形成期,保養必須在此階段進行,做好預防,否則老來則會百病在身。故需一日三餐,定時定量,根據自己的體質,合理調配,少進刺激性食物。婦女到了絕經時,要多食大豆產品,這是一種含鈣豐富的食品。
飲食免疫養生要區分體質
不同體質的人應選擇有利於增強自身免疫力的食物。由於人的體質稟賦強弱,體質屬性各不相同,個人的嗜欲愛好不同,而且就一個人來說,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生活狀態,其體內髒腑氣血盛衰也有變化,故飲食內容應有所不同。如陽虛怕冷之體,宜食辛熱之品以溫陽散寒,如薑、蔥、蒜、辣椒、胡椒、狗肉、羊肉、鹿肉等,而忌食生冷寒涼之品;陰虛怕熱之體,宜食甘寒涼潤之品以養陰清熱,如各種青菜、水果、綠豆等品,而忌食辛辣刺激和過熱之品。陰虛體質之人在飲食調養上宜食甘寒滋潤養陰之品,如銀耳、桑葚、葡萄等,更宜常用血肉有情之品以滋補陰精,如胎盤、雞蛋、魚類、龜肉、羊腎、豬腎等,而忌食辛辣燥烈之品,以免助火傷陰。肥胖體質在飲食上應采用清淡食物,忌食肥甘厚膩之品,多吃纖維素食物和減肥食物。
飲食免疫養生要科學進餐
進食養生法為飲食免疫養生法之一,科學飲食包括進食過程中的動作、速度、情緒、環境及食後保健措施等內容。其具體要求為:
1.細嚼慢咽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細嚼慢咽不僅能幫助中老年的消化,而且證明人們咀嚼食物產生的唾液具有很強的消毒能力,它能殺死食物中的致癌物質,使其毒性失靈。不過,食物進入口內,細嚼30秒以上,可達到最佳效果。在咀嚼時,不要單側咀嚼。單側咀嚼天長日久會造成下頜骨單側肥大,對側的牙床也會萎縮。因此,要養成雙側咀嚼的習慣。
2.食宜專心
“食不語,寢不言”。吃飯時少說話與咽喉部的特殊的生理結構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咽上部與鼻腔相通,咽中部經咽峽與口腔相通,咽下部經喉口與喉腔相通,所以咽既是氣體出入的通道,又是食物的通道。在吞咽進食的一瞬間,呼吸通道暫時的阻斷,讓食物順利地通過咽,進入食管。如果吃飯時大聲的談笑,易使食物誤入喉腔、氣管而引起嗆咳,甚至會造成氣管堵塞,嚴重的會導致窒息。另外“人之當食,須去煩惱”。吃飯時專心不二,既可品嚐食物的美味,同時又有助於消化吸收。吃飯時,隻有摒除一切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到飲食上來,才能更好地享受美味,也利於消化吸收。吃飯不專心,既影響食欲,又有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對人體健康不利。
3.進食宜樂
宜保持樂觀情緒,怒後勿食,食後勿怒。良好的精神狀態於保健有大益。力戒煩惱憂愁,避免情緒過極。進食過程中,不談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多想令人高興、愉快的事。《壽世保元》謂:“脾好音聲,聞聲即動而磨合。”故在進食中,聽一些輕快的音樂,也有助於消化吸收。食境宜潔,進食的環境寧靜、整潔,從而有助於激發食欲。嘈雜髒亂不堪的環境,勢必影響人的情緒,於健康不利。
4.定時進食
“不時,不食”,這是古代養生家的飲食習慣,即不到該吃飯的時候,就不吃東西,這是正確的。一日三餐,食之有時,脾胃適應了這種進食規律,到時候便會做好消化食物的準備。好吃零食的人,到了該吃飯的時候,常會沒有饑餓感,勉強塞進些食品,也不覺有何滋味,而且難以消化。對飲食宜定時這一點,現代醫學也有深刻的認識,人們每餐進食應有較為固定的時間,這樣才可以保證消化、吸收正常地進行,脾胃活動時能夠協調配合、有張有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