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學的開放性思維建設和中學多元價值觀塑造,都是美式教育中的一大亮點。不僅如此,美國大學對學生的培養,更是彰顯了追求真理的民主意識,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在美國,他們不僅鼓勵學生質疑一切,而且積極為學生質疑一切創造環境。在美國的大學裏沒有權威,無論教授多麼有聲望,都得給學生上課,而且學生有不同見解,還可以提出自己的質疑。絕不會像中國知名教授那樣,一般不上課上課就不一般。換句話來講,就是存在學霸,沒有人敢向他提出質疑,否則就要遭到劈頭蓋臉的指責。其實呢,他不僅在控製思想,而且還在壓製真理。假如我們學習美國名教一樣,允許學生對學術思想的質疑,我覺得絕不是對教授人格的詆毀,反倒是對名教們的另一種尊重,因為沒有人去關注的學術,我想盡管擱置很高的地方,都是沒有價值的,因為其已經走向了反麵,成為了“處之高閣”之物。而要像美國教授一樣,思想開明一點。即使你在美國不遭質疑,但你無法做到不被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所質疑,反正都要被人質疑,何不主動接受國民的質疑呢?也許反倒能從中獲得有益的信訊。我想,或許這就是美國人的開明心態,從中展示了放眼世界的胸懷;或許這就是美國教育麵向世界的例證,因為他沒有把自己圈定在特定的場域;或許這就是美國教育的價值取向,抑或也是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
不僅僅如此,美國教育還有一種開放的眼光和世界的胸懷,他們在教育青年學生時,不是以民族文化至上,而是要求學生把眼光放到全球的視野下思考,因此其學習內容不僅僅局限於民族文化,更多的是在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正如美國密歇根大學校長瑪麗?蘇科曼所說:“我個人仍很讚成通識教育。但今天我覺得把通識教育宥於西方文明的想法有些狹隘了,西方文明隻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學生們需要變成世界公民。”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凸顯開放性、世界性和包容性。
美式教育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中國教育如何把傳承文化與麵向世界結合起來,或許這正是教育界麵臨的一個老生常談的新課題。不管怎麼樣,我們都應努力實踐,以期從行動學上提供一些有益的嚐試。當然,父母們應該走在最前麵。
智慧點經:教育要麵向世界,我們才能走向世界。但我們又不能脫離實際,所以既要繼承傳承,又要開放開明,獨立地走出一條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