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學林(5)(2 / 3)

隨著反“中性化”之聲出現的是各種的中小學“德育/行為規範”和受到“熱捧的”的高校“淑女班”。2012年2月,鄭州十八中試行新校規,製定了28條“陽剛男生”標準和20條“秀慧女生”標準,還評出了“陽剛男生”和“秀慧女生”各22名。陽剛男生的標準包括:尊重女生正常交往、不耍貧嘴不罵不鬧、勇敢堅強不怕挫折、崇拜英雄敬仰模範、心理健康舉止穩重、愛憎分明有正義感、生活健康誌趣高雅、禮貌待人不要粗魯、不留怪發不穿奇服等;秀慧女生的標準是:自尊自愛潔身自好、異性交往正確有度、品學兼優當做淑女、不與男生追罵打鬧、與人來往切忌隨意、不慕虛榮知羞明恥、少女禮儀舉止端莊、自強自立競爭向上等。我們看到這些標準背後,隱藏的是對男女不同的道德倫理要求、行為規範及成就期待。新校規針對的就是所謂的學生“中性化”趨勢(“男生留長發,女聲女氣,動作扭捏;女生留短發甚至平頭,動作豪放。”),一些老師還聲稱這是性別教育缺失的結果。他們根本不會換個思維方式想一想,正是性別教育(傳統的性別氣質定位和行為規範)的“缺失”,才使當下的孩子有了自主自由的發展空間,才有了不同個體身上的個性、愛好、誌向的多元化趨勢。而這些卻被保守者當作不好的事情看待,並試圖加以遏止。不可否認,現在學生(包括老師)的素質是存在不少問題,但這是整個教育體製和社會環境造成的,而不是什麼“性別教育”的缺失。即使是有缺失,那也是科學合理的性別教育的缺失,而不是那些老師所說的“性別教育”。鄭州十八中的新校規,不客氣地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性別歧視,是對那些被打入了“非正常”(所有被認為不符合“陽剛男生”和“秀慧女生”標準的學生)之列的學生的歧視;想想那些“符合”標準的44名之外的學生會是什麼樣的感受?

2010年4月,全國首個“淑女班”在武漢紡織大學(原武漢科技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創辦,以培養“真、善、美”的現代淑女為其宗旨。其實在此之前,已經有一些國內知名高校(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複旦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等)相繼開設了“卓女班”(“完美女性高級研修班”“卓越女性高級研修班”“卓越女性培訓班”“現代魅力女性高級研修班”等等)。“卓女班”雖然在招生對象、課程設置等方麵與“淑女班”不同,但二者在本質上並無太大差別,目標指向都是所謂的“完美女人”;都是在迎合男性對女性的要求、期待或想象。隻要看看“淑女班”“卓女班”開設的那些課程,隻要想想為何沒有針對男性而開設的“君子班”“卓男班”,這個問題就一目了然。“真善美”“人文素質”“完美”“卓越”難道就非要通過“淑女班”而不是通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來實現嗎?更有甚者,有些小學竟然也開了這種“淑女班”,美其名曰培養“多才多藝、高貴優雅的公主式學生”。這不過是為將來的“真正女人”做前期準備。扼殺孩子的天性的行為以高貴的名義堂而皇之地進行著。

布爾迪厄在《男性統治》一書中分析了男性統治自古以來的運作邏輯。為了使男女兩性符合按照男性中心原則確定起來的二元等級化性別規範,男性統治將社會化的“分裂”儀式(鼓勵與各自“性別”相符的做法,禁止一切“不當”舉止)施與每一個個體。而且,“一切社會化作用傾向於對女人實行限製,這些限製全都與被視為神聖的身體有關”,而女人又“將女性的生活藝術以及精神與身體密不可分的端莊舉止的基本原則內心化”。“女性道德通過一種不間斷的訓練推廣開來”,且通過外在符號(比如衣服、頭發等)得到強調和實行。有人會反駁說,今天的許多女性已經打破了傳統的禮儀標準和形式,賦予身體的有限展示以一定的地位,似乎讓我們看到“解放”的跡象。布爾迪厄認為,對於這種觀點,“隻要指出這種對身體本身的利用非常明顯地服從男人的視角就夠了”。布爾迪厄的這種分析,用在“淑女班”現象上恰如其分。“淑女班”的出現顯然是迎合了男性中心文化和男人的猥瑣心理。“業績、女人味、家庭、愛心、形象,一個都不能少!”看看中山大學“現代魅力女性高級研修班”的這個招生廣告語,我們就會明白。它與鋪天蓋地的化妝、美容、整容、塑身廣告的區別在於,它不僅關涉身體,而且關涉精神(成就、道德、品性等)。可想而知,這種對女性身體和精神的雙重規範給女性帶來的壓迫並不亞於“三從四德”。研修班的另一名字“名媛學堂”,讓我們更明顯地看到這種變相“製造”“大家閨秀”的運作,與傳統性別規範的內在相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