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打手推手的演變(1 / 3)

太極拳打手推手的演變

——太極拳武術屬性研究之三

蔣家駿

幾千年來,我國曆代勞動人民所陸續創造的技擊方法,如踢、打、拿、跌、摔等方法,都曾獨立地發展,在無護具的情況下傷害性極大。在各種拳術中,練功的方法盡管不同,但均以肢體的擊打為手段,去攻擊對方,取得技擊上的勝利。按力學中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原理,你打擊對方,也等於對方撞擊你。因此,每易導致兩敗俱傷,隻是受傷的輕重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說太極拳推手不易造成損傷,那隻是太極拳功夫“柔”的一麵,其前提條件必是推手雙方已把太極拳功夫中最關鍵的粘連粘隨、不丟不頂確已練到了身上,在時間、角度方向的配合做到了恰到好處,無過不及,這樣才能夠很巧妙地控製好力度和技巧,且能輕重隨意,發放自如。然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太極拳高手確是少之又少,對於功力不深者,每每不易掌握好分寸,在推手的實踐中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這則是太極拳“剛”的一麵。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確實還存在著第三種情況,就是兩個根本不懂太極拳的人卻在進行太極拳推手。說白了那隻是牛羊相抵,不外乎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罷了。這種事實上存在的不良現象正是人們對太極拳的普遍存在的誤區之一。這還不算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多多少少也讓人們了解到太極拳畢竟是性屬武術,有技擊的功效。聽起來似乎很是牽強人意,但有總比沒有的強。更可悲的是,太極拳已被一些對太極拳武術屬性缺乏認識的人定格為——隻不過是老年人練的養生保健操,是活動筋骨的遊戲而已。繼而,許多人不僅瞧不起太極拳,還對中、青年的太極拳學習者,加以白眼和嘲諷,表現出極大的不理解,“你怎麼也練這個,如摸魚的一樣”?!言下之意,不僅太極拳可鄙,連練太極拳的人,也跟著可鄙了。

由於太極拳是武術文練,重在內勁的鍛煉,一般人隻見現象,不明太極拳的本質,就以為它不是武術,還由於世間真有太極拳功夫的人不多,不能隨時隨處地都見到太極拳在發揮武術的威力。且有了功夫的,也就有了涵養,每每多深藏不露,而隻喜作學術上的研究了。所以目前知道太極拳可以上擂台競技的,為數不多,很多人是抱懷疑態度。倘說太極拳是非常凶猛厲害的拳術,恐怕很多人像聽神話,會笑掉大牙了。

近百年來,由於對“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之說存在著過分主觀片麵的理解,造成長達幾十年的時間裏,人們大都認為太極拳的作用僅是療病保健,隻適宜老年人練習,絕口不談它的武術屬性。加之國家有關部門對太極拳技擊性的認識和提倡缺乏力度,致使太極拳的技擊功效長期得不到人們的重視。這種“決定意識”的存在,又怎麼能責怪那些不懂太極拳的人們呢?可喜的是,近20年來,國家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且大力提倡開展太極拳推手的實踐與競賽,自1983年以來,每年都有一次“全國太極拳推手錦標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太極拳技擊的實踐與發展。隨著太極拳推手的日益普及,太極拳的本來麵目——它的武術屬性,定將逐漸受到人們的認識和重視。

為探索太極拳的武術屬性,徹底改變人們目前對太極拳的看法,消除種種誤識,我們不能不從陳王庭、陳長興、楊露禪等諸前輩說起。

陳王庭創造的陳式太極拳打手的方法,以纏繞粘隨為中心內容,練習視覺、聽覺、皮膚觸覺和內體的感覺的靈敏性,吸收綜合了踢、打、拿、跌等競技技巧,而又有所發展變化。譬如擒拿諸法,它不限於專拿人的反筋骨,而是著重拿人的勁路,隨勢而用。這就比一般的擒拿法的技巧高。陳式這種打手方法,在當初,技擊性是很激烈的,鬥爭性很強,技擊上也是很全麵的,因此對發展體力、耐力、速度、靈敏和技巧都具有相當大的價值。同時由於踢法中的傷害性較大,後來隻采用了跌法中的“襯、套”的管腳法。

自陳王庭之後,陳氏後人世代研習太極拳,名手輩出,代不乏人。

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字雲亭。自幼隨父秉旺習練太極拳、械,功夫爐火純青,獨步當時。以保鏢為業,在冀魯一帶,享有盛名,被稱為“牌位大王”(意即平日練拳、行走、站立,都是立身中正,不偏不倚)。無論是看戲、趕會、站立於人群之中,任憑眾人如何擁擠,他總紋絲不動。凡近身者,如水觸石,不抗自頹。他勇於打破門規局限將陳氏家傳的太極拳外傳於河北永年的楊福魁(露禪),在太極拳史上開創了一次大發展大普及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