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招 增強免疫力,從小的習慣培養做起1
※規律生活
中醫理論認為,科學安排生活方式,規律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於心身健康,有利於提升人的免疫力。人在作息上必須順應四時的變化,以適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在具體做法上,一年之內,春季應晚睡早起,夏季應晚睡早起,秋季應早睡早起,冬季應早睡晚起,以應長壽之道。一天之內,起居亦應順應自然的變化,中醫理論認為人體陽氣以中午為最盛,到傍晚陽氣已衰。具體做法為:早晨按時起床,不起得過早,也不起得過晚。
事實上,從絕大多數健康者的情況來看,這些人起居都有一定的規律,按時即起,不睡懶覺,各種生活方式都有一定的節奏。從事例來看,經過有關部門對百歲以上的老人調查,這些人大都保持著一種簡樸、穩定和有規律的生活方式,他們有著良好的生活習慣,早起早睡,講衛生,注意勞逸結合,飲食起居、勞動、休息都保持著一定的節奏。所以,一個人要想有一個好的免疫力,最好的辦法就是起居有一定的規律,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是一生的財富。如果一個人生活沒有規律,那他肯定不會有一個好的身體,這方麵的例子是舉不勝舉,在生活中隨處可以看到。
※每日叩齒
“百物養生,莫先口齒”。牙齒是人體的重要器官,承擔著保護消化道的重要任務。古代養生家對護齒很重視,總結出許多有關固齒保健的方法。其中,“叩齒”和“咽唾液”是其中重要的兩項。
中醫理論認為,牙齒與腎髒關係密切。“腎主骨,齒為骨之餘”。意即腎髒能支持骨骼生長和骨髓的生成。牙齒是人體骨骼的一部分,牙齒鬆動,與腎氣虛衰及氣血不足有關。常叩牙齒,能強腎固精、平衡陰陽、疏通氣血、暢通經絡,從而增強機體的健康。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叩齒能對牙周組織進行生理性刺激,可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興奮牙神經和牙髓細胞,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能力和再生能力,使牙齒變得堅硬穩固,整齊潔白。
叩齒方法很簡單:精神放鬆,口唇微閉,心神合一,默念叩擊:臼牙三六,門牙三六,輕重交替,節奏有致。每日早、晚各做1次。
※常咽唾液
從傳統養生觀點來看,叩齒結束,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齒後,用舌在腔內攪動,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數次,可按摩齒齦,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然後可聚集唾液,如此這般後可將唾液分次吞咽。
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種酶和維生素等,這些物質能參與機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功能。中醫理論認為,唾液能維持口腔的清潔,幫助浸濕、軟化食物以利吞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唾液中含有澱粉酶,對食物有消化作用。所以曆代的養生學家把唾液稱之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說:“脾歸涎,腎歸唾”。唾液與脾、腎二髒密切相關,對人體健康長壽、攝生保健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認為,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髒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發,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他說:“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但咽唾的方法貴在持之以恒,才能達到健身延年的目的。
※合理曬太陽
萬物生長靠太陽,人的生活也離不開太陽。太陽不僅給予了我們溫暖,而且也有很多的益處:
曬太陽能夠幫助人體獲得維生素D,這也是人體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維生素D又叫“陽光維生素”,人體皮膚中所含的維生素D3源通過獲取陽光中的紫外線來製造、轉換成維生素D,它可以幫助人體攝取和吸收鈣、磷,使小朋友的骨骼長得健壯結實。對嬰兒軟骨病、佝僂病有預防作用。對大人則有防止骨質疏鬆、類風濕關節炎等功效。
曬太陽能夠預防皮膚病。皮膚適當的接受紫外線的照射,可以有效殺除皮膚上的細菌,增加皮膚的抵抗力。
曬太陽還能夠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增加吞噬細胞活力。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很強的殺菌能力,一般細菌和某些病毒在陽光下曬半小時或數小時,就會被殺死。
日光在調解人體生命節律以及心理方麵也有一定的作用。曬太陽能夠促進人體的血液循環,增強人體新陳代謝的能力,調節中樞神經,從而使人體感到舒展而舒適。陽光中的紫外線還可以刺激骨髓製造紅細胞,提高造血功能,從而防止貧血。
總的來說,科學合理的曬太陽對增強免疫力、增強人體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曬太陽也是有講究的,尤其是在冬季必須注重曬太陽對人的保健作用。
根據科學研究表明,在冬季,有三個時間段比較適合曬太陽:
第一階段為上午6~9時,這一時間段陽光以溫暖柔和的紅外線占上風,紫外線相對薄弱。紅外線溫度較高,對人體主要起溫熱作用,可使身體發熱,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強人體活力。
第二三階段分別是上午9~10時和下午4~5時,這兩個時間段的照射特點是紫外線中的A光束成分較多,這時是儲備體內“陽光維生素”——維生素D的大好時間;同時還可以促進腸道鈣、磷的吸收,增強體質,有利於促進骨骼正常鈣化。
曬太陽時最好穿紅色服裝,因為紅色服裝的輻射長波能迅速“吃”掉殺傷力很強的短波紫外線,最好不要穿黑色服裝。曬太陽時要注意摘掉帽子和手套,盡量將皮膚暴露在外,讓陽光與皮膚親密接觸。曬太陽若隔著玻璃窗,是達不到效果的。最好在戶外,或寬敞的陽台上。
※腳部、背部宜保暖
1.腳部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尤其是老年人氣血功能衰退,腳部對溫度比較敏感,如果不小心受涼,會反射性地引起鼻黏膜血管收縮,容易引起感冒。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人的腳掌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與神經中樞和人體各部分髒器相關聯。但由於離心髒最遠,很容易出現血液循環方麵的障礙,如果受涼更加會影響人體的血液循環。加之腳部表麵脂肪層薄,保溫性能差,所以容易受寒冷的侵擾。因此,老年人平時應注意腳部保暖,以防感冒發生。
2.背部
中醫理論認為,背主一身之陽氣,是中醫經絡督脈所在之處,常暖可使陽氣運行並暢達全身經脈,起防病治病作用。古人認為背部為督脈之所居,是太陽膀胱經之所舍。人感受風寒,多從背部起,故背部應經常保持溫暖,一方麵可以防治感冒,另一方麵可以固腎強腰。通常人們常穿的各種“背心”,便是背部保暖的服裝。一個人如果能了解背對人保健的重要,就能夠自覺加強背部的運動與調養。在晚間起床時給背部披一件衣服,也是一種預防疾病的辦法。日常生活中盡量做到背宜常暖、嚴防受寒。
※清腸排毒素
清腸排毒有利於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唐代醫藥家孫思邈在其《千金要方》中記述道:“便難之人,其麵多晦。”曆代醫學家也有“想長壽、腸須清”之說,此話有一定的科學道理。有些人因腸中食物積滯而容易生毒,很多腸胃疾病甚至癌腫都由此而發。適度的饑餓使自主神經、內分泌和免疫係統受到衝擊,然後通過機體生理內環境穩定功能的重新調整,提高人體承受生理負擔的能力,使各種心身疾病得到改善。可以說,保健祛疾,排毒第一。保持腸中常清的辦法有:
建議一:飲水跑步
每天早晨起床後,在跑步前先飲一杯白開水,再去跑步。每天慢跑30分鍾,有利於防治便秘,治療疾病,強身健體。中老年人最低每周需做1次出汗運動,如跑步、體操等。
建議二:按摩通便
按摩是防治便秘的有效方法之一,要堅持每晚用熱水洗腳,因為腳是體內毒素的最大沉積處。洗腳之後,可自我按摩足心,或每天睡覺前自我按摩腹部,可達到防治便秘之目的。
建議三:飲食通便
常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粗雜糧、薯類、芝麻、梨、蔬菜及水果等,纖維素是最佳的清腸通便劑,它在腸道內吸收水分,吸收毒素,促進通便。常吃排毒食物,如黑木耳、綠豆湯、豬血、海藻類(對放射性物質有特殊親和力)、綠茶、蔬菜及水果等。
建議四:服藥物通便法
長期飲服大黃。常飲大黃液者比不飲者壽命長10~30年。大黃的下瀉作用足以消除腸道內的有毒物質。大黃可“蕩滌腸胃、推陳出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髒”。但對於頑固性便秘,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