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由於昨日夜裏,趙德昭、潘美等率軍突圍,由於戰鬥太過激烈,以致趙光義腿上中了傷,還與諸將散失了。
趙光義在幾名親兵的侍衛的護送下,繞過涿州城直奔金屯台。到了金屯台,他見大軍還沒達到,便派人返回打探,這才知道大軍正在涿州城外與遼軍對峙,趙光義才決定返回涿州。
趙光義回到涿州城,心想自己與軍隊散失,大軍在外,恐生事端,於是急忙派人來傳召班師。
趙德昭、潘美等得到班師命令,隻得領軍回城。
為了防備遼國大軍乘勝南下,趙光義命定武節度使孟玄喆屯兵定州,河陽節度使崔彥進屯兵關南,彰德節度使李漢瓊屯兵鎮州,以上三處軍隊由雲州觀察使劉廷翰統一指揮調度。
安排妥善之後,趙光義帶領禁軍自金台屯南返,走了二十來天,回到了都城開封。
難返途中。
崔翰讚對趙光義說:“聖上,在高粱坡哪晚,由於陛下您不見了,潘美竟然脅迫微臣,擁立武功郡王為帝!”
趙光義會心一笑地說:“崔愛卿,說笑了吧!一個是朕的皇子,一個是朕的愛將,怎會背叛朕?”
崔翰讚見趙光義如此一說,便立刻說道:“請聖上息怒,都是微臣胡說。”說著就扇起了自己的耳光。
“好了,崔愛卿,朕也知道你對朕忠心耿耿,下去吧!此事不宜聲張!”
……
崔翰讚向趙光義泄密的事,趙光義並未發作,隻是暗暗記在心中。
??回到汴梁後,由於此次北伐失敗,趙光義對諸將領大施懲罰。這些將領本來先是在平定北漢時立了功,獎賞沒有得到,心裏很不舒服。
原本就是太宗趙光義不顧潘美等人的反對,一意孤行,非要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北伐契丹,如今失敗了,罪責都讓這幫人承擔,人人心裏說不出的憋屈。但是,皇帝陛下正在氣頭上,誰敢有異議?罰就罰罷,總比掉腦袋強。
但是也真有不怕掉腦袋的,此人正是武功郡王——趙德昭。
趙德昭跑到禦書房對趙光義說:“陛下,您應當賞罰分明。諸將在攻克太原立了大功,現在應該獎賞。至於北伐失敗,皇上也應該自省一下。有罰無賞,有失公允。隻會令我大宋將士們心寒啊!”
太宗趙光義看著趙德昭,久久不言。過了好一陣,才說道:“德昭啊!等你自己當了皇帝,再獎賞諸位將領也不遲。這也是朕給你鋪路啊!”
趙德昭無言以對,回到府中,細細回味太宗的話,越想越不是滋味,竟而拔劍自刎,年紀輕輕,便撒手人寰。
據史料記載,太宗聽見趙德昭自刎身亡的消息非常驚悔,跑去抱著趙德昭的屍身大哭,說道:“癡兒何邪至此?”、“朕隻不過是說了句氣話,你怎麼就這麼想不開呢?都是朕害了你啊!”究竟趙光義是否是氣話,我們就不得曉了。
按常理說趙德昭當然想不開了!趙光義那句話分明是說自己要謀反,皇位本來是自己父親的,不明不白落在叔叔手裏不說,如今叔叔正疑心自己要謀反,這是多麼尷尬的處境?
史書記載趙德昭去世兩年後,他的弟弟趙德芳也因病死去。“因病”是史書上說的,是不是有些不可告人的內幕。我就不得知了。
話說趙光義將戰敗的責任怪到將領頭上,降級的降級,貶謫的貶謫,反正自己是一國之君,總要有“替罪羔羊”。當然這裏麵處於危機頂端的便是潘美了,由於崔翰讚的一席話,潘美再次囚禁在武德閣了。
而此時的遼國,雖然取得了勝利,倒是賞罰分明得很。南京守將韓德讓、耶律學古能夠在危急中穩定軍心,守衛城池,都得到了褒獎。耶律沙雖然在此戰中來了攻,但是之前在“白馬嶺”吃了敗仗,功過相抵,不獎不懲……
回顧過往,自太祖趙匡義建立大宋以來,每次征戰,近乎無往不利。太宗接過太祖的皇權,平定北漢,也算有作為了。隻可惜他建功之心太切,在沒有精心準備的情況下,意氣用事,貿然北伐,慘敗高粱河,正真意義上的首次與契丹交兵便敗下陣來,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傲氣蕩然無存,真真是豪氣衝天地去,結果铩羽而歸。不光如此,宋軍的信心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對契丹鐵騎不免心生畏懼,這為今後的宋遼之爭產生了不良影響,以致後來不得不定下“澶淵之盟”。
崔翰讚告知趙光義諸將領曾在涿州城外欲立趙德昭,此事一直壓在他心頭,如今趙德昭雖然自殺了,但趙光義深深感覺到內部已經出現危機,一時間無心再圖北伐之事,將“燕雲十六州”拋到了腦後,開始留意內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