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傳染病證7(3 / 3)

二診:患兒服上方3劑後,體溫降至389℃,腹痛、腹瀉、嘔吐消失,口渴喜飲,唇紅燥裂,手指腫大疼痛,雙下肢膝關節灼熱疼痛,咳嗽無痰,為濕熱痹阻經絡,以中焦宣痹湯清熱滲濕宣痹通絡:杏仁、薑黃、梔子、黃柏各10g,滑石、薏苡仁、連翹、海桐皮各15g,赤小豆30g,防己、知母、赤芍各12g。

三診:患兒病情明顯好轉,納食增,體溫378℃,膝關節已不腫痛,咳嗽喉間有痰,唇紅燥裂,口角糜爛,夜間口渴,指關節腫脹,舌質紅苔薄黃少津。為熱邪燔灼,津液虧耗。治用滋陰養液潤肺止咳。潤肺飲加減:麥冬、瓜殼各12g,川貝粉(衝服)5g,知母、炙紫菀、炙百部、炙白前根、杏仁、黃芩各10g,炙枇杷葉15g。

四診:經上述治療後患兒神佳,發熱、皮疹消失,微咳,手指端脫皮,口幹欲飲,頜下、全身無脊核腫大,血小板606×109/L,心電圖正常,類風濕因子陰性。藥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桃仁、枳殼、川芎、柴胡、桔梗各6g,紅花3g,赤芍10g,甘草2g。住院20天諸證痊愈,血小板595×109/L,血沉51mm/h,出院仍用此方隨證加鬱金、丹參、蘇木治療半月,複查血小板199×109/L,血沉正常,心電圖正常。

[選自張正芬.小兒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治驗.四川中醫,1994,(8):4243]

3.時毓民醫案——氣營兩燔

虞某,男性,17個月。

【初診日期】2000年2月10日。

【主訴】高熱1周。

【現病史】患兒因高熱1周入院。體溫達39~40℃,納呆少食,神萎。

【查體】於軀幹部可見斑丘疹,手掌、腳底出現彌漫性紅斑,眼結膜充血明顯,右頸部有黃豆大小淋巴結數個,心肺無異常發現,舌質紅絳,苔薄白,脈滑數。入院後給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靜脈注射。

【診斷】川崎病(中醫:溫毒)。

【辨證】氣營兩燔。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滋陰。

【方藥】水牛角(先煎)15g,生地黃10g,玄參5g,牡丹皮5g,赤芍5g,黃芩5g,生石膏15g,僵蠶5g,生甘草3g。1周後患兒體溫降至正常,納呆少食,神萎,手足部脫皮,唇幹紅,麵色蒼白,心音低,舌質偏紅,脈細數。

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查顯示:冠狀動脈擴張。

【辨證】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陰。

【方藥】炙黃芪12g,黨參10g,玄參5g,北沙參10g,山藥12g,陳皮3g,石斛5g,炙甘草3g。1周後納食增加,神萎好轉。原方加丹參10g,當歸5g。治療2周後患兒麵色好轉,心音正常,繼用前藥,2個月後複查彩色超聲心動圖顯示冠狀動脈擴張消失。

【按語】川崎病又稱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可能由於免疫失調所致。中醫屬“溫病”範疇。病初邪入氣營,以清熱解毒涼血為主。病後期血熱灼傷氣陰,熱毒內陷於心,心失血養,心氣虛衰,心脈瘀滯,故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法。該病例用大劑量黃芪合黨參補氣,輔以養陰及活血化瘀藥,獲得滿意療效。

[選自時毓民.黃芪在兒科疾病中的應用.上海中醫藥雜誌,2002,(2):8]

4.王烈醫案——毒犯營血

宋某,男,35歲。

【初診日期】1992年9月21日。

【現病史】患兒於診前8天患感冒,症見發熱(388℃)、不流涕、未咳。病後3天胸背發疹,伴楊梅舌,以猩紅熱論治,用抗生素治療,迄今8天熱不降,疹未退,病後食納減少,大便幹,小便黃。

【查體】神乏、麵赤、雙目紅赤,口唇幹裂,舌刺紅腫,少苔,舌質赤,咽紅腫。頸雙側淋巴結腫大。軀幹散在有多形性紅色斑疹,壓之色褪。掌蹠潮紅而腫,心肺及腹部未見異常。脈數有力。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20×109/L,中性065,淋巴035。尿常規未見異常,X線胸透心肺未見異常,心電圖提示心動過速。

【診斷】川崎病(中醫:溫毒)。

【辨證】毒犯營血。

【治法】清營涼血,解毒退熱。

【方藥】柴胡10g,黃芩10g,石膏20g,寒水石10g,生地黃10g,黃連3g,梔子5g,連翹10g,玄參10g,紫草5g,菊花10g,重樓10g。水煎2次,分4次,1日用量,於飯前服下,停用抗生素。治療3天熱降疹退,精神狀態好轉,手足見有片狀脫皮。

二診:處方黃芩10g,生地黃10g,重樓10g,玄參10g,青蒿10g,白薇10g,石斛10g,花粉10g,當歸10g,服4天。

三診:患兒一般狀態尚好,但氣陰兩傷之候未除,方藥為:黃芪10g,太子參5g,當歸10g,石斛10g,麥冬10g,生地黃10g,白薇10g。再服4天,諸症悉除,痊愈。

【按語】根據本病的發熱、皮疹、目赤、楊梅舌、淋巴結腫大,手足脫皮等特征,似與中醫的斑毒為病相關。早在隋代《諸病源候論·小兒雜病諸候·患斑毒病候》一書,述有:“斑毒之病,是熱氣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熱挾毒蘊積於胃,毒氣熏發於肌肉,狀如蚊蚤所齧,赤斑起,同匝遍體。此病或是傷寒、或時氣、或溫病,皆由熱不時歇,故熱入胃,變成毒,乃發斑也。”結合病人實際,本病屬溫病範疇,係溫毒所犯,肺、脾、心三髒為病,臨證發病較急,化熱迅速,傳變亦快,所以,病初之候衛氣並見,病入極期則毒竄營血。本病以毒熱損傷為主要病變,故極期症象重而典型,後期症象因毒傷氣,熱耗陰所致。方中的紫草、石膏、寒水石、生地黃、玄參、梔子清營涼血,黃連、黃芩、重樓、菊花、連翹、柴胡解毒退熱。其中石膏清淺部熱、寒水石除深部熱;柴胡降外熱,黃芩解裏熱,菊花兼清目赤,重樓尚可消咽部紅腫,紫草治溫疹,連翹散毒結。諸藥共伍綜合治療。所用方藥主要取自《疫疹一得》的清溫敗毒飲與《小兒藥證直訣》的紫草散化載加減而成。

[選自王烈.小兒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5例證治探討.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4,(9):41]

(萬力生叢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