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及時有效治療防轉移2(3 / 3)

第三,一般患者均能順利完成整個放射治療過程,一些體質很差的患者,即使已不能接受手術或化療,但亦可完成放療。在放療過程中如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報告主管醫師,由主管醫師給予正確的解釋和必要的對症支持治療,不要盲目地擔心、畏懼,甚至自行中斷治療,以免影響最終的療效。

惡性腫瘤患者為什麼要定期複查

惡性腫瘤患者和家屬應該高度重視患者治療結束後的隨訪複查,切不要以為治療結束了就萬事大吉了。複查的時間一般可以在治療後的3~6個月,有些情況可以按醫生的要求在治療後1個月複查。以後每半年或1年複查一次。

(1)所有的惡性腫瘤都有複發和轉移的可能,而目前任何一種治療都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這種可能,隻是減少複發和轉移的概率。因此患者在治療結束後必須定期到醫院複查,以便及早發現及時治療複發和轉移性惡性腫瘤。

(2)有些惡性腫瘤對放射線不太敏感,放射治療期間消退不明顯,而當達到足量照射結束後惡性腫瘤會漸漸消退。這種情況下患者應嚴格遵照醫生的囑咐定期到醫院複查,以便根據情況作進一步治療和處理。

(3)放射線不但能殺傷惡性腫瘤,對正常組織同樣也有殺傷作用,而射線對一部分正常組織的損傷是遲發性的,在放射治療結束後才逐漸表現出來。有些反應應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否則造成嚴重的後果將會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要重視惡性腫瘤的擴散轉移

惡性腫瘤擴散轉移與其生長方式及癌細胞特性有關,癌細胞繁殖速度快,由於數量急劇增加,原有的空間容納不下那麼多細胞,腫瘤就侵犯周圍的組織。有的癌細胞間的黏附力低,連接鬆散,癌塊容易脫落向別的地方擴散轉移。癌細胞含有一種能促使血栓形成的特殊物質,可以使癌細胞進入血管後附著在血管壁或其他部位並繼續生長。一般說來,癌細胞分化差的,發生轉移早,轉移範圍廣,惡性程度也高;分化好的,惡性程度就較低。患同一種癌有的患者轉移有的患者不轉移,有的患者轉移得早而有的患者轉移得晚,這與病期早晚及患者的身體情況有關。當癌處於早期階段時,擴散的機會就少,如能在轉移擴散前進行根治就排除了發生轉移的可能性。另外,身體狀況良好,對癌抵抗力強的人,發生轉移就可能晚些,轉移範圍也較局限。當身體狀況變差,抵抗力下降時,病情就會急劇惡化,擴散轉移的範圍也大。

惡性腫瘤複發和轉移並非不可治

目前惡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水平還不盡如人意,有的惡性腫瘤患者在病程中就已轉移,有的治愈後又複發或轉移,這部分患者的治療雖然比較棘手,但總體來講,通過治療還是具有緩解病情和延長生存期的機會。

如果惡性腫瘤在局部複發,病灶是孤立的,可以給予放射根治或手術根治加術後放療,這樣的治療也適用於遠處轉移的單個孤立病灶,而且效果較好。遠處多發轉移灶,局部放療和全身化療也能起到作用。遠處轉移多是血行轉移而來,因此應當再給予全身化療,消滅隱匿在血管裏的癌細胞,可以很好地降低再次和其他地方複發轉移的概率。

惡性腫瘤的全身轉移並無一定的規律,全身轉移的患者應當用化療藥。全身轉移中的骨轉移放療可以有效減輕疼痛、控製病灶;腦轉移可以用放療控製病灶、緩解症狀;肝髒和肺髒的轉移目前還沒有統一認可的方法來緩解病情。從對複發和轉移的治療效果看,病情緩解後患者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許多患者在治療後仍然可以得到挽救,加上努力鍛煉,也可能獲得長期生存。

認清癌細胞轉移的暗道

第一個暗道是淋巴管。人體淋巴循環係統的通道和血管一樣,遍布全身。腫瘤細胞在條件成熟時侵入淋巴管內,在淋巴管內存活並被轉運,到達淋巴結處停留並增生,就形成轉移灶,導致受影響的淋巴結體積增大、質地變硬。腫瘤細胞在淋巴結內生長繁殖後還可繼續轉移到遠處的其他淋巴結。

第二個暗道是血管。隨著惡性腫瘤的發展,腫瘤組織常因供血不足發生壞死,壞死組織侵犯血管使腫瘤細胞進入血液並隨之在動靜脈係統間流動。由於靜脈壁較薄,靜脈壓力較低,血流速度較緩慢,腫瘤細胞隨著血液流經靜脈時就容易停留並附著於血管壁形成新的轉移灶。血行轉移是肉瘤轉移的主要渠道,如上下肢的骨肉瘤、軀幹的脂肪肉瘤、橫紋肌肉瘤、滑膜肉瘤等,大都通過血行轉移。

第三個暗道是種植。體內髒器的腫瘤蔓延到髒器表麵時,腫瘤細胞可以脫落並像播種一樣,種植在身體內其他器官的表麵,造成轉移。種植性轉移常見於胸腔、腹腔和心包腔鄰近器官的腫瘤。

家庭艾灸療法對惡性腫瘤有效

灸法是一種用火燒灼的治療保健方法。主要是利用菊科植物艾葉做原料,製成艾絨,在一定穴位上,用各種不同的方法燃燒,直接或間接地施以適當的溫熱刺激,通過經絡的傳導作用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方法,屬於中醫治療保健方法之一。

很多患有惡性腫瘤疾病患者的家屬問,關於惡性腫瘤是否可以艾灸這樣的一個話題,其實患上惡性腫瘤,就證明體內多有虛熱或虛寒,患上惡性腫瘤,免疫力就會急劇下降,如果手術摘除腫瘤,那麼還有放療和化療,這些都會對人體造成二次傷害,如果此時及時用艾灸的方法,一是可以調整人體的正氣,增強免疫功能;二是可以有效對抗疾病,用艾灸的方式來軟堅散結,提高人體正氣。三是艾灸可以扶正補虛,祛瘀解毒。艾灸可以有效地延長腫瘤患者的生命,改善症狀。

實際上灸法治療惡性腫瘤有悠久的曆史。早在《內經》一書中就有用灸法治療癥瘕積聚的記載,此外《外科證治全書》中也有用艾灸治“繭唇”(唇癌)、用黃蠟灸治“翻花瘡”(皮膚癌)的記載。現代臨床上也應用灸法治療某些惡性腫瘤,多作為手術、放療、化療等方法的輔助手段並取得了一定療效。艾灸能增加白細胞,增強巨噬細胞吞噬力,增進NK細胞活性,配合放、化療起到抑製腫瘤作用,亦可減輕放、化療不良反應。可以說對於惡性腫瘤,減輕症狀,改善免疫力,艾灸應該是首選的一種治療方式。尤其是對於化療的患者,它還有很強的止痛功能和緩解胃腸道的各種不適,還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時間。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試驗證明,灸法具有很高的抗癌作用,灸法配合手術治療,可以明顯延長惡性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

惡性腫瘤患者如何具體實施艾灸

灸法之所以能夠得到廣泛應用,一個重要原因是簡便易行,效果明顯。灸法比針法還要容易,隻燒皮膚,不觸及內部重要組織。艾灸尤其容易,因為取穴不多,便於掌握,隻要經過一般醫師的指導,或者按圖取穴,就可以自己操作,或者家人、同誌互相操作,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其中關鍵的問題在於取穴和操作技術。灸法治療操作水平的高低直接關係到艾灸治療的效果,而灸療保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製,初次取穴與操作可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隨後患者可自行操作。施灸時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在距皮膚2~3厘米處進行熏烤。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對於暈厥、局部感覺遲鈍的患者,醫者可將中、示兩指分開,置於施灸部位的兩側。這樣可以通過醫者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者局部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的距離和防止燙傷。還有一種施灸方法,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向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複地旋轉施灸。具體施灸選穴如下:

神闕穴

神闕穴位於軀體的上下、左右的正中央,是任脈的一穴。它是胎兒生存的一個關鍵所在,它與人體的各組織器官有密切的關係。先天之精是稟受於父母的生殖之精構成胚胎發育的原始物質,《靈樞·本神》中所說 :“生之來,謂之精”有了先天之本,經後天之血氣,氣化轉折形成胎膜,進而成型形成胎兒,胎兒的生長變化所需的營養物質是從胎膜的網係彙聚於一條比較大的經脈——臍帶,物質通過臍帶,通過臍眼輸送到胎兒的全身各部,以供其生長發育,從這點來看,臍眼是一個重要的器官,它是氣血通過的關口。

有研究發現艾灸神闕穴後,小鼠血清IL2、IL12水平提高,自然殺傷細胞活性增強。此外,艾灸神闕穴能提高化療後小鼠血清IL2、IL12水平及自然殺傷細胞殺傷率,表明艾灸神闕穴可抑製腫瘤生長,具有增強抗腫瘤細胞免疫的作用。由此認為,艾灸能延長生存時間,與其增強抗腫瘤細胞免疫有關。有人觀察還發現,隔鹽艾灸神闕穴具有抗鼻咽癌放、化療損傷的作用。因此還可推斷艾灸神闕穴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對增強抗腫瘤細胞免疫,提高化療效果可能是有益的。

足三裏

足三裏穴是中醫經脈“足陽明胃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針灸或按摩此穴位具有調理脾胃、通經活絡、祛風化濕、扶正祛邪之效,是一個非常好的醫療和保健穴位。針灸或按摩足三裏穴,能提高多種消化酶的活力,並可調節胃腸蠕動,增進食欲,幫助消化等。足三裏穴位於髕骨下緣3寸(可將示指、中指、環指和小指並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四指寬度即為3寸),脛骨前脊外一橫指(拇指指關節寬度)處。一般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裏穴1次,每次按壓5~10分鍾,每分鍾按壓15~20次,注意每次按壓時要使足三裏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的感覺。堅持2~3個月,就會使胃腸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煥發,精力充沛。有人采用溫針灸艾炷灸足三裏,觀察59例因化療致白細胞減少症患者,經9次治療後,外周血白細胞升至正常者占915%,針灸治療3次、6次、9次後白細胞計數與治療前相比,P值均<0001,且隨著針灸次數的增多,白細胞升高有效率也相應增加。其中,幼稚粒細胞升高者占875%,成熟粒細胞升高者占781%,粒紅比增大。同時結果提示患者血清集落刺激因子物質增多、活性增強,從而促進幹祖細胞分裂增殖,使白細胞集落生成增多,這可能是艾灸足三裏提升白細胞的主要機製。

關元

關元穴位於腹部的正中線上臍下三寸。使病人仰臥,由臍中至恥骨聯合上緣折為五寸,在臍下三寸處取穴。用於保健灸最好讓醫師給患者做好標記,以便患者施灸或家人施灸萬無一失。中醫認為關元為一身之元氣所在,屬任脈,為手太陽小腸經之募穴。為生化之源,為男性藏精、女性蓄血之處。對於保健灸,慢性胃炎,泌尿生殖係統疾病,如前列腺炎、慢性子宮病、夜尿、遺精、早泄、陽痿、性功能減退、縮陽症、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赤白帶、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症、子宮下垂、女性陰冷等症有較為明顯的治療與保健作用。對於全身性疾病以及其他係統疾病,如慢性腹痛、腹脹、元氣不足、少氣乏力、精神不振、中老年亞健康狀態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具體方法為: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關元穴(臍下3寸,在前正中線上),間隔一定距離進行熏烤,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5~10分鍾。臨床發現艾灸關元可以減輕患者放、化療所致的不良反應,改善化療後疲勞綜合征,提高腫瘤患者的NK細胞、LAK細胞活性及T淋巴細胞產生IL2水平,明顯改善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和因放、化療所致的NK細胞活性降低。

中脘

本穴為治療消化係統病證常用穴,位於肚臍直上4寸,即劍突與肚臍的中點。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和胃的功效。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反胃,吞酸,嘔吐,泄瀉,痢疾,黃疸,飲食不化,失眠。現多用於胃炎,胃潰瘍,胃下垂,胃痙攣,胃擴張,子宮脫垂等病症的治療。當然中脘穴也可用發皰灸法(灸療的另外一種方法)。方法是用大蒜10克搗爛,油紗布2~4層包裹,敷在中脘(位於臍上正中4寸處,)穴上,待局部皮膚發紅、起皰,有灼熱感時去掉(一般保持2小時),洗淨蒜汁,每日一次。此法適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腹脹。艾灸中脘還可以減輕腫瘤患者化療時引起的嚴重的胃腸反應。灸療中脘、足三裏等穴能明顯減輕病人的嘔吐、惡心等症狀,減少化療的不良反應,增加飲食,為腫瘤患者的進一步治療提供了有利條件。

施灸前要與患者講清灸治的方法及療程,尤其是瘢痕灸,一定要取得患者的同意與合作。瘢痕灸後,局部要保持清潔,必要時要貼敷料,每天換藥1次,直至結痂為止。在施灸前,要將所選穴位用溫水或酒精棉球擦洗幹淨,灸後注意保持局部皮膚適當溫度,防止受涼,影響療效。除瘢痕灸外,在灸治過程中,要注意防止艾火灼傷皮膚,尤其幼兒患者。如有起皰時,可用酒精消毒後,用毫針將水皰挑破,再塗上適宜的消毒藥水即可。偶有灸後身體不適者,如有發熱感、頭暈、煩躁等,可令患者適當活動身體,飲少量溫開水。施灸時注意安全使用火種,防止燒壞衣服、被褥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