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免疫養生的四大原則
心理免疫養生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其基本原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隻有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以下原則,心理養生才可達到理想的境地,取得良好的養生成果。
原則一:善 良
有人將善良稱為心理免疫養生的營養素。心存善良,就會以他人之樂為樂,樂於扶貧幫困,心中就常有欣慰之感;心存善良,就會與人為善,樂於友好相處,心中就常有愉悅之感;心存善良,就會光明磊落,樂於對人敞開心扉,心中就常有輕鬆之感。總之,心存善良的人,會始終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經細胞的興奮度調至最佳狀態,從而提高了機體的抗病能力。所以,善良是心理養生不可缺少的原則之一。
原則二:寬 容
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不僅包含著理解和原諒,更顯示著氣度和胸襟、堅強和力量,有人將寬容稱為心理免疫養生的調節閥。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是不可避免的。麵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一個不會寬容、隻知苛求別人的人,其心理往往處於緊張狀態,從而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學會寬容就會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原則三:樂 觀
樂觀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性格和心境,有人將樂觀稱為心理免疫養生的不老丹。它可以激發人的活力和潛力,解決矛盾,逾越困難;而悲觀則是一種消極頹廢的性格和心境,它使人悲傷、煩惱、痛苦,在困難麵前一籌莫展,影響身心健康。人生有了樂觀的情緒,才會擁有健康與幸福,否則即使家財萬貫,也會身心疲憊、萬事愁心。
原則四:淡 泊
淡泊,即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有人將淡泊人生稱為心理養生的免疫增強劑。有人說“無求便是安心法”,“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說明,淡泊是一種崇高的境界和心態,是對人生追求在深層次上的定位。有了淡泊的心態,就不會在世俗中隨波逐流、追逐名利;就不會對身外之物得而大喜、失而大悲;就不會對世事、他人牢騷滿腹、攀比嫉妒。淡泊的心態使人始終處於平和的狀態,保持一顆平常心,一切有損身心健康的因素,都將被擊退。有了一顆淡泊之心,就沒有過不去的橋,過不去的事。
※簡單的情誌疏泄免疫養生法
情誌疏泄免疫養生法是指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變人的情緒和意誌,以解脫不良情緒的苦痛。事實證明,疏泄法可使人從苦惱、鬱結的消極心理中得以解脫,盡快地恢複心理平衡。中醫理論認為,“鬱則發之”。鬱即鬱結,主要指憂鬱、悲傷,使人不快的消極情緒。發即疏發、發泄。當情緒不佳時,千萬不要自尋苦惱,把痛苦、憂傷悶在心裏,一定要使之發泄出來。應自我解脫,無妨可用下述方法以疏泄情誌,保證人體免疫功能的正常。
痛快地哭
無論痛苦或憤怒,痛快地哭可以將身體內部的壓力隨之釋放,將身體壓力產生的有害化學物質及時排出。生活中常見這樣的事例,某人由於某事,過於痛苦,勸其大哭一場後,心理壓力就會明顯減輕。如能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讓眼淚盡情地流出來,就一定覺得舒服些。所以,有人提出為健康而哭的觀念。
現代研究發現,因感情變化流出的眼淚中含有兩種神經傳導物質,這兩種傳導物質隨眼淚排出體外後,可緩和悲傷者的緊張情緒,減輕痛苦和消除憂慮。現在臨床也已證實,結腸炎、消化性潰瘍病、過敏性結腸抑鬱症、神經衰弱、失眠及一般胃痛等均與情緒壓抑有關。男性患消化性潰瘍病多於女性,其原因之一即與男兒有淚不輕彈有關聯。所以說,當君想哭時,不必強力壓抑自己,盡可使淚水流淌排放。當然,也不宜過悲久哭,謹防中醫理論認為的“大悲傷肺”。
向朋友坦白心事
有了不良的情緒可以向他人傾訴,也可以與自己最親近或要好的朋友談心,訴說委屈,發發牢騷,以消除心中的不平之氣。遇到什麼煩惱心事,可以坦白地跟人說,尋求解決方法,悶在心裏,是不能解決或消除苦惱的。其次,要及時宣泄。如心有不平之事,可及時向知心朋友傾訴,千萬不要悶在心裏,以致氣鬱成疾。如果有幾個好友知己,將您的不幸或痛苦、遭遇對他傾訴,朋友可以安慰您,使您解脫壓抑。一個人在生活中受到了挫折,甚至遭到不幸,可找自己的知心朋友、親人傾訴苦衷,或向親朋好友寫書信訴說苦悶,以便從親人、朋友的開導、勸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力量和支持。正如俗話所說:“快樂有人分享,是更大的快樂;痛苦有人分擔,就可以減輕痛苦。”
建立趣味性嗜好
平時,應根據各自的不同興趣和愛好,分別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如書法、繪畫等,用這些方法排解愁緒、寄托情懷、舒暢氣機、怡養心神,有益於人之身心健康。西漢枚乘的《七發》一文中講述,楚國太子生病久治不愈,吳國一位客人去探問病情,見太子憂鬱寡言,情思鬱結而不得抒發,但得知太子對音樂、飲食、旅遊等具有特別的嗜好,於是就向他敘說有關音樂、飲食、車馬、旅遊觀光、田野狩獵、海濱觀濤、修養論道等趣事,太子深受感動,情緒大變,不知不覺地出了一身汗,病竟然全好了。現實生活中看電影、電視、讀書、繪畫、練書法、唱歌、跳舞都可以消除生活上的壓力,促使人情緒的好轉。放聲歌唱或大聲喊叫,雄壯的歌曲可以振奮精神,放聲歌唱可以提高士氣。人在憋悶時,找個適當的場合大聲喊叫,把心中鬱積的“能量”釋放出去,也能解除煩悶。
運動疏泄情緒
李東垣《脾胃論》裏說:“勞則陽氣衰,宜乘車馬遊玩。”這說明利用旅遊,可驅除煩惱,有利於身體健康的恢複,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到郊外曠野鍛煉或消遣,讓山清水秀的環境去調節消極情緒,陶醉在藍天白雲、花香鳥語的自然環境裏,舒暢情懷,忘卻憂煩。在情緒激動與別人爭吵時,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一下注意力,參加體育鍛煉,如打球、散步、打太極拳等,或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用肌肉的緊張去消除精神的緊張。國外把通過體育運動鍛煉而獲得精神疏泄的方法叫做“運動性疏泄”。例如,有一位常有攻擊衝動的癔症病人,經過精神分析發現與他幼年期受到繼父的虐待有關。因此,醫生建議他鍛煉拳擊運動,通過這種活動使他得到精神疏泄,從而使病情緩解。還有一位酷愛足球運動的中年人,他是這樣形容他情緒不佳時踢足球的心理感受:“那是一種行雲流水般的境界,我已忘掉了自己,我隻知道自己在踢足球,但對球已沒有一般的感知,此時仿佛全世界都與我無關,我可以盡情發揮。”運動過後,情緒即可好轉。散步或其他運動,無須走太久,每天運動20分鍾,也能減輕緊張情緒。人在情緒低落時,往往不愛運動,越不活動,情緒越低落,形成惡性循環。事實證明,情緒狀態可以改變身體活動,身體活動也可以改變情緒狀態。例如走路的姿態、昂首挺胸、加大步幅、加大雙手擺動的幅度、提高頻率走上幾圈或者通過跑步、幹體力活等劇烈活動,可以把體內積聚的能量釋放出來,使鬱積的怒氣和其他不愉快的情緒得到發泄,從而改變消極的情緒狀態。
工作疏泄情緒
用工作疏泄情緒是許多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說如果遇到了什麼不順心的事情,一時又無法排解,用頑強的意誌戰勝不良情緒的幹擾,用理智戰勝生活中的不幸,並把理智和情感化作行動的動力,投身於事業中去,努力工作,可轉化不良情緒的困擾。如西漢司馬遷因替李陵辯解,得罪下獄,慘受腐刑。司馬遷為轉移其不幸遭遇所帶來的苦痛心境,而以堅韌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史記》的撰寫之中,以舒誌解愁調整和緩解心理矛盾,把心身創傷等不良刺激變為奮發向上的動力。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名人遇到過不良情緒的幹擾,這些人大多數不是整日困擾在不良情緒的氛圍之中,而是默默的努力工作,用工作排泄思想上的鬱結,用工作使自己的心理得到調節,最後反而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遠離不良環境
各種情緒的產生都離不開環境。避免接觸強烈的環境刺激,有時是必要的,但最好要學會情緒的積極轉移,即通過自我疏導,主觀上改變刺激的意義,從而變不良情緒為積極情緒。另一方麵是從改變環境入手,通過具體環境的改變,減少不利環境對人體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刺激,形成積極暗示作用,消除消極的不良影響,以達到治療目的。如果你遇到煩惱、鬱悶不結時,你可以試著改變目前所處的環境,對情誌病症的恢複有明顯的好處。
※笑能提高人體免疫力
俗語說:“笑一笑,十年少”。科學研究也發現,長期笑可能對治療慢性疼痛有效果,能夠加強免疫反應性,並有助於緩解抑鬱症、改善睡眠及緩解焦慮症。研究顯示,快樂與健康之間的聯係比我們想像的更密切。國外科學家主要研究心情對大腦和免疫係統的作用。在笑前、笑時、笑後和笑後第二天四個階段,分別從研究對象體內提取細胞樣本和影響神經係統的化學物質的樣本。結果發現,笑增加了活性T淋巴細胞以及具有助長或抑製作用的T細胞的數量。T細胞又叫快樂細胞,它有助於防止感染。一些快樂細胞的分裂和分泌方式可以調解或促進免疫反應,另一些則對維持免疫耐受至關重要。試驗還發現,笑增加了一種叫做自然殺傷細胞的免疫細胞的數量。這種細胞能對付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和癌細胞。此外,笑後人體內壓力激素的含量大大減少。科學家認為,笑之所以有這樣的效力,是因為大腦、激素、神經係統和免疫係統相互關聯。有的科學家說:“笑能產生對免疫係統有益的各種東西。每個免疫細胞都有一個受體。當細胞中注入了諸如內啡肽或成長激素這樣的物質時,細胞活動就會增加;相反,細胞活動就會減少。”笑還會使人的情緒和壓力激素發生變化,與疼痛控製係統有關的血清素含量也會受到影響。這意味著長期笑可能對治療慢性疼痛有效果,能夠加強免疫反應性,並有助於緩解抑鬱症、改善睡眠及緩解焦慮症。
※自我解嘲,心理免疫新方式
所謂自我解嘲,就是當自己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不良情緒時,為了消除或減輕內心的苦悶和煩惱,有意醜化得不到的東西,編造一些“理由”,以此進行自我安慰,求得心理平衡,以防思想和行為出現偏差。如同寓言中所說的那隻狐狸,曾經挖空心思、千方百計要得到高牆上那串葡萄,可是最終還是未能如願。於是便轉身邊走邊安慰自己:“那串葡萄一定是酸的!”在得不到甜葡萄的情況下,隻得吃酸檸檬卻硬說檸檬是甜的,有意美化得到的東西。這看起來有點“可笑”,實際上卻是一種有效的心理防衛方式。可以幫助自己鬆動一下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及的追求目標,使自己失望、不滿的情緒得到平衡和緩解,把自己鍛煉得更加成熟和堅強。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客觀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誌為轉移。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之事,是一種無法改變的客觀存在。與其固執己見、“鑽牛角尖”,不如放鬆一下繃得過緊的神經,來點自我解嘲。譬如,戀人與你分了手,破鏡已無法重圓,與其在那裏苦苦相思、“剃頭擔子一頭熱”、自己折磨自己,莫如調整一下心態:強扭的瓜不甜,捆綁不成夫妻,天涯處處有芳草,何苦在一棵樹上吊死?再如機關精簡,人員分流,從工作崗位上下來,這也不必煩惱,你恰好可以此為契機,重新設計自己,說不定能找到更能發揮特長的最佳位置,重新蕩起生活之舟,如魚得水地駛向理想的彼岸。自我解嘲是人們心理防衛的一種方式,是生活的藝術,是一種自我安慰和自我幫助,也是對人生挫折和逆境的一種積極、樂觀的態度。
自我解嘲並非逆來順受、不思進取,而是隨遇而安,放棄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重新設計自己,追求新的目標。一個人要做到自我解嘲,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些都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隻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名利地位、物質待遇等采取超然物外的態度,才能心懷坦蕩、樂觀豁達,才談得上自我解嘲,精神上才能輕鬆起來,才能活得瀟灑自在、美好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