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劍經》釋密(2 / 2)

3.三技巧。俞氏在《劍經》中強調著法技巧的應用,他說:“在應敵奪取勝利的時候,其變化不可窮盡,其微妙之處令人莫測高深”。深邃嗬!難知嗬!使人看不透的打法,才能稱得上“神妙”,俗語說:“拳打不知”,這好比迅雷烈風來不及掩耳一樣,這才稱得無敵於天下矣。

俞氏在《劍經》中提出:“學至於此,則手足應心,全不杆格矣。學至於此,全不看見他是槍是刀,隻認定對他手前殺他身而已。”這種技擊戰術心法訣要,是中國武術技擊發展史上的一次升華。為了進一步闡明這種訣要,他強調“彼忙我靜待,知拍任君鬥”。至於“彼忙我靜待”是指在激烈的格鬥中要做到“動中求靜”。靜者方能平心靜氣,圓神而不滯,蓄勢待發,出奇製勝。忙者亂打無章,易於疲勞,數擊不效勢必心亂神迷,臨場難以發揮,必敗無疑。武術技擊中步法的運用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拳諺雲:“手到步到,發人巧妙。”又說:“手是兩扇門,全憑步勝人。”俞氏提出的“拍位”,就是步法在武術技擊中精妙運用的高級階段。它使進攻與防守時步法變化運用具有節奏。俞氏在《劍經》進一步強調指出:“千千萬萬步,俱有拍位。”

《劍經》創立的“拍位學說”,是一種科學實用的武術理論。拍位的現代術語就是“節奏”。拍位,在武術技擊中至關重要。時機與部位,力度與技巧,進攻與防守之間,隻有在拍位的調度與連結下,才有可能使戰術戰機,技法步法形成整體上的同步進行,使武術技擊呈現為有規律、有節奏、技術風格獨特、技藝高超的對抗運動。

俞大猷通過幾十年的技擊實戰和深入學習探討,從“由博返約”和“以一禦萬”的宏觀立場出發,還提出了“萬法歸一”和“不變應萬變”,一法多用,真正實現了剛柔兼備的科學思想。

綜上所述,俞大猷的《劍經》是我國武術發展史上第一部武術技擊理論專著。它內容係統而充實,精微巧妙,實用性強,可謂“理精法密”。一代名將戚繼光稱之為“千古奇密”。俞大猷在《劍經》中提出的一整套武術技擊戰略戰術法則,以及“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理論歌訣,豐富和發展了中國武術技擊術理論體係。時至今日,《劍經》仍然具有很高的曆史研究和實用技擊價值,它不愧是中國武術文化寶庫中的經典著作。

2003年10月10日

此文為1988年參加“全國第二屆太極拳名家研討會”時撰寫的論文,被評選為“優秀論文”,曾發表在《武林》雜誌上。最難得之處,是該文曾得到恩師洪均生先生的親筆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