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談太極拳打手的力與巧(2 / 3)

我們從太極拳推手、散手的動作來講,它的著法變化非常複雜。僅從方位的變化來講,有左右、前後、上下六個方向,再加上六個斜角可作為十二方。這是因為太極拳是整體的,一動無有不動的技擊項目。人體全身分為上、中、下三節,肢體又各分三節,而且三節之中又可分三節(陳鑫先生著作講的最為詳細)。每節中能轉動之處就有巧的作用,但也有關節限製它活動的範圍,如同機器的大小輪子必然有軸似的,軸提供輪子轉動的力源,同時也調控著輪子轉動的速度和方位。因此身法旋轉的方向、角度並非上下相同,一般胸部轉動的角度為45度,而小腹的轉動則略超過45度,胸部如因應敵需要超過45度,則前足必先外擺90度以上,後足隨腰之旋轉而前進。例如:六封四閉,向左捋時胸部旋轉隻限於45度,左足外擺90度,右腳不動。雙推手時胸部則旋轉90度,而左足先擺90度,右足繼之內扣45度,並且需要右膝下垂,然後提膝上步。陳式太極拳動作中膝蓋的提落,等同於天平上的砝碼,調節杠杆的平衡,同樣是力與巧的結合,了解這一點,經過實踐,便可明晰拳論中說的“無過不及”和“差之毫厘,謬之千裏”的真義。

在很多太極拳書刊裏,講到太極拳,總是強調:“用意不用力”。這句話原則是對的,但應向學者講明:意是理想,不是空洞的意思。學太極拳應有合乎太極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揮肢體按太極拳套路的方法來進行學習鍛煉,掌握運用,而不用拙力。

纏絲勁,一般稱為掤勁或內勁,經過鬆圓的練習,達到純熟,功夫上了身。當散手、推手時自然同機械似的,一開動便能條件反射般的因敵變化。這是由於雙方動作變化可以快到百分秒,是來不及用意的。有人說,利用皮膚感覺的靈敏,探知對方的來力方向,而製定應付的方法,理固不錯,可惜時間不會容許臨陣的“探知”“製定”。

“顯非力勝”“快何能為”之語,原是批判“先天自然之能”,提醒學者,重視“學力”並非否定“力”與“快”的“能”。用意在於學科學的用力方法,善於用“四兩”的小力撥動“千斤”的大力,力小力省則時間自然隨之而“快”。有些人學太極拳由於未能理解太極拳的技擊的原意,遂強調“意”“氣”而排斥“力”,甚至創出“以慢勝快”的奇談怪論。竟將理精法密科學的技術,變為唯心的玄學,以致不少後學者墜入誤區,害己誤人,實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