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招 中醫提高免疫力的小絕招
※艾灸古老而有效的免疫法
艾灸是中醫學中防病治病、養生延壽的一種簡便易行的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是用易燃的艾絨等在體表經穴或患病部位進行燒灼、熏烤,借助藥物溫熱的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通氣血、扶正祛邪作用,從而達到保健養生、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免疫養生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艾灸法,如《莊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記載,曆代醫學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艾灸能激發、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於艾灸的補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
一是調節陰陽:中醫理論認為人體陰陽平衡,則身體健康,而陰陽失衡人就會發生各種疾病。艾灸可以調節陰陽補益的作用,從而使失衡之陰陽重新恢複平衡。
二是調和氣血:中醫理論中認為氣是人的生命之源,血為人的基本物資,氣血充足,氣機條達,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還可以疏理氣機,並且能升提中氣,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三是溫通經絡: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氣血運行之通路,經絡通暢,則利於氣血運行,營養物質之輸布。寒濕等病邪,侵犯人體後,往往會閉阻經絡,導致疾病的發生。艾灸能借助其溫熱肌膚的作用,溫暖肌膚經脈,活血通絡,以治療寒凝血滯、經絡痹阻所引起的各種病證。
四是扶正祛邪:中醫理論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人的抵抗力強,衛外能力強,疾病則不易產生,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施灸,如大椎、足三裏、氣海、關元等,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無論是調節陰陽、調和氣血,還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艾灸對人體起到了一個直接的或間接的補益作用,尤其對於虛寒證,所起的補益作用尤為明顯。正是這種溫陽補益、調和氣血的作用,幫助人們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目的。
※艾灸免疫養生宜選的穴位
免疫養生保健灸尤其容易,因為取穴不多,便於掌握,隻要經過一般醫師的指導,或者按圖取穴,就可以自己操作,達到保健的目的。在保健灸時其中關鍵的問題在於取穴和操作技術。曆代醫學家曾經把以下穴位作為養生保健的要穴,經常施灸可以延年益壽,尤其對中老年人性健康與性保健作用更顯著。患者隻要醫師指導一次,即可領會其全部操作要領。
足三裏
足三裏穴位於膝關節髕骨下,髕骨韌帶外側凹陷中,即外膝眼直下四橫指處。古今大量的針灸臨床實踐都證實,足三裏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針灸學家也十分推崇“足三裏穴”的養生保健和臨床治療作用,認為足三裏不僅具有延年益壽的作用,還能夠治療腹痛、腹脹、食欲缺乏、痛經、痹證、耳鳴等多種疾病。現代醫學也研究證實,艾灸刺激足三裏穴,可使胃腸蠕動有力而規律,並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增進食欲,幫助消化。艾灸足三裏穴能治療消化係統的常見病,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顯。
三陰交
三陰交在內踝尖直上約三寸處,脛骨後緣。從內踝至陰陵泉折作十三寸,當內踝正中直上三寸之處取穴。或以本人示、中、無名、小指四指並攏放於內踝尖上基上便是。施灸者最好谘詢醫師,讓其做好標記,以便施灸準確。
三陰交穴有主治肝、脾、腎三個髒器的作用,此穴屬脾經。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之功效。臨床用於治療泌尿、生殖及消化係統疾病。對於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陽痿、遺精、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經閉、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症、子宮收縮無力等症效果明顯。灸三陰交對消化係統、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以及其他係統的各種疾病都有明顯的治療作用,經常施灸對中老年人有強壯保健作用。
中 脘
中脘穴為治療消化係統病證常用穴,位於肚臍直上4寸,即劍突與肚臍之中點,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和胃的功效。主治胃痛、腹脹、腸鳴、翻胃、吞酸、嘔吐、泄瀉、痢疾、黃疸、飲食不化、失眠等病症。現多用於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痙攣、胃擴張、子宮脫垂等病症的治療。
當然,中脘穴也可用發泡灸法(灸療的另外一種方法)。方法是用大蒜10克搗爛,油紗布2~4層包裹,敷在中脘(位於臍上正中4寸處)穴上,待局部皮膚發紅、起泡,有灼熱感時去掉(一般保持2小時),洗淨蒜汁,每日1次。此法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腹脹。
中醫認為關元為一身之元氣所在,為男性藏精、女性蓄血之處。艾灸關元對於慢性胃炎、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如前列腺炎、慢性子宮病、夜尿、遺精、早泄、陽痿、性功能減退、縮陽症、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赤白帶、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症、子宮下垂、女性陰冷等症有較為明顯的治療與保健作用。對於全身性疾病以及其他係統疾病,如慢性腹痛、腹脹、消元氣不足、少氣乏力、精神不振、中老年亞健康狀態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關元穴位於腹部之正中線上臍下三寸。使病人仰臥,由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折用五寸,在臍下三寸處取穴。用於保健灸最好讓醫師做好標記,以保證施灸萬無一失。
命 門
命門穴,為人體的長壽大穴。位於後背兩腎之間,第二腰椎棘突下,與肚臍相平對的區域。命門的功能包括腎陰和腎陽兩個方麵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命門之火就是人體陽氣,從臨床看,命門火衰的病與腎陽不足證多屬一致。補命門的藥物多具有補腎陽的作用。經常艾灸命門穴可強腎固本、溫腎壯陽、強腰膝固腎氣,延緩人體衰老。疏通督脈上的氣滯點,加強與任脈的聯係,促進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運行,並能治療陽痿、遺精、脊強、腰痛、腎寒陽衰,行走無力、四肢困乏、腿部浮腫、耳部疾病等症。
※艾灸免疫養生的操作方法
艾灸免疫養生的具體操作方法是:使用艾絨製成的艾炷、艾卷,點燃後,在身體相應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治病防病、提高免疫力的目的。由於艾灸免疫養生方法獨特,況且由於其操作使用方便,易於為一般人群接受,已成為一種受人喜愛的保健方法。具體來說,可采用以下幾種操作法:
艾條灸
艾條是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1.5厘米圓柱形的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而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也有每條艾絨中摻入肉桂、幹薑、丁香、獨活、細辛、白芷、雄黃各等份的細末6克,則成為藥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與雀啄灸。
1.溫和灸
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潤為度。對於昏厥、局部知覺遲鈍的病人,醫者可將中、示二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病人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並防止燙傷。
2.雀啄灸
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做反複地旋轉施灸。
溫灸器灸
溫灸器灸是用金屬特製的一種圓筒灸具,故又稱溫筒灸。其筒底有尖有平,筒內套有小筒,小筒四周有孔。施灸時,將艾絨或加摻藥物,裝入溫灸器的小筒,點燃後,將溫灸器之蓋扣好,即可置於腧穴或應灸部位進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膚紅潤為度,有調和氣血、溫中散寒的作用。
間接灸
間接灸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薑間隔灸、隔蒜灸等。
1.隔薑灸
是用鮮薑切成直徑2~3厘米、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後將薑片置於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對於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皰為度。
2.隔蒜灸
用鮮大蒜頭,切成厚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針刺數孔,然後置於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後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
※艾灸免疫養生建議
施術者應嚴肅認真,專心致誌,精心操作。施灸前應向病人說明施術要求,消除恐懼心理,取得病人的合作。若需選用瘢痕灸時,必須先征得病人同意。臨床施灸應選擇正確的體位,要求病人的體位平正舒適,既有利於準確選定穴位,又有利於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順利完成。
灸治應用廣泛,雖可益陽亦能傷陰,臨床上凡屬陰虛陽亢、邪實內閉及熱毒熾盛等病證,應慎用灸法。施灸時,對顏麵五官、陰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選用直接灸法,對於妊娠期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在施灸或溫針灸時,要注意防止艾火脫落,以免造成皮膚及衣物的燒損。
灸療過程中,要隨時了解病人的反應,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掌握灸療的量,以免造成施灸太過,亦可引起灸傷。灸後若局部出現水皰,隻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若水皰過大,可用消毒針從皰底刺破,放出水液後,再塗以甲紫藥水。對於化膿灸者,在灸瘡化膿期間,不宜從事體力勞動,要注意休息,嚴防感染。若有繼發感染,應及時對症處理。此外,尤其對呼吸係統疾病病人進行灸治時,更應注意。施術的診室,應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避免煙塵過濃,汙染空氣,傷害人體。
※按摩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力
按摩是通過手法作用於人體的肌表,以調整人體的生理、病理狀態,從而達到治病和保健的作用。其作用原理與各種手法有密切關係,是依據中醫中的經絡學說,經絡貫通於人體內外、上下,聯絡髒腑,貫通九竅,是氣血運行的途徑,也是津液輸布的網絡。經絡壅阻,人體氣血不暢,陰陽失調,就會產生疲勞和病變。中醫理論認為:按摩能調解陰陽平衡,疏通氣血經絡,而且還能夠活血化瘀、強身壯骨、調整髒腑、增強人體抗病能力等。我國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能夠平衡陰陽、調和髒腑、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