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重什麼(1 / 1)

德國教育重什麼

僅有8000多萬人口的德國,卻能率先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其教育當功在其首。那德國的教育又如何呢?想要了解德國的教育,不免太大太籠統,也是不便於解讀的,而且未必我能把它說明了,因此我隻想談談幼兒教育,看看德國的教育到底重什麼。

德國教育重什麼?我們從幼兒教育來看看德國。據專家考證,德國幼教提出了千萬不要把幼兒園變成學校的理念,德國孩子在幼兒園裏一般要度過近4000個小時。德國是如何運用這 4000個小時的呢?他們將教育融合在了玩耍中,在輕鬆的環境裏教會孩子生活、和小夥伴相處等知識。因此,在德國,大多數幼兒園是“放養型”的,其推行的是“隨意教育”思想,少卻了很多刻意的功利的成分,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們快樂成長。

但是,他們的教育也不是漫無目的的,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體係。我想他們在這套體係裏,主要融入了“三重”的教育思想。首先是重常識教育。比如通過設計有意義的情境,給孩子以感悟以體會,形成集體生活必須具備的技能,諸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種玩具、認識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整理房間、洗衣做飯等家務勞動技能,以及教會孩子熟悉交通規則、掌握收錄機、煎烤箱使用等。不僅如此,老師還會帶著孩子去花圃,參觀花圃的種植,學習分辨花草植物; 參觀消防警察局,跟消防警察們一起學習滅火知識、躲避火災的常識;參觀市政府,認識市長,看看這個為他們服務的市長是什麼樣子的。總之,從各個方麵去幫助孩子掌握更多的社會常識。

其次是重實踐教育。他們不光是說教,把一些想要孩子掌握的知識講給他們聽,更多的是通過實踐,讓孩子掌握知識、增強本領。比如老師們讓孩子親自動手分揀垃圾,從中懂得環保的重要性;帶孩子去自由市場,拿著錢,學習怎樣買東西,區別自由市場跟商店的不同;陪同孩子去坐有軌電車,教會孩子記住回家的路線;組織孩子參觀圖書館,學會如何借書、還書。通過一係列的社會活動,讓孩子在實踐中積累知識,絕不是關在幼兒園裏,讓孩子去想象外麵的世界多精彩。其實,外麵的世界很精彩,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天真爛漫的孩子也是創造這精彩世界的小主人。這就是德國教育的另一麵,他們想的是,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的能力。

再次是重思想教育。德國教育不是把思想教育拋到腦後勺,他們同樣注重孩子們精神世界的打造,但他們與我們有所區別,不是把一些觀念生硬地灌輸給孩子,而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增強認識,從而獲得更加活躍而本真的思想觀念。這也是我所倡導的,生活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過程,理應也是科學思想的誕生過程。所以在德國,老師們很是懂得讓孩子去分享成果,到了櫻桃收獲的時節,老師會帶著孩子們去采摘櫻桃;到了南瓜收獲的時節,老師會和孩子們一起做南瓜湯;到了聖誕節,孩子們還會和老師一起,等待聖誕老人的來臨以及那份神秘的禮物。德國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他們讓孩子在分享勞動成果的過程中獲得快樂,懂得參與勞動的意義,進而增強熱愛勞動的情愫。我想這不應該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精神生活得到了極大豐富,思想觀念得到了極大解放,這為培育一代具有開拓精神的合格人才走近了一步。

德國教育的“三重”思想,是我研而所得的結果,也是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將要實踐和推廣的教育思想。說說我教育孩子吧,絕對沒有把他作為一個完全的學生來對待,即進入學習階段後,便完全圈養起來,使其成為名符其實的學生娃。我對孩子的教育,既希望他做一名好學生,又應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絕不要去讀死書、死讀書,反倒希望其親近自然親近生活親近社會,在更多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增長見識,使書本知識與實踐知識相得益彰。在這其中,難免與當下的教育有衝突,但在改進中適應、在適應中改進,或許對新一代青年的成長是有益的。

智慧點經:書上得來總覺淺,要知此事必躬行。讀書要讀出真知來,就不要僅僅局限於書本,更要懂得與同學互動、與社會共振,才能在實踐中獲取真知和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