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太極拳的普及與提高(1 / 2)

淺談太極拳的普及與提高

——太極拳武術屬性研究之二

蔣家駿

如前文所述,太極拳武術的屬性,在100多年前,太極拳的屬性發展著重在技擊方麵,而近百年來則向技擊、競賽和醫療保健三方麵發展。特別在陳家溝陳氏十四世陳長興這一時期,是太極拳發展的轉折點。自外傳至河北楊露禪到北京傳拳,譽稱“楊無敵”,傳播日益廣泛。這在太極拳的發展上說,應該說是一件大事。在這以前,太極拳久處於河南溫縣陳家溝一隅之地,一姓之眾。由於外傳楊露禪、武禹襄,楊露禪傳拳於北京,武禹襄則用文字宣傳,遂使太極拳之名由點到麵,遍布到全國。這是楊露禪、武禹襄兩人對於太極拳普及的貢獻。

至於陳式老架太極拳的練習,自從陳長興的曾孫陳發科於1928年去北京傳拳後,使外間認識到陳式太極拳本來的麵目,為那些已練過各式太極拳者所喜好,近30餘年來逐漸推廣到全國各大城市。

隨著目的任務的改變,師承傳習的要求,太極拳武術屬性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派中衍派,流中分流,豐富了太極拳學派的內容,成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練習的體育活動。

目前太極拳的普及可以說超過曆史的任何年代。但是,提高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的研究。

太極拳是一種理精法密的功夫,所謂“功夫”,要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刻苦認真地去學習、鑽研、實踐,才能有所認識和提高。解放以後,為了更易於普及,有關體育部門請了一些人編了“簡化太極拳”,這就夠了。可是目前個別人總喜歡在縮短套路上下功夫,將太極拳套路越編越短,以為這就是創新。即使編者誌在普及,用心良苦,無奈動作過少,編排失當,就不能達到太極拳鬆圓的目的,與太極拳架的配合、布局、作用不相適應了。而且編來編去,編去編來,還是在外形上著眼,套路越來越多,不過使後學者眼花繚亂,徒增煩擾而已!對提高太極拳的質量,有什麼關係呢?這絕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看來,目前在普及的基礎上,應該對明確武術屬性,提高太極拳質量的重要問題去研究,去實施。

工廠裏生產各種產品,都講求質量第一,一旦出了次品、廢品,就一害國家,二害自己,三害顧客。太極拳性屬武術,又怎能不講求質量的精良而隻求數量的眾多呢?須知過多必然妨礙精,終身苦練一藝,都未必能達到高超的境界。

太極拳看似簡單,其實複雜,是一種特殊的鬆圓功夫;是專門研究學力的學問。

初學拳時,注重姿勢的正確,但同時深入到力學的變化內在的研究。洪均生先生常說:“姿勢做正確了,還要力走的對”。太極拳武術屬性研究對象,是遍體的鬆圓、內勁的轉換、觸覺的靈敏、視覺的明察方向、聽覺的寧靜、全身的完整。

太極拳並沒有什麼神秘,不過是前人發揮了高度的智慧,在巧妙地研究力學。使自己在生活勞動中體會用力。

太極拳在技擊應用上,它反對用力去頂,不主張硬拚硬鬥的力勝,而強調力與巧。太極拳在技擊上的勝利,主要是唯物辯證法的勝利,是大智大慧的勝利。或者通俗地說,是務實聰明人對徒虛名笨人的勝利。但要學到太極拳的那種大智大慧,必須舍去主觀主義和後天的拙力。

太極拳本身並不神奇。但功夫練到了高級水平,確實又令人感到神奇,這是功夫上、認識上的差距,是太極拳理精法密超出了一般人常識範圍的緣故。

由於學習陳式太極拳主張鬆圓不用力,初學的人感到奇怪不理解,易生恍惚迷離之感。又由於它練拳的方法與眾不同,自成體係,與其他任何拳術練功都不同。因此,初學陳式太極拳者隻知道震腳發勁就是陳式太極拳,不能分辨真假優劣。且不容易遇到明拳理有實踐的明師,等學練若幹年之後,才發覺自己沒有學到太極拳的真諦。找起原因來,大多是拳勢未能充分體現拳理拳法,練拳架走了過場。我自己就曾經學了十餘年,洪師還說我練單手圈不對,勞而無功。有兩三年的練拳的時間,進境遲滯,興致索然,幾度萌生知難而退的念頭。幸而自己不甘心,又得洪均生恩師諄諄教導,承他厚愛,耐心地給我改拳架,講拳理,並從推手實踐中,使我體會到什麼是陳式太極拳。我明白了今後的努力方向。雖然自己的功夫還很差,但總算見到了真正的太極拳。到了1988年,去濟向洪師再度求教,功力稍具,眼力漸增,才學到了更多的東西,方知太極拳之妙,全在明師的指點,實踐的驗證,真的明白什麼是太極拳。此後自覺功夫日新月異,才覺苦盡甘來。

通過自己四十餘年的體會,在太極拳這一門學問中,要求得一點真知,是多麼不易!以往自己並非不用功,無奈拳理不明,見解不真,正如好鋼沒加到刀刃上去,辛苦費了不少,到頭還得返工重學。當時有俚語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