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教育在傳承什麼(1 / 1)

日本的教育在傳承什麼

日本的發展為何這麼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其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但日本人卻創造了不朽的神話,通過短短40年時間的打拚,成功地超越了無數個國家。通過研讀日本的發展簡史才知道,日本能成為世界強國,歸根到底還是教育提振了國民的素質。那日本是怎麼樣來教育孩子的?

要細談日本的教育,我覺得幾百上千個字符是無法做到的,所以我隻從微觀上講講日本的特色教育,而且僅從這一細節來談,以期可以管中窺豹,使大家領略到日本的教育精髓。

日本孩子除了要學習語數、史地和天文外,他們和中國的孩子一樣,也要參加學校開設的特色課,日本的特色教育課用日語表達的話,就叫“做東西”。所謂“做東西”,與我們所講的製造意思很相近,強調的是動手能力、技術秘訣和經驗積累。學生可以在課上做木工、設計、繪畫乃至陶器,而且沒有限製,全然自我發揮,好與不好不是標準,動手創造才是要求。完全不像我們國內的特長教育課,都是把相同興趣愛好的孩子集結在一起,然後由老師拿出模具進行示範,最後再由孩子去模仿完成,而在日本的“做東西”環節裏,很難看到老師的痕跡,完全交由孩子自己去創造。

日本人為了傳承這一教育理念,他們在小學中學裏都設有“做東西”的動手教室,不僅僅如此,甚至專門建立了一所“做東西”大學。既然學校開設了“做東西”活動課,因此每個學校都為孩子留足了時間做東西,尤其在做東西的過程中,從不給孩子定框框,而是讓孩子們自由發揮,進而打開思想大門,讓孩子走進去,以此解放思想、活躍思維,自然想象力得到極大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意本領也得到逐漸增強。日本人通過“做東西”,還培養起了孩子對產品精益求精的作風,這兩點或許就是日本創意產業雄踞世界的根本。

透過“做東西”這一特色教育,使我想到了日本人的聰明,因為他們通過這一課程,真正傳承了最為寶貴的東西。大家都知道,技藝、知識是寶貴的,但都不是最寶貴的,最寶貴的當是人的思想,它煥發出來的能量足夠強大,對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這種把開發人的思想作為教育傳承目的的課程,才是我了解後感慨最深的東西。比如我們社會的發展,政客們絕不是影響最深遠的人,一個皇帝最多不過100年,基本上還要從生下來算起才行,因為活上100歲的皇帝還真不多。而思想家們的影響卻是深遠的,不僅僅是100年,甚至於幾百年上千年,因為他不是以物質為載體,而是以空間為載體,比如馬克思主義、孔子的儒家思想、凱恩斯的新自由經濟主義等等,無不對社會的發展影響深刻而深遠。但日本的教育就做到了,通過“做東西”這一特色教育,竟然把一種勇於創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傳承了下去,這或許就是日本走向成功的關鍵。

由於日本教育注重開發孩子的思想,從而提升了日本核心技術競爭力,相應的產業也實現了急速飛越,到上個世紀80年代,就連超級霸的美國都不得不服氣,專門派出專家去考察學習,結果發現日本企業的成功之道:一則注重企業文化建設,放大並強化了集團主義思想,使企業產生了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因而團隊力量得到了極致發揮;二則注重創新發展,使創意產品層出不窮,搶占了市場先機;三則注重質量提升,其精益求精的態度,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曾經有位專事電子元件的經銷商說過,日本人使用的機器國內也有,但我們就是造不出日本那樣精密的元件。核心技術決定了核心競爭力,但最根本的還是運用技術的人,這是日本經濟得到長足發展的啟示。比如日本動漫的世界地位,都是不可須臾的。

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教育要從解放思想抓起,讓孩子的思想從小得到開發,這才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新引擎,也是孩子們健康成長的新方向。所以,我每每回到家中,隻要孩子完成課堂作業了,就會不失時機地給孩子講講小故事,讓他親自去搞搞小製作,以此不斷豐富其大腦,為成長儲備足夠的養分。

智慧點經:知識是成長的基石,思想是飛躍的翅膀。隻有知識與思想同俱,才能為未來開辟出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