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招 學會心理免疫,給心靈減壓1(2 / 3)

疑心太重損傷人的免疫力。有這種心病的人,總以為別人在暗算自己,不是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就是在做小動作。別人的一言一行都得提防,因而整日坐立不安,以至晚上失眠,白天精神不振。唐代李肇所撰《唐國史補》中就有一例疑毒鎖井的故事:李蟠經常懷疑自己會碰上毒物,懷疑什麼都有毒,就連飲水的井都鎖上,最終患了“疑心病”,不治而亡。中醫學認為,心是精神所住的地方,但其若受外界事物的影響,心因不除,心病則終身也難以痊愈,其病根在於疑惑。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愛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審視對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結果隻能是自尋煩惱、害人害己。人際關係敏感的中老年人總感覺別人對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當別人看他或議論他時總感覺不痛快,有的擔心子女圖財害命。

妒忌心理

妒忌心理損傷人的免疫力。自己無能,卻嫉妒別人的成就,不考慮怎樣奮起猛追,卻希望別人栽跟頭,方能出氣。沒有“大量大才”,而又“嫉賢妒能”,這可以說是一切嫉妒心強的人的共同特征,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病態心理。《水滸》裏的王倫,嫉妒心極重,當林衝、晁蓋等初上梁山時,他深知這些好漢武藝比自己高強,硬是不肯收留。林衝忍無可忍,當眾怒斥王倫說:“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這嫉賢妒能的賊!你也無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最後招來殺身之禍。一般說來,強者不會嫉妒弱者;但是,弱者又不是對所有強者都嫉妒。嫉妒往往產生在兩個原先水平相仿的人中間。比如,甲乙兩人本來關係很好,工作能力也差不多,突然有一天甲的成績超過了乙,因而受到了領導的器重、大家的敬仰;乙不能正確對待,就會產生嫉妒之心。

以上事例說明妒忌是一種極為有害的心理疾病,人隻有除去妒忌之心,才能有一個好的身體,否則隻能給自己找來事端。

無病生疑

無病生疑損傷人的免疫力。人到中老年,由於身體素質的不斷下降,許多慢性病慢慢出現,提高警惕,注意早期病症,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過分關注疾病,遇到一點小病,往往也擔心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憂心忡忡,草木皆兵。某退休職工劉某在單位的例行體檢中,查出患有萎縮性胃炎。回家後,他抱來一大摞醫書,自己對號入座。他看到此病症狀與胃癌部分症狀相同,開始整日胡思亂想、徹夜難眠。處於精神崩潰邊緣的他,變得脾氣暴躁、疑神疑鬼,天天同兒子吵架,與女兒鬥氣,要去檢查。這種疑病感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壓力,經常處於這種心理狀態,必然影響生理功能,削弱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給疾病的侵襲大開方便之門,而高血壓、冠心病這些心身疾病則更易發生。有的患者一旦有病,心情特別地緊張,而越緊張越感到病情重,疾病也越不容易好轉。

情緒緊張

長期情緒緊張損傷人的免疫力。科學研究發現,工作和生活造成的過度緊張情緒,是各種疾病產生的根源。生活和工作的有張有弛,是緩解過度緊張情緒的主要方法;否則一旦形成了這一不良習慣,百病纏身隻是時間的問題。《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述。曹操自從埋葬關羽後,每夜合眼便見到關羽,使他十分驚恐,為了求得安寧,躲避行宮舊殿的“妖怪”,於是決定砍樹建造新的宮殿,誰知當他舉劍去砍伐一顆幾百年的老梨樹時,竟然出了怪事,一劍劈下,樹中的血濺了他一身。曹操十分驚恐,當晚睡不安寢,隻好坐在殿中,靠著茶幾打盹。忽然看見那個被砍的“梨樹神”身穿黑色衣服,舉起寶劍向他砍來,曹操驚叫一聲醒來後,頓覺“頭痛欲裂”,從此以後,經常發作,苦不堪言。以後又遭幾次驚駭,病情加重,不治而死。

上述故事雖然是帶有誇張色彩的故事,但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即強烈的緊張情緒可以引起劇烈的頭痛。在實際生活中,由於過度緊張,有的人出現頭痛、心悸、眩暈、高血壓、冠心病等各種疾病的事例屢見不鮮,隻有做好自我調節,才是防治疾病的根本。

氣急暴怒

氣急暴怒易損傷人的免疫力。怒,指暴怒或怒氣太盛。它是由於某種目的和願望不能達到,逐漸加深緊張狀態,終於發怒。可表現為暴跳如雷、拍桌大罵、拳打腳踢、傷殺人畜、毀壞器物。輕者會肝氣鬱滯,食欲減退;重者便會出現麵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厥死亡,暴怒對於人的危害非常之大。《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描寫“武鄉侯罵死王朗”,諸葛亮就是利用王朗年老體弱而又十分好氣的心理狀態,痛斥漢祿而背主事曹魏的老臣王朗,使王朗在兩軍陣前“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三國演義》中周瑜是一位文武籌略、雄姿英發的將才,但好生氣發怒。諸葛亮抓住了周瑜心胸狹窄、易於發怒的特點,最後被諸葛亮“三氣”之下,大怒不止而死。當然,若是輕度的發怒,不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大的影響,而且有利於壓抑情緒的抒發,有益於健康。這就是說什麼事情都有個度的問題。《三國演義》中對這些暴怒氣絕的描寫,不一定是曆史的真實,但是它描述了激動對於一般人、特別是對於中老年人的危害,是很有道理的。以上雖說是小說的虛構,但也充滿了保健心理學原理。由此看來情緒雖然不是像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等直接致人於病或致人於死,也不像藥物和理化治療那樣有直接的治療或不良反應;但是情緒既能從積極方麵促進人的健康,更能從消極方麵致人於病,甚至致人於死。大怒是最常見的現象,中老年人由於年齡的關係,首先應遇事冷靜,因為大怒常常是不能冷靜思考的結果。因此,遇事一定要冷靜,因為隻有冷靜,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圓滿解決問題;大怒於事無益,隻能招來災禍,尤其是對於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病人。

悲傷太過

悲傷太過易損傷人的免疫力。悲,是指悲傷、悲痛、悲哀,悲時發聲為哭。悲與憂思關係密切,悲者大多伴有憂思,所以悲時也可出現脾胃功能運化減弱的現象。如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或者是失戀;或者是丟失了心愛的珍貴物品,或者是遭劫受災,等等,都會感到非常難過和傷心,傷心到極點便會變成沮喪和絕望。

過度悲傷與不能自我調節有關。總之,悲的產生與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關;悲哀的程度與失去的事物的價值有關。若悲哀太甚,可致心肺鬱結、意誌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悲時出現的憂愁太息者,皆為氣消的表現。人們常說的“悲痛欲絕”,就是說過於悲傷,還可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悲傷過度的人,初則精神不振,凝思懶言,淡漠消沉,不思飲食,胃脘滿悶;繼則傷及脾肺之氣,出現自汗怯寒、喘乏少氣、飲食不化、腸鳴腹瀉等;悲傷太過者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別的疑難重症。有的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一生當中,一些不幸的事常常浮現在眼前,時不時,不覺悲從中而來,進而引發了許多不該出現的病症,影響中老年人的健康。

過度憂愁

過度憂愁易損傷人的免疫力。憂,是指憂愁、苦悶、擔心。過度憂愁表現在情緒上,可使人失去歡樂、悲傷慟哭、氣怯神弱。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憂鬱寡歡,意誌消沉,獨坐歎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萎頹或緊張,心中煩躁,並會導致咳喘、噎逆、嘔吐、食呆、失眠、便秘、陽痿、癲等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俗話說:“多愁多病,越憂越病”,“憂愁煩惱,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頭”。事實上正是如此,東周伍子胥,因無計闖過昭關,一夜之間愁白滿頭青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才華出眾,但由於遭到打擊,長期被貶,沉悶、憂鬱的被貶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體質虛弱,得了毒瘡又患霍亂,47歲就含恨長逝。有的人整天生活在憂愁之中,心事重重,凡事總朝壞處想,好像樹葉落下來都會砸破腦袋似的,本來不該他操心的事,他偏要操心;不應著急的事,他也要著急,其結果是不但於事無益,反而愁出了一身疾病。正如壽世青編的《養心說》裏所指出的:“未事不可先迎,遇事不可過憂,既事不可留住,聽其自來。應以自然,任其自去,忿忿恐懼,好樂憂患,皆得其正,此養心之法也。”

意外受驚

驚,是指突然遇到意外、非常事變,心理上驟然緊張。如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麵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則驚叫,神昏僵仆,二便失禁。中醫早就有“驚則氣亂”之說,幾乎每個中老年人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心髒怦怦亂跳,這是由於情緒引起交感神經係統處於興奮狀態的緣故。中老年人突然受驚,血壓升高,也是最常見的表現。臨床中有這樣一則案例,有一老年男子,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壓病病史,有一日,在家中看書,忽然從身後跳出一隻貓來,使他大吃一驚,心髒病發作而突然暈倒,家人趕快將其送往醫院,後經搶救,不治而亡。

這樣類同的事例,造成中老年人猝死的例證很多。所以人在生活中,在別人不注意時,不宜與人開玩笑,進行突然驚嚇,否則有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中醫學早就有“驚則氣亂”的說法。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受驚可使人的血壓升高,有人特製了一張靠背椅,一按電鈕,椅背便立刻向後傾。讓受試者緊靠椅背而坐,並測量血壓;隨後突然按動電鈕,椅背立刻倒下,這人突然受驚,血壓便驟然上升。科學試驗表明,由驚恐所致血壓升高,大多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其機製是心髒搏出的血量增加。

※長期壓力過大可使免疫崩潰

研究指出,持久壓力將使個別細胞的防線首先受到衝擊,然後整個免疫係統亦會被削弱,甚至崩潰。在生活當中,每個人都要麵臨各種各樣的壓力。這些壓力有的來自工作,有的來自生活,有的來自物質,有的來自情感。對這些壓力,有的人有明顯的感覺,有的人感覺不明顯。可以說,一定的壓力是人的行為的動力,發展的源泉。但是,如果壓力太大或持續時間太長,超過了個人的承受能力,就會引起心理困擾,繼而引發身體疾病。

一項研究發現,在長期的社會心理壓力(如下崗、離婚、晉升、喪偶)及其導致的心理狀態(如悲傷、沮喪、狂喜)下,人體的免疫力會下降,抗體反應會降低,患病的概率會增加。另一個研究發現,人在強烈消極情緒的日子裏,抗體的反應比正常低,免疫力下降;相反,在有強烈積極情緒的日子裏,抗體的反應比正常水平高,機體的抵抗力會增強。

※遠離癌症需向壓抑告別

壓抑是人在生活中處理問題的方式之一。心理壓抑的人在生活中很少表達對別人的不滿和消極情緒,對別人不好的行為能夠忍受,對自己的情緒狀態和感受則很少表達。實際上,這些人真的沒有不滿和消極情緒嗎?研究發現,這些人雖然沒有情緒表現,但在身體方麵則表現出與強烈情緒相關的自主神經係統喚醒狀態,隻是他們壓抑著這些情緒沒有表達出來罷了。這種壓抑可導致人體免疫能力下降,從而導致癌細胞生長。事實證明,那些在家庭裏逆來順受的女性與其他女性相比有更大的患乳腺癌的風險。醫學專家也認為:當正常的通道受阻時,就會通過病理的通道表現出來,被抑製的情緒可能使人們在生理上表現出來,導致疾病。這是因為抑製思想、情感和行為需要心理的努力,長期的心理壓力,可導致免疫能力下降,從而惡化或產生健康問題。

※經常生氣等於慢性自殺

一位美國科學家所做的有趣實驗也給人們提供啟示。這位科學家把一支支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水的容器裏,然後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況下的“氣水”。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他呼出的氣變成水後是澄清透明,無雜無色的;悲痛時水中有白色沉澱;悔恨時有蛋白色沉澱;生氣時有紫色沉澱。這位科學家把人在生氣時呼出的“生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過了不長時間,大白鼠就死了。由此科學家分析認為:人生氣(10分鍾)會耗費大量人體精力,其程度不亞於參加一次3000米的賽跑;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劇烈,分泌物比任何情緒都複雜,都更具毒性。科學家因此得出結論:人很大程度上不是老死的,而是被氣死的。由此可見,人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是何等重要!應該像珍惜自己青春美貌一樣去培養我們的心理素質,使之泰然自若、平靜如水。那種處在外界巨風惡浪而仍然水波如鏡的心理乃是世間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