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寒熱辨證
四、寒證熱證與表證裏證
寒證熱證與表證裏證的關係有表寒證、表熱證、裏寒證、裏熱證等多種證候。
(一)表寒證
表寒證,是指寒邪襲表所表現的證候。例如:
劉某,男,35歲。前日感寒,身體不適。現見惡寒,不發熱,鼻塞聲重,流清涕,無汗,周身酸痛,舌淡苔薄白,脈浮緊。
此患者為風寒襲表之表寒證,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劑宜用荊防敗毒散。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其性收引凝滯,所以寒邪侵襲肌表皮毛,氣機收斂,肌表汗孔關閉,體表失溫,所以病人惡寒重,不發熱或發熱輕,無汗出。肌表經脈因寒收引而不暢,故頭身疼痛。舌淡苔薄白,脈浮緊均為表寒應有的症狀。
辨證要點
①主要病機:寒邪襲表,衛氣被鬱,腠理鬱閉。
②辨證依據:惡寒重、發熱輕、無汗、脈浮緊等。
(二)表熱證
表熱證,是指風熱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現的證候。多見於春夏外感病。
張某,男,25歲,發熱兩天。患者於兩天前因淋雨出現發熱,但未經治療。現發熱,伴惡風,頭痛,咽痛,咳嗽,痰黃,口幹苦,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脈浮數。
此病例在表證一講中引用過,辨為風熱犯表證,也就是表熱證。治療應辛涼解表、宣肺清熱,方劑宜用銀翹散。因熱為陽邪,具有開泄、升散的特點,所以有發熱而微惡風寒,汗出的症狀。咽痛,咳嗽,痰黃,口幹苦,口渴喜飲,舌紅苔黃,均說明有熱證。脈浮數是表熱證的特有症狀。
辨證要點
①主要病機:風熱襲表,肺衛失宣。
②辨證依據:發熱重,惡寒輕,或有汗,舌紅,脈浮數。
小 結
綜上所述,寒熱證辨證法,是指辨別疾病的性質是屬寒還是屬熱的一種辨證方法。疾病的發生無外乎機體陰陽失調,寒證和熱證則反映了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的實質,《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素問?調經論》也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陰盛或陽虛的表現即為寒證,陽盛或陰虛的表現即為熱證。辨證要點:寒證即為一組有寒象的症狀和體征,熱證為一組有熱象的症狀和體征。寒證與熱證的區別點主要表現在對寒熱的喜惡、口渴和不渴、麵色的白赤、四肢的冷熱、大小便的質地及舌象、脈象的變化。一般分為表寒證、裏寒證、表熱證、裏熱證。
寒證與熱證雖有陰陽盛衰的本質不同,但在疾病過程中可以錯雜出現,如上熱下寒,上寒下熱,表寒裏熱,表熱裏寒;還可相互轉化,如寒證轉化為熱證,熱證轉化為寒證,以及出現寒熱真假,如真寒假熱,真熱假寒,故應注意鑒別。寒熱辨證方法可用於對各科疾病的辨證。還應與惡寒、發熱的症狀相鑒別。
辨寒證熱證是臨床最常用的辨證思維方法,學習本講時,要重點掌握寒證、熱證的含義,掌握鑒別寒證熱證的7個要點;要熟悉寒證熱證之間的錯雜(相兼)、轉化、真假關係,尤其是真熱假寒證在兒科臨證中頗為常見,當患兒發熱在39℃以上時,常見其手足、指甲、鼻尖、口唇青紫而冰冷,這就是陽盛格陰之真熱假寒證在兒科疾病中的表現。另外,對寒證、熱證的辨證,不可以僅憑體溫的高低,也不可以根據病人是否有發熱或怕冷的自覺症狀為依據。但凡病人有麵赤、舌紅、苔黃而幹,或者口渴喜涼飲,或者脈數,或者尿少色黃,或者婦女帶下色黃稠而腥臭,或鼻流濁涕等,均可以辨為熱證。同樣道理,但凡病人有麵白(淡白或蒼白)、舌淡苔白而潤,或者口不渴不欲飲水,或者脈遲,或者小便清長而大便稀溏,或者婦女帶下色白清稀,或鼻流清涕等,均可辨為寒證。
(張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