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辨經絡病證
經絡辨證方法,指運用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髒腑相互關係的理論,推求疾病發生的原因、性質、部位及邪正關係所屬證候的一種辨證方法。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髒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通路。當外邪侵入人體,經氣失常,不能發揮其衛外作用及濡養調節功能時,病邪就會通過經絡,逐漸傳入髒腑。反之,如果內腑發生病變,同樣也可循著經絡反映於體表。每一經絡均有其循行部位、所連髒腑,因此,經絡能夠規律地反映出若幹證候,根據這些證候,有助於推斷疾病發生於何經、何髒、何腑,從而進一步確定病變性質和發展趨勢。經絡病變的診斷依據:一是經脈循行部位的症狀;二是相應髒腑功能失常的症狀和經氣厥逆症狀;三是該經氣血陰陽的盛衰,陽盛者多見熱證,陰盛者多見寒證。經絡辨證時應注意,當一症狀發生於同一部位,而必須推求是某髒、某腑或某一經脈的特發病變時,當從同時出現的若幹症狀,或者是先後出現的一係列症狀來對照經與經之間的關係,以及經脈與髒腑之間的絡屬關係,才能辨清每一症狀是屬於某經的病變,從而推求出病因病機與病名。
經絡病證可錯雜出現於髒腑、氣血病證之中,可相互參照。經絡辨證法可用於對多種病證,特別是針灸的臨床辨證,應注意不同經脈病證的鑒別。
(六)辨傷寒六經病證
六經辨證,是東漢張仲景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結合其臨床體會新創立的一種適用於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六經辨證,指用六經理論分析、認識外感病及雜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理機製和病勢趨向的一種辨證方法和論治準則。
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它概括了髒腑、經絡、氣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並根據人體體質的強弱、氣候因素和地理環境,以及病因屬性、脈症表現、病勢的進退緩急,將外感病及雜病演變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證候進行分析、綜合、歸納,從而討論病變的部位、性質、病勢、證候特點以及立法處方等問題,六經既是辨證的綱領,又是論治的準則。
六經病證是六經所屬髒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反映於臨床的各種證候。一般來說,六經中太陽、陽明、少陽叫做三陽,太陰、厥陰、少陰叫做三陰。三陽病證以六腑的病變為基礎,多屬於實證、熱證;三陰病證以五髒的病變為基礎,多屬於虛證、寒證。三陽病證病人正氣盛,抗病力強,邪氣實,病情一般都呈現亢奮的狀態;三陰病證病人正氣衰,抗病力弱,病邪未除,病情都呈現虛衰的狀態。六經病證既是髒腑經絡病理變化的臨床反映,而髒腑經絡又是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故一經的病變,常會涉及另一經,從而出現相互傳變,或為合病,或為並病等。六經病證的傳變規律大多由表入裏,由實而虛,但在正複邪衰的情況下亦可由裏達表,由虛轉實。一般來說,陽證大多從太陽開始,然後傳入陽明、少陽,如正氣不足,亦可傳及三陰;陰證大多從太陰開始,然後傳入少陰、厥陰,但亦有邪氣直中三陰的。疾病的傳變與病邪的輕重、體質的強弱、治療的恰當與否、護理調適好壞等均有關係。
六經病證診斷依據為每一經的脈證綱領、病變部位及相應內髒的病理表現。
本法常用於對外感病及雜病的辨證。六經病證包括太陽病證、陽明病證、少陽病證、太陰病證、厥陰病證和少陰病證,應注意每一經病證及六經病證間的鑒別。
(七)辨溫病衛氣營血證
衛氣營血辨證方法是清代醫家葉天士所創立的一種辨識外感溫熱病證的基本思路,此法是指對外感溫熱病過程中淺深輕重各異的四個階段所表現證候的一種辨證方法。
衛氣營血辨證是在傷寒六經辨證的基礎上,運用髒腑理論,將外感溫熱病按其發展過程的深淺輕重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衛主表而氣主裏,衛是氣的淺層;營與血同源於水穀精微,但生成又有先後,營為血中之氣,故營又是血的淺層。當溫熱病邪侵入人體,由於衛氣敷布於人體肌表,有衛外的作用,必先傷及衛分,邪在衛分鬱而不解,勢必向裏傳變而入氣分;氣分病邪不解,若其人正氣虛弱,津液匱乏,病邪乘虛內陷,則入營分,營分有熱,勢必累及血分。衛分證主表,病在肺與皮毛,辨證要點為發熱,微惡寒,口微渴,苔薄白;氣分證主裏,病在胸膈、肺、胃、腸、膽等髒腑,辨證要點為壯熱,不惡寒,口渴,苔黃;營分證是邪熱入於心營,病在心與心包,辨證要點為身熱夜甚,心煩譫語,舌紅絳;血分證則熱已深入肝腎,重則動血,耗血,辨證要點為身灼熱,斑疹,出血,舌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