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講 中醫的辨證方法(3 / 3)

溫熱病邪從口鼻而入,由衛及氣,由氣入營,由營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漸加重,這是溫病傳變的一般規律,但因感邪性質的差異,病人體質的不同及治療的恰當與否,其傳變規律又非一成不變,也有初起即見氣分證,或衛氣同病,或氣營同病者。

本法常用於對溫病的辨證,應注意四類證候間的鑒別。

(八)辨溫病三焦證

三焦辨證方法肇始於葉天士,成熟完善於吳瑭(鞠通)。這種辨證方法是指用三焦理論分析溫病在病變過程中由上及下、由淺及深的發展變化規律及病邪所犯髒腑的病理變化及其證候特點的一種辨證方法。

三焦病證歸納了溫病初、中、末三個不同階段。上焦病證包括手太陰肺經和手厥陰心包經,首先出現肺衛受邪症狀。辨證要點為發熱,惡寒,咳嗽,口微渴,脈浮數;或身熱,口渴,咳喘,苔黃。若邪陷心包,則以昏譫肢厥為辨證要點。中焦病證包括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和足太陰脾經的證候,辨證要點為病邪在胃為壯熱,汗多,渴飲,苔黃燥,脈洪大。在大腸為潮熱便秘,苔黃黑而燥,脈沉有力。在脾為身熱不揚,脘痞苔膩,脈濡。下焦病證包括足少陰腎經和足厥陰肝經的證候。辨證要點為病變在腎為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口幹咽燥,神倦脈虛。在肝為手指蠕動或瘛,舌幹絳而痿,脈虛弱。

三焦病變的傳變取決於病邪的性質和受病機體抵抗力的強弱,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陰肺開始,可向中焦陽明傳變,致胃熱亢盛或熱結腸腑,亦可傳入心包,中焦病證不愈,則多傳入下焦肝腎。

本法常用於對外感溫熱性疾病和多種內傷雜病的辨證,應注意上、中、下三焦證候的鑒別。

以上八種辨證方法各有側重,應用範圍又有區別,但都以八綱辨證為總綱,所以八綱辨證廣泛地應用於各種辨證方法之中,是屬於多層次的綱領性的辨證。病因辨證是辨識致病原因的方法。任何疾病,無論內傷病或者外感性疾病,都是在一定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發生,因此這種辨證方法同樣是適應於一切辨證方法的高層次辨證。髒腑辨證是各種辨證的基礎,是核心,因為人以髒腑為生命活動的基本單元,一切疾病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相關內髒的功能而發生病證,無論臨床中的內科、兒科,或者婦科疾病,都與髒腑失調有關,所以這一辨證是諸種病證的基礎。

氣血津液是內髒活動的產物,其產生以後又作為內髒活動的精微物質,氣血津液失常,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內髒失調在其物質基礎方麵的體現。因此,氣血津液辨證是髒腑辨證的必要補充,氣血津液辨證必須和髒腑辨證緊密結合才有實際意義。

經絡是人體通行氣血、聯絡溝通髒腑肢節,感應傳導,具有調節人體各部分關係的通路,經絡是人體複雜生命活動中的特殊生理現象。因此,肢體、官竅失常,內髒、氣血津液障礙,都會不同程度地通過經絡失常的病理而體現於外,所以在辨識形體肢節,內髒及相關物質及其功能失常的病證時,一定要結合經絡辨證。

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及三焦辨證的方法是適用於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其中,六經辨證雖然適應於一切外感病,但卻以傷寒病為主,衛氣營血辨證方法和三焦辨證方法則主要用於以發熱為主的外感溫熱病的分析。而衛氣營血辨證則適用於溫邪從表入裏,由淺入深橫向傳變時的辨證,三焦辨證適應於初起見於肺部症狀,邪氣從上自下的縱向傳變時的辨證。二者適應病證顯然都是溫病,但病證卻有橫向傳變與縱向傳變之別,因此對辨證方法的選用要根據具體病情而定。

小結

本講主要以設問方式,敘述了辨證的內涵是什麼,如何進行辨證,以及中醫臨床常用的辨證方法。學習本講時,要掌握辨證概念的含義,掌握常用八種辨證方法的名稱,及其臨床應用的範圍,要以此節內容為起點,導入本書各講內容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