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3主要的含鈣食物表
單位:毫克/每百克
食物名稱含鈣食物名稱含鈣冬莧菜230蔥95小白菜159蒜65馬鈴薯143豌豆(帶莢)102芹菜181大白菜67茼蒿108蒜苗105綠豆芽53小白蘿卜49芋頭73韭菜105
成年人不分性別每天鈣的攝入量為800毫克,孕婦1 000~1 500毫克,乳母為1 500毫克,兒童2歲以下為600毫克,3~9歲為800毫克,10~12歲為1 000毫克,13~15歲為1200毫克。
什麼是糖類
什麼是糖?可能有人覺得奇怪,這樣的問題還需要問嗎。其實大多數人理解的糖和營養學中所說的糖還真的不相同。具體來說糖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糖是指各種可消化的糖類,包括有甜味的糖和沒有甜味的澱粉,平常我們吃的主食如饅頭、米飯、麵包等都屬於廣義的糖類物質;狹義的糖是指精製後的白糖、紅糖、冰糖和糖漿等。在營養學上廣義的糖和蛋白質、脂肪一起被稱為人體最主要的三大營養素。在結構上糖類物質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其中氫和氧之比為2∶1,與水相同,所以糖類物質又被稱為碳水化合物。糖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5點:
(1)糖的主要功能是供給能量:人體所需能量的70%是由糖氧化分解提供的。人體內作為能源的糖主要是糖原和葡萄糖,糖原是糖的儲存形式,在肝髒和肌肉中含量最多;而葡萄糖是糖的運輸形式,也是糖的直接使用形式。
(2)糖是組織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如核糖和脫氧核糖是細胞中核酸的組成成分,糖與脂類形成的糖脂是組成神經組織與細胞膜的重要成分,糖與蛋白質結合的糖蛋白具有多種複雜的功能。
(3)糖是維持心髒和神經係統正常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血糖低下可導致乏力頭暈,嚴重者甚至會昏迷、死亡。平時膳食中糖含量的缺乏,將導致全身無力、疲乏、心悸、腦功能障礙等,產生頭暈,嚴重者會導致低血糖昏迷。糖具有解毒作用,當肝糖原貯存充足時,肝髒對毒物有很強的解毒作用。糖攝入充足時,可防止人體酮中毒的發生。
(4)糖有利於蛋白質發揮作用:由於有充足的糖存在,體內有足夠的熱能,因此無須動用蛋白質產熱,有利於充分發揮蛋白質特有的生理功能。
(5) 糖類中的纖維素、果膠等物質由於能刺激腸道的蠕動,有利於消化、吸收與排便。
糖類與惡性腫瘤的關係
糖類是我們的主食,包括澱粉、非澱粉多糖、膳食纖維等。純澱粉食物(精糧)和精糖、甜點,這些食物血糖指數高,容易導致體內血糖水平大起大落,身體要動員內分泌係統(如胰島分泌的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來調節血糖,長此以往,對胰島的分泌功能會產生不良影響。而含有較多膳食纖維的食物,比如玉米、高粱、甘薯等粗糧,在提供能量的同時,又能使血糖保持平穩,可以經常吃。但如果飲食中的糖類不足同樣會造成代謝紊亂。 2003年3月31日的健康報介紹,美國馬利蘭大學與美國國家惡性腫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六磷酸肌醇(IP6)具有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的功效。IP6存在於天然的全穀食物中,如大米、燕麥、玉米、小麥、青豆等。它的化學結構與葡萄糖相似,有的學者將其歸於糖類。IP6能抑製癌細胞生長,縮小惡性腫瘤體積,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傷害。它還能降低血脂,保護心肌細胞,防治動脈硬化,減少心髒病猝死。防癌功效很顯著,許多研究說明,對抑製肝癌、皮膚癌、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大腸癌等有一定效果。
惡性腫瘤患者不宜多吃食用糖
國外學者認為,長期大量吃糖具有致癌的催化作用,尤其是精製白糖。這是因為長期高糖飲食會改變人體血液的酸堿度,使人體呈酸性體質,對機體的免疫係統產生直接的有害影響,會使白細胞的吞噬能力降低,難以消滅癌細胞。
國內學者認為,吃糖有利於惡性腫瘤的發生和發展。因為糖是癌細胞所需生活能源的主要供應者。癌細胞吸收糖的能力很強,血液流經癌細胞時,有75%的血糖被癌細胞吸收,遠遠高於正常細胞對血糖的吸收量。如果吃過多的糖,必然使癌細胞得到大量的能源,從而使癌細胞得以大量繁衍生長。
還有研究表明,有82%的惡性腫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液高黏狀態。由於癌細胞可分泌癌凝血因子,使血液常處於高凝狀態,也易形成血栓。它不僅直接影響抗癌藥物對癌細胞的殺滅作用,而且也有利於癌細胞在體內生長、擴散和轉移。如果攝入過多的黏膩食品,尤其是含糖量高的食品,則容易淤滯氣血,久而久之必會加重血液的黏稠度。
我們說過量攝入糖對惡性腫瘤患者有不利影響,並不是說惡性腫瘤患者不要吃糖,因為缺少供能的糖類對惡性腫瘤患者的康複同樣也是不利的,因此,惡性腫瘤患者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地適量吃糖。
什麼是膳食纖維
20世紀70年代前的營養學中沒有“膳食纖維”這個詞,而隻有“粗纖維”。粗纖維曾被認為是對人體不起營養作用的一種非營養成分。然而通過近20多年來的研究,發現並認識到這種“非營養素”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它在預防人體的某些疾病方麵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認識到這種“非營養素”的概念已不適用,因而將“粗纖維”一詞廢棄,改為“膳食纖維”。現在一般將膳食纖維分為兩類:一類為可溶性的,一類為不可溶性的。這兩類膳食纖維對人體的某些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起著預防和保健作用。因此也可以說“膳食纖維”是食物中具有保健功能的有效成分。由於膳食纖維不是單一實體而是許多複雜有機物質的混合物,因而給膳食纖維唯一明確的定義就有一定的困難。最為接近的定義是,膳食纖維是人體消化酶不能消化的食物成分的總體。這一定義現在已普遍被人們接受。具體來說它屬於糖類物質的範疇。由於纖維素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所以在從前被認為是無營養價值的物質,因此,對膳食纖維不夠重視。近年來人們發現不少疾病如結腸癌、動脈硬化、冠心病等與膳食中缺乏纖維素有關,於是膳食纖維素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膳食纖維對人體有哪些作用
膳食纖維是不能被人體胃腸道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殘餘物,因為不能被消化和吸收,所以它不屬於通常的營養成分。不過,這並不妨礙它具有非常好的健康價值。事實上,正是因為它對人體健康具有很多不可取代的作用,所以被認為第七營養素(前六個是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和水)。膳食纖維的主要作用如下:
(1)降糖:膳食纖維進入胃腸道後如同海綿一樣,吸水膨脹呈凝膠狀,增加食物的黏滯性,延緩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同時增加飽腹感,使糖的攝入減少,防止了餐後血糖急劇上升。
(2)降脂:膽固醇是一種血液中的脂肪類物質,能增加患冠心病和結石症的危險。膳食纖維可以減少腸道對膽固醇的吸收,促進膽汁的排泄,降低血膽固醇水平,可預防冠心病和結石症的發生。
(3)抗饑餓:膳食纖維是對抗饑餓最重要的武器,當其在胃和腸道內吸水後,使胃和腸道擴張,產生飽腹感,就會發出已經飽了的信號,從而抑製再吃更多的食物,有助於糖尿病和肥胖患者控製飲食。
(4)減肥:膳食纖維在胃腸內停留,限製了部分糖和脂質的吸收,增加飽腹感從而減少了能量的攝入,所以有助於減肥。
(5)通便:由於膳食纖維能吸水膨脹,腸內容物體積增大,使大便變軟變鬆,並且能促進腸道蠕動,縮短腸內容物通過腸道的時間,能起到潤便、治便秘和痔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