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招 學會心理免疫,給心靈減壓1
※您知道心理健康的標準嗎
獲得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心理免疫養生最直接的作用和首要的目的。目前,生物醫學模式已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的轉化,使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麵。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的解釋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是身體上、心理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所以,現在一般認為心理健康應具有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標準一:淡泊人生,泰然處之
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優缺點都能做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過分的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泰然處之。
標準二: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時也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係協調和諧;在生活和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既能在與摯友同聚時共享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時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妒、畏懼、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
標準三:情緒樂觀,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同時能適度地表達和控製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敗不餒,謙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縮畏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應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允許的範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要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應感到滿意。
標準四:人格完整,處事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麵能夠平衡發展。人格作為人的整體的精神麵貌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合理的,待人接物能采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和集體融為一體。
標準五:正視現實,接受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麵對現實,接受現實,能動地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做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之中。同時,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能妥善處理。
標準六:熱愛生活,樂於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並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而不會認為人生是重負。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同時也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儲存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克服各種各樣的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為有效。
標準七:智力正常,智商較高
智力正常是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綜合。一般常用智力測驗來診斷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智商低於70者為智力落後。
標準八: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階段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人的心理健康也應與其年齡特征相吻合,也就是說,這一階段的人心理行為要符合年齡特征。當然,所說的心理健康的人隻是應具有與同齡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征。
總之,現代醫學對於心理健康,尚未有公認的、統一的標準,但分析一下不同學者的見解,都涉及兩大方麵,即對於社會的良好適應以及能動地的創造性。但總體看來,似乎更為重視對社會的適應性。
※現代人不可忽視心理免疫
心理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防方麵起著重要作用。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不良情緒,尤其是特別惡劣的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按照中醫的觀點就有可能在體內產生“心毒”。心毒會引起中樞神經係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腎上腺皮質和腺垂體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係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內分泌係統、自主神經係統和其他方麵異常現象的發生。
心血管係統
有專家提出:“心血管病的發生、發展、複發、加劇與惡化與不良情緒刺激密切相關”。心理因素直接影響心血管係統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情緒持續緊張和精神過度疲勞是原發性高血壓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些人由於暴怒、恐懼、緊張或過於激動而引起心血管病,甚至導致死亡。有學者觀察到有的人一句不慎的話,甚至他們的表情和動作都可以造成患者的血壓波動。
呼吸係統
心理因素對呼吸係統的影響非常明顯。當人受到較大的打擊、心理失去平衡時,可引起胸悶、氣急、心率改變、麵色蒼白、頭額冒汗、哮喘等。當換氣過度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成分降低,則可出現手指發麻、肌肉顫抖、頭暈,甚至昏厥。
消化係統
心理因素對消化係統的反應相當敏感。據研究統計,消化係統功能紊亂,因情緒不良而致病者占70%~80%。諸如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胃痛、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結腸過敏、腹痛腹瀉等。早在20世紀,有位名叫奧爾夫的醫生,就發現幾乎每一分鍾胃的功能都能受到情緒的影響。有人曾借助儀器觀察病人情緒對胃的影響。結果發現:當病人發怒時,胃黏膜就充血發紅,胃的運動加強,胃酸的分泌增多;當病人憂傷悲痛時,胃黏膜變得蒼白,胃的運動減弱,胃的分泌也同時減少。
內分泌係統
心理因素對內分泌係統有十分明顯的影響,對於內分泌係統來說,強烈的刺激可導致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病。以甲狀腺功能亢進為例,有關專家告誡人們:“過度緊張、長期焦慮等精神負擔,是誘發甲狀腺功能亢進的重要因素。”從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就診時的主訴可得知,升學、出國、晉級、提職等可導致情緒波動,而工作、學習過度勞累引起精神持續緊張,這些因素與發病更有密切關係。所以說,不良心理因素即“心毒”對內分泌係統的影響不可小視。
免疫係統
心理因素對免疫係統有明顯的影響,心理學家的結論是:性格開朗、為人隨和、心情樂觀和對周圍的人充滿愛心的人,免疫能力較強。這些人患流感、咽炎、傷風和其他疾病會很快痊愈。相反有下列行為舉止和性格特征的人,例如固執己見、自怨自艾、對自己和周圍的人持否定態度、悲觀多疑、心胸狹窄、記仇,缺乏自信、神經過敏的人免疫係統的功能較低,自身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也較低。
神經係統
不良心理能導致神經係統的嚴重失調,有的人會引起各種神經官能症,包括神經衰弱、癔症和強迫症。極為嚴重的是還可引起精神錯亂、行為失常。所謂反應性精神病大都是這樣引起的。它是由強烈、突然或持久的精神因素所引起的一種精神障礙。
※哪些不良情緒可使人致病
過度恐懼
長期過度恐懼會損害人的免疫力。中醫認為恐比驚相對來說,來勢較緩。恐與驚密切相關,略有不同,多先有驚而繼則生恐,故常驚恐並提。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精神過分緊張,時時提心吊膽,怕說錯話,怕做錯事,怕得罪人,甚至碰到無理的晚輩也會恐懼不安。此類人時時處於精神的恐懼之中,恐懼給人心身健康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二戰時,納粹在一個戰俘身上做了一個殘酷的實驗:將戰俘四肢捆綁,蒙上雙眼,搬動器械,告訴戰俘:現在對你進行抽血!被蒙上雙眼的戰俘隻聽到血滴進器皿的嗒嗒聲。戰俘哀號一陣之後氣絕而終。其實,納粹並沒有抽該戰俘的血,滴血之聲乃是模擬的自來水聲。導致戰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戰俘耳聽血滴之聲,想著血液行將流盡——死亡的恐懼不斷產生,瞬時即導致腎上腺素急劇分泌,心血管發生障礙,心功能衰竭。所以說恐懼是中老年健康的大敵,由於其正常生活被恐懼所包圍,所以在精神方麵會感到特別的緊張,如臨深淵、履薄冰、人將捕之等。嚴重者亦可導致神昏、二便失禁。中醫理論認為,“恐傷腎”。恐懼過度則耗傷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泄等症,女子出現月經不調等症,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或暈厥,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所以說,恐懼情緒不利於人的養生,恐懼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大敵。
樂極生悲
狂喜可損害人的免疫力。樂極生悲,就是狂喜,可以產生不良後果。人的情緒無非有兩種:一是愉快情緒;二是不愉快情緒。無論是愉快情緒還是不愉快情緒,都要把握好它的“度”;否則,“愉快”過度了,即要樂極生悲。古時有所謂“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裏他鄉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捐生金榜題名時”。這種突然的狂喜,可導致“氣緩”,即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淤滯,便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類病症。成語“得意忘形”,即能說明由於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製形體活動。清代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裏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昔有新貴人,馬上洋洋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嶽書傳》中牛皋因打敗了完顏兀術,興奮過度,大笑三聲,氣不得續,當即倒地身亡。可見過喜對人體健康不利。國外有一位貧窮的鞋匠,生活異常難辛,但有一次,這位鞋匠買了一次彩票,竟意外中獎。在確知自己中了百萬元的巨彩後,竟高興過度“因樂暴亡”。這位鞋匠直到入殮之時,仍麵帶笑容。這些例子皆說明,暴喜、大喜、狂喜不利於健康。這種因過度興奮造成的猝死,精神失常時常發生在中老年人中間。人過中年,全身的動脈均會發生程度不同的硬化,營養心肌的冠狀動脈當然不會例外。如若心髒劇烈地跳動,必然增加能耗,心肌將會發生相對的供血不足,從而出現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或心跳驟停。這是“樂極生悲”的一個原因。此外“樂極生悲”還可致血壓驟然升高,健康的人尚可代償,若已患高血壓症,過度興奮就會導致“高血壓危象”,表現為突然感到頭暈目眩、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煩躁不安。“高血壓危象”盡管可能持續幾個小時,卻可由此引起腦血管破裂發生猝死。可見,任何情緒的過分激動都是不可取的,應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對於喜事與悲事、興奮與氣憤、順境與逆境、快樂與痛苦等,都應一視同仁,善於自我調節情感,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一定注意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限度。
思慮太過
長期思慮太過損傷人的免疫力。思是集中精神考慮問題,但思慮過度也會導致多種病症。其中最易傷脾,脾胃運化失職,則食欲大減,飲食不化,故中醫有“思慮傷脾”之說。據《呂氏春秋》記載,齊閔王因為思慮過度,損傷了脾胃功能,以致積食內停,日漸消瘦,精神不佳,而久治不愈,許多醫生治療也沒有效果。後經文摯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積食而告愈。事實上,現實生活中因過度思慮,以致生疾的例子舉不勝舉。思慮太過,可以致病,思慮太過,是人健康的大敵,如在工作中無休止地思考問題,過分思念遠方的親人,思念已經故去的友人,皆可造成人體功能的紊亂,這就是中醫學所說的思則氣結。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與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一致的。
疑心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