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招 藥物免疫,與健康不見不散1
※當心藥物不良反應損害免疫力
常用藥物的胃腸反應、藥疹、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較為明顯,一般人都有所了解。然而,藥物還有一種不良反應,雖廣泛存在卻容易被忽視,這就是藥物對人體自然免疫功能的損害。生理學研究認為,人體有自己抵禦病魔的能力,是人類在千百萬年的進化中形成的。臨床多見的發熱症狀,就是人體與病原體之間鬥爭的明顯標誌。許多症狀表明,受感染體溫升高是人體自我保護功能所做出的反應。許多動物也有這種表現,發熱作為保護機製在動物中已存在千百萬年。發熱病人服用退熱藥後,抵抗力會明顯減弱,傳染期也比沒有服藥的人長。退熱藥主要是控製人的發熱退熱中樞,但同時也降低了人體白細胞反應,廢置了人體本身的“保護作用”,反而會延長生病的時間。
事實上不僅是退熱藥,用於治療其他病症的藥物也大都如此。例如止痛藥劑量越用越大,是因為人體的抗病功能因藥物幹擾而逐漸變得遲鈍;抗哮喘藥雖使哮喘症狀暫時緩解,但病理變化反而加重,並將醞釀著越來越重的複發;用堿性藥物治療胃酸過多症和胃潰瘍病,不僅不能使病灶愈合,反而會導致胃酸越發增多,形成把“小蘇打當飯吃”的現狀;長期使用抗凝血藥,則使人體凝血機製減弱,一旦停藥,往往會出現可怕的血栓;瀉藥用久了,腸功能會部分癱瘓,便秘情況比使用瀉藥之前更差。
人體自身抗病機製十分複雜,目前並未被人們所充分認識。因此,藥物對人體抗病機製的損害很難被人們充分估計到。國外科學家最近研究發現,臨床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症,病因複雜。細菌和其他病原體需要鐵才能生長,當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後,人體會讓鐵成為缺乏性物質,以利於機體抗病。研究證明,這樣的缺鐵性貧血會產生正麵影響。但在臨床上,醫生往往給病人大量補鐵,補鐵後病情反而會更加嚴重,許多結核病病人常有這種情況。
鑒於化學類藥物對人體不良反應多,科學家們對臨床大量用藥十分擔心。不少專家提出,患有慢性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疾病的病人,應盡可能地采用飲食、體育、音樂等自然療法,或是選用具有調節免疫係統功能的中藥、針灸療法,除非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再用藥物助人體抗病一臂之力。
※濫用抗生素破壞人的免疫力
抗菌藥物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目前,我國在抗菌藥物的臨床應用中,過多使用和濫用情況已很突出。據調查,抗菌藥物的處方占門診處方的24%,占住院處方的40%。據國內許多醫院報道,臨床上的抗菌藥物用於預防性的占總消耗量的50%以上,而其中確實為抗感染的僅占極少數。由於抗生素的過多使用和濫用,細菌對抗生素漸漸有了“免疫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細菌耐藥”問題已十分突出。據上海地區2000年細菌耐藥性監測資料報道,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的菌株已占金色葡萄菌株的64%,占凝固酶陰性葡萄球菌的77%。這些細菌對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紅黴素、慶大黴素等常用抗菌藥多數耐藥,給治療帶來困難。大腸杆菌中對常用呱拉西林、慶大黴素、環丙沙星耐藥的菌株已達50%以上,不少腸杆菌科細菌對頭孢拉啶等第三代頭孢菌素耐藥已達20%~40%。耐藥菌引起的感染,治療十分困難,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所以,作為病人,提高對使用抗生素的認識也非常重要。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1.抗生素不能隨便用
一些人有點感冒、咳嗽就服抗生素。其實感冒大多是由病毒感染的,用抗生素來對付感冒,基本上是沒有效的。隻有當感冒者出現有黃鼻涕、黃痰、咽喉疼痛劇烈、扁桃體腫大出現膿點等症狀,並發氣管炎、肺炎、中耳炎、扁桃體炎、風濕病、腎炎並確診由溶血性鏈球菌等感染時,才需要用相應的抗生素治療。
2.抗生素使用的原則
即是能用窄譜的就不用廣譜的,能用低級的就不用高級的,用一種能解決問題的就不要幾種聯合用。每種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征,關鍵是因病、因人選擇。比如紅黴素是老牌抗生素,價格很便宜,對於軍團菌和支原體感染的肺炎具有相當好的療效,而價格昂貴的第三代頭孢菌素卻對這些病反而沒有什麼療效。有的老藥藥效比較穩定,現在人們不經常使用反而可能更敏感。如具有10多年曆史的頭孢拉啶,對常見細菌感染如葡萄球菌仍比較敏感,耐藥率僅為4%。細菌性感染所致的發熱,經抗生素治療後體溫恢複正常、主要症狀消失後,要及時停用抗生素。明確診斷的急性細菌感染,在使用某種抗生素72小時後,效果不明顯或出現病情加重者,應及時進行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後改用其他敏感的藥物,不能自己隨便換藥,避免產生耐藥菌株。
3.預防和減少抗生素的不良反應
要注意劑量和療程。有些人不舒服了就用抗生素,感覺好點了就停用。這樣造成的後果是,用藥時消滅了80%的病菌,停藥後殘留的病菌就有可能產生對抗生素的抗體,甚至繁殖出耐藥菌群,以後再服這種藥時藥效就大大下降了。一般情況下,不要為了預防而使用抗生素,特別是廣譜抗生素。還要避免外用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及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不要把這些抗生素配成液體衝洗傷口,避免誘發耐藥細菌的產生。
※常用的化學免疫增強劑
一些化學製劑具有明顯的免疫刺激作用,如左旋咪唑、多聚核苷酸、西咪替丁、異丙酯酪酐等都能通過不同的方式刺激機體的免疫功能。其中左旋咪唑和西咪替丁是研究得比較多的免疫增強藥物。
左旋咪唑(levamisole)
左旋咪唑(levamisole)原為一種驅蟲藥,20世紀70年代發現具有免疫增強作用。其作用方式是刺激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T細胞產生IL-2等細胞因子、增強自然殺傷(NK)細胞的活性等。左旋咪唑對免疫功能低下的機體具有較好的免疫增強作用,對正常的機體作用不明顯。
西咪替丁(cimetidine)
西咪替丁(cimetidine)是一種組胺拮抗劑,可與組胺2(H2)受體結合,競爭性地抑製組胺的作用,臨床主要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治療。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發現TS細胞表麵具有H2受體;組胺與TS細胞的H2受體結合後,可使TS細胞活化而抑製機體的免疫功能。西咪替丁通過與TS細胞的H2受體結合,可以阻止組胺對TS細胞的活化作用,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研究表明,西咪替丁可以增強正常或免疫缺損小鼠的免疫功能,並能明顯抑製腫瘤的生長。
isoprinosine(ISO)
isoprinosine(ISO)為人工合成的免疫調節劑。體外實驗表明,ISO能促進免疫功能,如T細胞增殖,活化T細胞花環形成及活化巨噬細胞。在組織培養中可抑製DNA和RNA病毒的複製,這些病毒包括單純皰疹病毒、腺病毒、牛痘病毒(DNA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A及B型流感病毒、鼻病毒、ECHO病毒和東方馬腦炎病毒(RNA病毒)。體內試驗證實有增強細胞介導的免疫反應且具有抗病毒感染作用。臨床效應證實,ISO可明顯縮短大多數病毒性疾病的病程,顯著減輕臨床症狀,這些病毒性疾病包括流感病毒感染、鼻病毒感染、唇及外陰皰疹、帶狀皰疹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風疹和病毒性耳炎。此外,由於ISO的免疫調節作用和抗HIV活性,可能在AIDS的治療中有一定療效。
※常用的微生物免疫增強劑
微生物以及從微生物提出的某些成分具有非特異地刺激免疫功能的作用,研究和應用比較多的有:
卡介苗(BCG)
卡介苗為牛型結核杆菌的減毒活疫苗,原用於結核病的預防接種,後發現它具有強的非特異免疫刺激作用。卡介苗可活化巨噬細胞,促進IL-1、IL-2、IL-4、TNF等多種細胞因子的產生,增強自然殺傷細胞和殺傷細胞的活性。卡介苗目前已用於多種腫瘤的免疫治療,其中膀胱癌術後,用卡介苗灌注防止腫瘤複發具有肯定的效果。此外,卡介苗也應用於黑色素瘤、白血病的治療取得一定的療效。卡介苗的有效成分是其細胞壁成分、胞壁酰二肽。
短小棒狀杆菌
短小棒狀杆菌是一種革蘭陽性小型棒狀杆菌,可以非特異地刺激機體免疫功能。臨床局部治療黑色素瘤有一定療效,其作用方式主要是活化巨噬細胞,促進IL-1、IL-2等細胞因子的產生。短小棒狀杆菌有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與其他化療藥物聯合應用治療腫瘤,可減少劑量,提高治療效果。
微生物提取物
一些細菌和真菌,尤其食用菌如香菇、靈芝等的多糖成分,有明顯的非特異免疫刺激作用,可以促進淋巴細胞的分裂、增殖並產生多種細胞因子。目前一些真菌多糖已在臨床應用,作為傳染病和惡性腫瘤的輔助治療藥物。
※免疫增強藥物的適應證
免疫增強藥物的不良反應一般較輕。卡介苗等局部應用的不良反應是引起廣泛的炎症反應性組織損傷。這種不良反應與功能相關,難以避免。口服不良反應較輕,但療效也降低;多糖類藥物肌內注射時有一過性發熱等,一般均不影響治療。
惡性腫瘤
晚期腫瘤病人大多伴有免疫功能紊亂,在手術切除腫瘤後,使用免疫增強藥物有利於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提高機體抗腫瘤作用,減少腫瘤的複發。在腫瘤放療和化療以後,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明顯損害,使用免疫增強藥物可以促進機體免疫功能的恢複。目前,在腫瘤治療中應用較多的免疫增強藥物有卡介苗、香菇多糖、多抗甲素等。
免疫缺陷病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用免疫增強藥物治療沒有明顯的療效。對某些繼發性免疫缺陷,應用免疫增強免疫養生有一定的效果。實驗研究發現,刺五加多糖、枸杞、當歸補血湯等中藥都可促進輻射損傷小鼠的免疫功能恢複,加速骨髓移植後造血與免疫功能的重建。在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的治療中,一些中藥方劑取得一定療效,病人主觀症狀改善,CD4+T細胞比例上升等。
傳染病
一些感染性疾病,特別是慢性、反複性的病毒感染、真菌感染,往往都與免疫功能紊亂有關。應用免疫增強免疫養生,可以起到明顯的輔助治療作用。如左旋咪唑在治療兒童上呼吸道反複感染、複發性皰疹性口腔炎等都有較好的效果。
※丙種球蛋白該如何使用
丙種球蛋白的主要成分是免疫球蛋白G,另有少量的免疫球蛋白M和A,具有抗細菌和抗病毒的免疫能力。免疫球蛋白G的半衰期為16~24天。丙種球蛋白存在於血液中,市售丙種球蛋白注射液係由健康人血中提取(胎盤),丙種球蛋白注射液係由胎盤血中提取製得。丙種球蛋白有如下作用:
1.被動免疫作用
當丙種球蛋白注入缺乏丙種球蛋白的人體後,其清除入侵細菌、病毒的免疫能力亦即隨之轉移給後者,故稱為被動免疫。這種保護身體健康的作用是短暫的,約2~4周。
2.被動免疫保護下的自動免疫作用
體內注入丙種球蛋白後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如果此時再有病原體侵入,則可能使疾病的嚴重程度減輕或呈現隱性感染,從而使人體產生比較持久的自動免疫能力。因此當有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流行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發生時,想保護易感者或體弱者,可以注射丙種球蛋白。但必須明白並非所有疾病都能用丙種球蛋白來預防(如乙肝就不行),也不是任何時候想注射就一定能收效的。故在使用丙種球蛋白時,還應注意注射丙種球蛋白後1個月之內,不能注射能預防傳染病的疫苗或菌苗,否則會使疫苗或菌苗接種無效。而且丙種球蛋白也不宜反複多次注射,因為反複多次注射不僅會影響產生自動免疫的能力,還可能使體內產生“抗抗體”,增加機體出現過敏反應的機會,甚至使某些疾病慢性化。
※中藥能增強人的免疫力
已有較多實驗研究和臨床應用報道的免疫類中藥:
免疫增強劑如:人參、黨參、五味子、靈芝、黃芪、沙參、玉竹、麥冬、何首烏、地黃、女貞子、枸杞子、茯苓等具有扶正固本、益氣補腎的作用,它們都有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效。這類中藥的某些成分也具有同樣功能,如多糖類成分,有香菇多糖、豬苓多糖、黃芪多糖、人參多糖、刺五加多糖等,這些都是近年來研究極為活躍的項目,實驗研究證明,它們對機體免疫反應都有較強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