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前沿(2)(1 / 3)

受虐女性首先要走出自我束縛

主持人:家庭暴力是惡魔,它嚴重侵害了婦女的基本人權與個體尊嚴,它既植根於性別不平等的文化和體製,同時又加重了性別的不平等,對婦女的健康與發展,對家庭的幸福與安康,對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都構成了嚴重危害。如若生活中出現了家庭暴力,需要社會對受害者進行關懷救助,而受害者也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一切。王紅旗老師,您個人長期從事女性文化研究,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也有十多年的曆史了,中國家庭暴力是傳統文化的體現,還是具有時代性?

王紅旗(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女性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反家暴”在很多人看起來是一個很邊緣的問題。在我看來,對女性現實生存、心理狀態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真正的女性獨立自主、心理健康,以及對孩子成長,生活的幸福指數,真是難以預料的,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據我了解,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人們是不願意拿這個事說出來的,說出來別人會笑話,寧肯忍受種種家庭暴力,而不去向外人說出自己所受的屈辱。到了20世紀90年代,當熱線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一些人不敢說出來。因為,無論是農村和城市的女性,大都認可“家醜不可外揚”的傳統觀念。甚至有些女性因長期遭受家庭暴力而失去反抗的能力,認為自己就應該挨打受氣。2012年李陽的妻子遭遇家庭暴力,敢於借助各種媒體方式維護自己的權利,得到全社會的支持。這種勇氣與膽量產生於強大的內在自我。當然是與女性的社會地位、經濟獨立分不開的,和女性的自我主體覺醒是分不開的。

現在都市裏的家庭暴力,形式越來越多樣,而且越來越隱秘。“反家暴”如何根據新時期家庭夫妻關係出現的現實問題,如何由表及裏地深入下去?研究不同形式的家暴,對女性肉體與靈魂不同程度的傷害,總結經驗理論,探究切實有效的療救措施,成為當務之急。從某一方麵講,“反家暴”的社會力量也在慢慢強大,民間組織機構也多了起來,高校、婦聯也都在進一步聯合推進。在這些方麵,王行娟老師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救助幫扶等具體實踐。

主持人:蔡教授對家庭暴力作了大量的研究,家庭暴力到底是心理原因還是生理原因?

蔡鑫:關於家庭暴力的發生原因,實在是非常複雜,單一理論恐怕是難以解釋的。嘉賓們都有了非常精彩的評論。而目前在全世界範圍內,恐怕還沒有哪個國家宣傳完全消除了家庭暴力。家庭暴力的研究主要有三個研究角度,分別是心理學、社會學和女性主義觀點。家庭暴力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僅靠某一種理論難以解釋。每一種理論都在其各自領域內具備優勢和解釋力,但畢竟也有所局限,單靠一種理論解釋和研究家庭暴力顯然是不夠的。

主持人:梁景和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梁教授專著《近代中國陋俗文化嬗變研究》獲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您的眼中近代中國陋俗都有哪些,如果一定要給這些陋俗排序的話,家庭暴力在您的眼中應該在什麼位置?

梁景和(首都師範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導):我也沒有排過這個序,也不好排這個序。家暴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社會問題。我個人理解,家暴是不是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廣義的家暴就是對家人實施的一種肉體上或者精神上的一種有形無形的傷害、折磨和迫害。我們現在談的家暴,更關注的是女性被家暴,這是個重要的社會和家庭問題,要特別關注,可以看成是個狹義的家暴。從廣義上講,平輩對平輩的家暴,長輩對晚輩的家暴,晚輩對長輩的家暴,都屬於廣義家暴的範疇。具體說到平輩之間的家暴,有夫對妻的家暴,妻對夫的家暴,兄對弟的家暴,弟對兄的家暴等等。長輩對晚輩的家暴,有父對子的家暴,母對子的家暴等等。晚輩對長輩的家暴,有子對父的家暴,子對母的家暴,從廣義上來講,這都應當是家暴的範圍。那麼在曆史上家暴在陋俗當中能夠排什麼位置,我們不能說婚姻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第一陋俗,女性中的“女子無才便是德”是第二陋俗,家暴是第三陋俗等等,不能這麼排序。但是,家暴在曆史上就存在,今天的家暴也是曆史的傳承,是很重要的一個曆史問題,也屬於很重要的一個現實生活問題。

主持人:我個人理解,在我們探討社會環境法製環境等同時,對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來講,最重要是要讓她內心強大。

王行娟:這就是剛才紅旗說的,很多婦女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就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這種三從四德的封建倫理觀點,束縛著婦女的頭腦,一些婦女認同了這個觀念:天字出頭夫為大,夫把天都捅破了,他在家裏就應該說一是一,自己應該服從他。傳統的觀念使一些婦女具有弱者的心態,軟弱、依賴,覺得離開男人就活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