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打手推手的演變(2 / 3)

楊福魁(1799—1871),字露禪,河北永年人。習拳於陳長興,勤學苦練二十餘年,深得長興公的真傳。後經親友推薦到北京授拳,打敗許多名手,震動京師武林,被譽為“楊無敵”後到清宮王府授拳,門生弟子日益增多,得其真傳者有萬春、淩山、全佑等人。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河北永年人。當楊露禪於壯年自陳家溝返永年,寄居於太和堂藥號,授拳自給。禹襄兄弟二人深愛露禪拳技,遂開始學拳。禹襄即有得於楊露禪,複訪露禪之師陳長興求教。1852年禹襄赴兄澄清舞陽縣任所,便道去陳家溝,途經趙保鎮,知長興公已老病,時陳清萍於趙堡教拳,遂改從清萍學技,始知長興公所傳者為陳式老架,清萍傳者為新架;學習月餘,通其理法。

澄清於舞陽鹽店得王宗嶽太極拳譜,禹襄見之,更有發悟,遂發揮王氏舊譜之義成《打手要言》《十三勢行功心解》各一篇,又歸納太極拳修煉要領為《身法十要》。武禹襄拳式緊小,不同於陳式老架、新架,亦不同於楊式大架、小架,乃學而後化,自成一家。故相傳他手臂有300斤之力,多招門客擇其力大勇者與之相試,以驗技巧,故其術尤為精到。相傳打敗許多慕名訪藝者。武禹襄不須以拳授徒自給,當時士大夫階層亦不樂於為拳師。故其拳法所傳不廣。禹襄臨終,還帶疾與諸人論拳術,娓娓不倦。得其傳者以其外甥李亦佘為技術最精。

李經綸,字亦佘(1832—1892),河北永年望族。清鹹豐元年辛亥(1851)歲貢生,候選訓導;同治元年壬戌(1862)舉孝廉方正,不任;善書法,工小楷。

鹹豐癸醜(1853),李亦佘年二十二,始從母舅武禹襄學太極拳,身體力行三十餘年,仿禹襄總結經驗體會之法,苦練驗正其技,更有發悟,著有《五字訣》《撒手秘訣》《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諸篇。

李亦佘身軀短小,目近視,而數十年純功,始於守中,中於行氣,練至凝神致虛。以虛靈為體,以因循為用,比手時行色於外,靜以待動,當之者輒騰空而去。相傳有拳師去永年,聞其名,請人相見,談論中欲一觀其技,李亦佘說:“太極拳無硬功可見,其神妙在因敵變化,君若擊我,則我藝立見。”拳師說:“如是,則吾宜一識,幸恕不遜。”李亦佘說:“甚善”。時亦佘立於屋中,拳師手足齊攻,亦佘不閃避而以身軀承之,拳師忽飛起離地,斜上四尺許,身擲於壁,下撲於床,拳師暈眩不能動者久之,及起,拱手謝曰:“吾今乃知太極拳另有神妙處也。”李亦佘所傳拳技,以弟子郝為真為最精。亦佘晚年前來慕名來訪技比手者,輒令郝為真周旋雲。

近代太極拳名手如楊澄甫、吳鑒泉、陳發科等諸前輩的事跡不能一一列舉,僅就他們所傳的高超的技藝綜合闡述證實太極拳武術屬性的本質。

各式太極拳發展到現在,盡管它們在架式上和風格上各具特色,但是鍛煉的原則和要領基本上則是一致的。隻是陳式第二路(炮捶),為了保持散手的練習和踢、打、拿、跌的運用,尚保留較多的舊有動作,特別強調竄、蹦、跳、躍和閃驚取巧,速度較快,所以與各式太極拳顯有不同的練法。

太極拳的推手和套路,曆來就是相輔而行的。隨著拳架套路的發展趨向,推手的方法在內容上也有了變化。

原來陳式推手的方法,是綜合了擒法、拿法、跌法和擲打法的競技運動,技擊性很強。在上部雙方兩臂相粘纏繞而用,在下部前足也在粘化,並且在引進消化的時候,施用各種腿法。在訓練的過程中,後腿屈膝下蹲,前腿足尖翹起,腿肚著地,彼此一進一退,隨勢起落,腰腿必須柔活有力,運動量極大(要有一定的腰腿功夫),非一般人所能練習;並且由於擒拿法、跌法、擲打的兼施並用,容易使人感到創痛,因此在普及推廣上就受到一定的限製。

新創各種架式的推手方法,都逐漸改為不跌,不管住腳和不下蹲及地的推法;在擒拿法方麵,僅主張拿住對方勁路,而不許采用按脈、截脈、抓筋的擒拿法和反筋骨的挫骨方法。新的推手方法,運用掤、履、擠、按、採、挒、肘、靠八法,著重發展了皮膚的觸覺靈敏的粘連粘隨,並乘勢借力而發勁,在不傷害對方的前提下,分出武藝高低,使人練習時感到興趣盎然,因此為很多人喜愛。如果規定不許發放對方,練習沾、連、粘、隨的功夫,那麼這種推手方法,應用到訓練中,必可吸引眾多學者的興趣而提高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