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劍經》釋密
蔣家駿
俞大猷是中國曆史上一代名將,與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名聞天下,他也是武術史上著名的武術理論家和技擊家。他寫出了中國武術技擊精華名著《劍經》,提出了一係列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武術技擊戰略戰術法則。本文從俞氏拳法、棍法技擊核心入手對俞大猷的《劍經》進行研究和探討,以便能從深處把握俞大猷武術技擊思想體係真義。
俞大猷《劍經》的文字在當時是比較通俗的,隻因古今語法與武術術語的演變,就增加了閱讀的困難,在理解認識上也曾出現了一些歧見,這是不足為怪的。但全篇敘述的武學知識精要的範圍相當廣泛,特別是在字裏行間充滿了孜孜好學和誨人不倦的精神,讀來令人備感親切,仿佛聽到了精通武術理論和實踐名師娓娓動聽的一次演講。從《劍經》的問世至今,時推古今,地及南北,學宗各家之長,理熔兵家之道,讚曰剛、快、柔、妙,法敘眼、身、步、手,技舉順勢變化,陰陽互轉,前後呼應,八麵迎敵,包羅萬象,而句句莫不是武學精髓。尤其是一無封建迷信之詞,二不故弄玄虛,這對一個距今500年來處於封建社會的人來說,確實是難能可貴的。這篇武學著作,不但具有很高的曆史價值和研究價值,而且對於今天的武術運動,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文從一膽、二力、三技巧詳述
1.一膽。說明了一旦學了武技,就一定要參加競技試敵,切不可因為獲勝了就滿足了,或者因為吃了敗仗感到難為情。應當仔細想一想:為什麼能夠戰勝對方?為什麼會輸給對方?從而鼓勵自己去做經常性的比試實驗。如果有害怕敵手的心理,那還是由於自己的拳藝水平不高;高手必定是武技精到的。古人說:“藝高人膽大”“膽大藝更高”,這些話我們應該去研究分析,怎樣落實學了技藝去驗證。俞氏提出“練膽”我想應從試敵著手而得其真訣。
2.二力。俞大猷在《劍經》總訣歌中提出“用力”的方法。他說:“‘剛在他力前,柔乘他力後’的技擊用力的法則,適用於武術技擊的各個方麵。”它要求技擊者在武術技擊中,當對方欲動而又其力未發之時,我卻先動快攻,一舉控製對方,知機知勢,恰當地做到時間、方向、力點的配合,是為“剛在他力前”。如果待對方第一次進攻剛結束而第二次進攻尚未形成之際,也就是對方舊力已過而又新力未發之刻,我乘勢借力進攻對方,從而達到攻其不備,後發先製這種出奇製勝的方法叫做“柔乘他力後”。
俞氏提出的“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先發後製”這一技擊戰術法則的內在實質,與“柔乘他力後”以及“就其近而攻之”都是同一道理。在武術技擊中乘勢借力的戰術技法,如能練得純熟,用得精妙,可取得“借他千斤力,隻費四兩功”的最佳效果。《劍經》對這種技擊理論毫不保守的詳盡地作了闡述。問:“如何順人之勢,借人之力?”曰:“明破其則得至其妙至妙之訣矣。蓋須知他出力在何處,我不於此處與他鬥力,姑且忍之待其舊力略過,新力未發,然後乘之,所以借人之勢,借人之力,上乘落,下乘起,俱有之,難盡書。”另外“後人發,先人製”是指快速進攻,即太極拳論中“彼微動,我先動”之理相同。也就是說,當對手一發出進攻之意,我隨勢以快打慢,使對手敗了還不知道怎麼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