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教育帶給了我們什麼(1 / 2)

美式教育帶給了我們什麼

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我是在用心思考著,也在用力探尋著。正是在這井底淘沙的過程中,才感悟到了美式教育的一些真諦,並覺得是可以拿來一用的,或許會為我們的教育增添更大魅力。就說《生存教育在美國》一書中舉過一例,笑星比爾?考斯波在主持《孩子說出的出人意料的東西》這檔節目時,有位小女孩,盡管隻有七八歲,但她對長大後要當總統的回答過程,卻充分展示了美式獨立思考的成熟感。

在我的認知係統裏,美國教育是注重思想著地,我們的教育則注重思想飛躍;美國的教育注重引導,我們的教育則注重灌輸;美國的教育注重目標的抽象,我們的教育則注重目標的具象。著地即意味著實用,引導即意味著開放,抽象則意味著高遠。而我們的教育多少留存著理想主義的色彩,有一種我說你用的意境和畫圈定調的概念。但是,我們也有著美式教育無法比擬的長板,即對民族文化的傳承,這或許是美式教育所缺乏的。總體而言,這是由文化精神所決定的,美國文化追求的獨立自由,因而其在教育裏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於是他們對孩子的思想沒有固化的痕跡,而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有框定的意境,再說明白具體一點就是教育有明確指向,諸如把既定的價值觀灌輸給孩子等,而美國就不會給孩子明確的價值取舍標準,完全交由他們自己去決定,因為他們的文化是信守多元的。

前不久在成都上演了一場中美教育真人秀,中美兩國的小學教師,就“對比”這個主題進行了一場生動的PK賽。有著32年從教經驗的美國小學老師Torie,在PK的過程中,其說話不多,但用的道具特多,她總共用了6種道具。譬如讓孩子們找找香蕉和橙子的“相同”和“不同”,找找台上一男一女兩位學生的“相同”和“不同”,甚至還用了一首這個主題的英文歌來“暖場”,最後給學生們留的家庭作業是“寫寫白天和黑夜的不同和相同”,而且並不要求寫出成型的文章,隻是寫出喜歡白天或者黑夜的主要觀點,以及支撐這個觀點的三個細節;而中國老師周航選擇的是用兩杯顏色鮮豔的水,讓孩子們通過聞、嚐、看等手段,找出一大堆相同和不同,讓學生給出甘甜與苦澀的對比,然後再隱喻到生活中去,課堂中學生們還現場寫了一段短文,說出了生活中的苦與甜,並用幻燈片投射出來,同時提醒寫作時要有動作、表情、語言、心理活動。我對中美小學教育的比較後,發現中國總想把傳承文化作為目標,自然就強化了形式的東西,而美國則注重思維和細節的佐證,無意識地重視了能力建設,抓住了教育的重點和根本。

小學教育如斯,在中學也是一樣,有幸閱讀了2004年8月由同心出版社出版的中英文對照的《美國語文》,對書中介紹林肯和李放的做法,真正使我看到了美國思想活躍、開放、價值多元的地方,林肯算是美國人人皆知的大英雄。美國為了宣傳林肯,並沒有神話他,而是將美國南北戰爭中的李放列入其中。李放何許人也,羅伯特?E?李放,就是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部的最高軍事首領,恰恰是當年林肯的死對頭。他盡管反對脫離聯邦和奴隸製,但當戰爭打到他的家鄉時,他仍舊回到了家鄉,為弗吉利亞民眾拿起自衛之劍,體現了對家鄉弗吉利亞的忠誠度。教材把兩方的軍事領袖放在同一個層麵讓青年去思考,並提出了他這一行為和信仰有什麼問題?為什麼?使國民對曆史人物有了自己的判斷,有了自己的選擇,有了自己的觀點,也滿足了南北人民的情感需求,使李放與林肯兩個人都成為了美國民眾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這種敵對雙方都得到肯定的多元化的曆史價值觀,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因為政治是沒有對錯的,隻有勝敗之分,如果把對錯的概念強加於人,就很難使人從心底認同,也會使我們多少顯得有點狹隘。所以這個課程,使我深受啟發,也值得我們去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