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我也特別想跟王老師請教,其實情感破裂是有過程的,這個過程當中,是一個漫長的從愛到不愛的過程,一定會發生很多種行為。這種行為,不管是在民政部門還是在司法部門,在離婚的時候我們能問到多深是我不知道的,是我特別想請教你的,因為你有一個熱線,可以很深入去了解他們離婚的真正原因,也可以很深入了解在這個過程當中到底有沒有家庭暴力的發生,所以我覺得這一部分,應該有一個可以生成的數據,就是這部分數據有多少人是因為暴力。還有一個比例,有一個數據之後還能算出一個比例,比例的後項是怎麼來的,這個是我們要關心的。比如說在日本、在韓國剛才代剛也講到,她們的就業,據我所知日本的女性就業率也是很高的,她們受教育程度也是很高的,這33%多的比例是以什麼為基礎的?
王行娟:日本政府下麵有一個女性委員會,每三年要進行一次全國性的調查,所以它的數字應該是準確的。統計的數字隻是統計報案的,其中包括跨國婚姻中的家庭暴力,特別是從越南和中國嫁到日本和韓國去的受虐婦女,她們在庇護所中的比例占到了一半。韓國還專門建了一個新娘收容所,幫助嫁到韓國去的挨打的越南和中國的受虐婦女。它反映了很多跨國婚姻不是很幸福,以為那邊的經濟發達,生活會過得很好,實際上在那裏真的是舉目無親,生活得並不好,就是這麼一種狀況。
安頓:其實在90年代的時候我采訪過一部分跨國婚姻的個案,每個人在接受這種采訪的時候都會比較謹慎,他會講他們的婚姻基礎是愛情,但是因為口述的過程很長,偶爾可以從裏麵生成一部分推斷,當然這個推斷是無法證實的。比如說,可以推斷出其中夫妻雙方在精神地位方麵的一些不平等。從這些個案,有時候可以感覺到,有些中國人對外國人的帶著仰慕的“偏見”,比如,可能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文化傳承的不同和價值判斷方式的不同,讓有些人先天地認為他們比我們更文明或者在精神上更有優越感。這種“偏見”,在一些個案中決定了一種認識,認為跨國婚姻比普通的兩個北京人或者兩個中國人的結合可能更容易使其中的一方脫貧。在90年代的時候,因為存在一些這樣的“偏見”和直覺,使得一些在跨國婚姻中的中國女性產生了心理上的落差,簡單說就是有一部分女性帶著愛情之外的物質需求“跪著”嫁出去。想象一下,一名女性跪著嫁出去,之後在婚姻中怎麼站起來?這種狀況,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集中出現在我采訪的跨國婚姻案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