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鍾愛太極拳,理法不明枉徒然;
明師難求幸有遇,學者細察不主觀。
世間太極拳功夫水平高的人不多,對拳理拳法有點真知灼見的,也極為難得。一般的老師,說真話,水平都有限,隻可以說懂一些而已。不是拳勢不對,就是實踐不足。距明師兩字,有相當大的差距。這注定後學太極拳的人,早已患了“先天不足”。
太極拳不同於其他拳種,它主張鬆圓的纏絲勁的鍛煉,是運用全身的虛靈的觸覺、視覺、聽覺,不是短時期內所能培養出來的,術語稱之為“著熟、懂勁、神明”。能於十年八年之內,在競賽性的推手中,能運用著熟的功夫,化得自然無形,發得幹脆利落者已很為不易。到了這種水平,才勉強可以為人師。
太極拳的師資很缺乏(不包括帶領為保健醫療晨操的人群所謂老師)。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每次隻教一兩式,三五天,甚至十天半月之後,老師認為你練得基本上可以了,才再教一兩式。像這樣認真的教下去,並不斷糾正姿勢,一手一法練得明明白白。一套拳架,至少也要一年,甚至兩年才學完。乍看起來,進度好像很慢;其實,正因為這樣,一手一法,就學得相當正確,保證了質量。這不是慢,是嚴肅認真,是踏實,是為將來的進步打下良好的基礎,是明師教學的最好途徑。
現在就不同了,在公園和一些廣場上,常見一人帶領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集體大隊伍,老師有時間有耐心一手一法教的很少,大多是配上音樂老師領著練拳架。日子久了,自然也可以學會拳架,但因學得很快,未能一手一法的認真反複的指教、落實,姿勢不一定正確,拳架的規矩很差,依稀仿佛而已。很多是連“形似”都還說不上,更不用說什麼拳味和“神似”了。好為人師又是大多數人的通病,沒過幾天,這些人又當老師去了,拳架的規矩就降了一級。這就是現在的太極拳質量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
現在有些人認為學會了拳架,就學會了太極拳。其實不然,即使一套拳已經學完了,隻說明自己可以單獨練習了,還遠遠不能說是已經學會了。因為太極拳不隻是重形式,它更重內容。而內容繁多,相當複雜,有獨特的風格,你還必須天天學習,天天在實踐中不斷的鑽研探討,請老師指教,慢慢的一步步去充實它。有了內容,才算有了拳味,這時才算基本上學會了。還得理論到實踐不斷的追求,使拳味日漸濃厚。這樣練法,才會有進步。如果拳味不對,那就是一套空架子,不是太極拳,練起來就不會長功夫的,頂多隻會長硬力。
如此說來擇師豈可不慎?!
以上而言,是從太極拳武術屬性而要求在技擊上長功夫立論的。如果隻以鍛煉身體、療病保健為目的,則拳架的規矩差一些,也沒多大關係。隻要每天能堅持練拳,身體就一定可以健康。不過生效的程度,當然也還是有差別的。
即使幸遇明師,從學的時間太短了也不成。如果跟師學了一年半載,拳架的外形,也大體差不多了。但拳架是拳理拳法的表現形式,老師是在對拳理拳法有了深刻認識以後,刻苦的學習和實踐,落實到拳架中的表現。初學者對拳理拳法實踐不足,隻可能在外形上依樣模仿得與拳架近似,但隻要離開老師一段時間,就會不知不覺中走了樣,而且自己還覺得正確得很呢!由於對拳理拳法認識膚淺,不可能有自知之明。隻要到公園和廣場裏走一走,低頭彎腰,橫眉怒目、渾身亂顫在練太極甚至在教拳的,大有人在。就可見我的話並非沒有根據的亂講。
前人學藝,態度比較誠懇,古書上常有“某人從師苦練幾十年”這一類的記載。從師的學習時間相當長。現在的人不會幹了!如果不視為畏途,至少不好理解,說不定還暗笑古人愚蠢,哪裏肯花那樣大的功夫!古人並不比我們笨,也不是他們不想速成,實在是他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比老師差得遠,也知道功夫的艱深不可能速成,這才有“大器晚成”的諺語。
陳發科先生苦學一生,成了一代宗師。陳家曆代家傳,跟師學的時間,更為長久,代不乏人,名手輩出。洪均生先生跟隨陳發科先生也學了十五年之久。他們每一代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看來絕非偶然。他們不僅學到太極拳的“形”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內在的實質,得到了其中的三味。他們既有太極拳的“形似”,更得到了“神似”。
隻有在充分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之後,才能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寄語聰明的學者,如想大成就,更該老實用功不要急於貪多求快,一步一步學習前進,在明師的指導下定能得到滿意收獲。古人說:“欲速則不達”信不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