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心理與運動是腫瘤康複的催化劑1
患惡性腫瘤與心理因素緊密相關
引起惡性腫瘤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中心理因素、精神狀態同惡性腫瘤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科學研究發現,在有害因素的作用下及人體細胞的自然衰老的過程中,惡性腫瘤是否發生,取決於很多促癌因素,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狀態就是促癌因素之一。同時也有人指出,不良的心理狀態與患惡性腫瘤的關係有三類:一是早年的生活經曆;二是重大的生活事件;三是個性特征。其中個性特征(如心胸狹窄、小心眼)是產生不良心情的一種內在因素。早年生活經曆坎坷及生活事件是產生不良心理反應的一種外在誘因。它們與軀體共同組成“土壤”,當“土壤”的防衛能力下降時,外在的致癌物質就會進入“土壤”,而發展成惡性腫瘤。中醫也指出:憂思惱怒,會使人體的氣血運行不暢、五髒六腑的功能失調。久而久之,就可演變成癌瘤。所以現代有人將惡性腫瘤也歸為心身疾病是有道理的。
心理因素影響惡性腫瘤發展和轉歸
心理因素直接影響惡性腫瘤發展和轉歸,具有積極心理的患者,能始終抱有希望和信心,能與周圍人保持密切聯係,其生存期較長。相反,消極的心理行為,則加速惡性腫瘤的惡化過程。美國作家亨利的名篇《最後一片葉子》,記述了一位年輕的女畫家到郊外去寫生,有一天她得了不治之症。她躺在旅館的床上,忽然注意到窗外長青藤上的最後一片葉子,從此便認定這片葉子是她生命的象征,葉子一落,她就要死了。有一天晚上,暴風驟雨突然來臨,她想那片葉子一定保不住了,於是哭得很傷心。但是,第二天打開窗戶一看,那片葉子依然如故。於是她十分高興,病也好多了。其實那片葉子本來已經落掉,現在的這一片葉子是一位老畫家冒雨為她畫在那裏的,後來那位患者活了很長時間。
腫瘤康複靠自己四、心理與運動是腫瘤康複的催化劑有位農村婦女經某大醫院婦科門診檢查,塗片和宮頸活檢都證明是患了宮頸癌。當時醫生僅告訴患者診斷結果,給些藥後,未作過多的治療。患者回家後僅吃了些中藥,心情舒暢,幾年後來複診時,發現惡性腫瘤消失了。因為這位婦女家住山區,本人又是文盲,不懂得惡性腫瘤會致命,因此,一點也不憂慮緊張,且能積極治療。所以,預後很好。許多患了惡性腫瘤得到不同程度的控製或治愈的患者,都是能夠保持樂觀態度,主動配合各種治療的。
還有一個事例,某醫院的檢驗科,不慎發生了一起嚴重的工作誤差,錯將一位早期肝癌患者的檢驗結果,寫到了另一位普通患者的報告單上。而這位普通患者的化驗結果卻寫在早期肝癌患者的報告單上。自從那天開始,那位肝癌患者好像“死刑”得到特赦,寬懷釋念,心情舒暢,親朋好友都來為他慶幸。後來,經過其他治療的配合,患者居然恢複了健康,精神飽滿地重新走上了工作崗位。
在臨床上也常有這種情況,有的患者開始治療後病情很快好轉,但後來又突然複發,主要是因為患者對於醫生的治療方法疑惑,對治療的配合也大打折扣,不積極配合治療,從而加重了病情進展。為了不使病情反複,患者應排除對惡性腫瘤的恐懼感,克服心理矛盾,積極向能夠幫助自己重獲健康的每一個人伸手求援,向家人、好友、醫生護士要求更多的愛護和照料,尋求他們給予同疾病鬥爭的力量和勇氣,尋求大家的愛心和支持。不要想像疾病的最終結果,不把疾病看作自己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果總是認為將來會像現在這樣痛苦不堪,必然會自暴自棄,加劇生理狀況的惡化。恐懼和痛苦都是暫時的,由此帶來的煩惱與絕望也必將過去。我們應該平心靜氣地思考眼前的障礙和克服的方法,應該把全部精力用於證明我們具有渡過難關的能力和信心。
精神創傷和不良情緒是惡性腫瘤的誘因
有人認為,精神創傷和不良情緒不僅是惡性腫瘤的誘因,也是惡性腫瘤發病的先兆。現代生活中,工作和學習上的長期緊張、工作和家庭中的人際關係的不協調、生活中的重大不幸是致癌的三個重要因素。我們知道,精神因素與人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人體免疫係統受神經和內分泌的雙重調控,不良刺激和情緒均可影響自主神經係統、內分泌係統的自我調節,引起自主神經功能和內分泌功能的失調,使機體的免疫功能受到了抑製,減少抗體的產生,阻礙了淋巴細胞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消滅,使癌細胞突破免疫係統的防禦,過度地增殖,無限製地生長,形成癌腫。國外有專家調查了250名惡性腫瘤患者,發現在發病之前,精神上受過嚴重打擊的,竟有156人。另一位學者研究了405例惡性腫瘤患者,發現其中72%的人早年有過情緒危機。有位醫生還對100多名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進行了4年多的回顧性研究,發現因生離死別而引起的憂鬱、焦慮是發病前的常見表現。此外,寡婦的腫瘤發病率相對較高,獨身婦女乳腺癌發生率較高等。這些都證明,精神創傷和不良情緒與惡性腫瘤的發生有聯係。進一步的研究還證明,生活事件與惡性腫瘤發生的關係,取決於個體對生活事件的應對方式,那些不善於宣泄生活事件造成的消極情緒者,即習慣於采用克己、壓抑的應對方式者,其惡性腫瘤發生率較高。臨床研究證明,惡性腫瘤患者對挫折的消極情緒反應比對照組明顯。醫學專家指出,不願表達個人情感和情緒壓抑是惡性腫瘤發病的心理特點,與惡性腫瘤發生的關係密切。
惡性腫瘤患者要嚐試改變性格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有“惡性腫瘤性格”的人較其他性格的人更容易得惡性腫瘤,並且患惡性腫瘤後治療的難度要大,預後要差。“惡性腫瘤性格”的人某些個性特征為:過分謹慎、細心、忍讓、追求完美、情緒不穩而又不善於疏泄負性情緒等,使個體在相同的生活環境中更容易“遇到”生活事件;在相似的不幸事件中也容易產生更多的失望、悲傷、憂鬱等情緒。這些個性特征被證明與惡性腫瘤的發生有聯係。有醫學心理學者分析肝癌患者的個性特征,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內向型性格明顯,加上不良心理、社會刺激、長期情緒壓抑和家庭不和等,這些是引起惡性腫瘤的重要原因。
美國學者通過對1 300名醫科大學畢業生的心理和健康狀況的觀察和分析,發現凡是與他人較疏遠或易惹是生非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患胃癌、胰腺癌、直腸癌、結腸癌、淋巴癌等消化係統和淋巴係統惡性腫瘤。那些性格憂鬱、感情不外露的學生患癌的危險性比性格開朗的學生高出15倍。
對於性格內向的惡性腫瘤患者,由於自己不能有效地解脫心理危機,其治療效果亦往往差於那些樂觀開朗的患者。明白了這一道理後,有“惡性腫瘤性格”的人要想遠離惡性腫瘤,一定要身體力行地加強自我修煉。平時,為人處世應從內心深處做到不怨不哀,逐漸祛除心胸狹隘,進而達到襟懷寬廣的境界。學會正確對待和應付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及時宣泄胸中的鬱悶。多些興趣和愛好,使情緒處於愉悅之中。心裏若有解不開的疙瘩,可去看心理醫生,進行心理谘詢和心理治療,以化解心靈上的陰霾。隻要能改變自己的不良性格,變得樂觀開朗,胸襟開闊,坦蕩豁達,就會自然而然地增強抵禦惡性腫瘤侵襲的能力。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人們若想戰勝惡性腫瘤,必須首先戰勝自己,陶冶情操,改變不良性格,預防並戰勝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患者如何擺脫抑鬱
41歲的李女士,因咳嗽、痰中帶血,經仔細體檢和作胸部X線、CT、經穿刺肺活檢等檢查,明確診斷為肺癌,病灶已長到雞蛋大小,住進了胸外科病房。入院後李女士顯得木訥、呆板,一臉無奈,醫師先後為她作了詳細的檢查和術前準備,住院第5天做了左上肺葉切除手術,手術很成功,術後恢複也很好。可手術後家人和醫務人員發現李女士開始沉默不語,同事和員工來看她時,顯得少氣無力,不願交談,經醫師對症治療,效果卻不明顯,有時連吃飯也要喂。有時不為什麼事也和先生爭吵,夜間常失眠,需要服用安眠藥才能入睡。後經有關專科醫生會診,認為李女士患了抑鬱症。在惡性腫瘤的診斷與治療過程中,患者往往要經受一係列複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其中像李女士這樣的抑鬱狀態是最常見的病症之一,據有關文獻報道,惡性腫瘤患者抑鬱症的發病率為20%~50%。惡性腫瘤患者並發抑鬱症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患者的治療與康複,而且會加重病情。
如何判定是否患有抑鬱症?一般有下列症狀者提示有抑鬱症可能:睡眠障礙,如不明原因的早醒;與疾病不相稱的食欲減退;容易發無名火,回避與往日好友、同事、領導甚至自己的親人接觸;有時獨自一人低頭歎息,或流露出悲觀和絕望情緒等。惡性腫瘤患者一旦發現自己有抑鬱的情緒,作為患者本人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麵對患癌的事實,及時調整自己的生活坐標,看淡金錢、職位等眼前利益,經常回憶一些美好的往事,自己勾畫戰勝惡性腫瘤之後的美好未來,經常收聽一些健康歡快的音樂,以幫助分散注意力,增加大腦血液供應,可有效地改善不良情緒。在惡性腫瘤的恢複期可以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以增強體質,增加食欲,提高生活質量。對少數抑鬱症狀較重的惡性腫瘤患者,可以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服用抗抑鬱藥。
現代研究也發現,10%~25%的惡性腫瘤患者同時患有嚴重的抑鬱症,然而在正常人群中,嚴重抑鬱症的發病率為22%,這說明,惡性腫瘤患者患抑鬱症的可能性比正常人群高至少4倍。
遠離惡性腫瘤需向壓抑告別
壓抑是人處理生活中問題的方式之一。心理壓抑的人在生活中很少表達對別人的不滿和消極情緒,對別人不好的行為能夠忍受,對自己的情緒狀態和感受則很少表達,是典型的老好人。這些人真的沒有不滿和消極情緒嗎?研究發現,這些人表麵上雖然沒有情緒表現,但實際上,在身體方麵則表現出與強烈情緒相關的自主神經係統喚醒狀態,隻是他們壓抑著這些情緒沒有表達出來罷了。這種壓抑可導致人體免疫能力下降,從而導致癌細胞生長。事實證明,那些在家庭裏逆來順受的女性與其他女性相比有更大的患乳腺癌的風險。醫學專家也認為:當正常的通道受阻時,就會通過病理的通道表現出來,被抑製的情緒可能使人們在生理上表現出來,導致疾病。這是因為抑製思想、情感和行為需要心理的努力,長期的心理壓力,可導致免疫能力下降,從而惡化或產生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