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推手表演中,為了顯示自己的功夫玄妙,把“意”與“氣”誇張得神乎其神,雙方不接觸,距離數尺,一抬手便使人向前跑十餘步而後傾倒,一按勢使人向後退若幹步而後仰跌出,甚至一口氣把人吹倒,種種怪現象不一一列舉。這些演示令人莫名其妙,旁觀者有不同的反響;有人讚其“神功絕技”,亦有人表示懷疑,也有人問我有何看法,我答曰:“我沒有練過這樣的功夫,應當請表演者為之解答,最好的辦法是親自試驗。”
我們應當正確地對待“意”與“氣”,進一步了解太極拳的“力”與“巧”的關係。人的動作是由意支配的,在習拳中,應當把“意”理解為合乎拳法拳理的一種思想活動,是一種“理想”而非空洞的“幻想”。我根據洪均生先生的講解和自己親身實踐的體會,認為學拳特別是陳式太極拳,的確要用“意”而不用拙力,但並不是說有力不好,而要力與巧相結合。應當承認,力是第一應當具備的條件;巧是學與練出來的善於用力的科學方法。所以力與巧不能偏廢。
太極拳的推手,在太極拳門中隻不過是一種驗證拳勢是否正確的訓練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最後仍是打手(舊稱推手名手或打手,與目前的推手不同。舊時的陳式手技擊性很強,其中包括踢、打、拿、跌等法,傷害性極大,是實戰的技法體現,與體育競技散手不同。文中指的打手及散手,特此說明)。但太極拳的打手與其他拳的散手不同,它是在推手練到十分純熟的基礎上,運用太極拳各種著法可粘可脫,可近可遠,聲東擊西,粘上踢下,或擒或拿,摔跌兼用,以長、短、冷、截(借)、擰、裹、鑽、翻等勁,做到不丟不頂,厘毫、分秒不差地去適應對方的打法。
太極拳打手以鬆圓為體,循環為用。在運用中,溫和時可以使人毫無痛楚,而翻跌絕妙;猛烈時亦可使人驚心喪膽、五髒皆裂。有了這種功夫,才是得到了太極拳真髓。
學習太極拳的打手應以“力與巧相結合”的方法為主;要善於用“力”“巧”應用於實戰。學者不論從哪一派太極拳入門,都不能以學會拳架為最終目標。必須進一步領悟其內在的實質,並且要在實踐中去反複揣摩,才能有所進步和提高。
太極拳主張“四兩撥千斤”,以鬆圓、虛靈、剛柔相濟、不丟不頂的方法來修己。行功時鬆靜自然、心平氣和、彬彬克敵,顯示出大雅風度。太極拳武則可以防身禦敵,克敵製勝;文則可以養心調氣,陶冶情操,延年益壽,是一種文武兼修的拳術。
發揚太極拳法,必須實事求是,不能故弄玄虛;過於誇張,就是失實,使太極拳精巧功夫被掩蓋。我認為:我們研究太極拳的打法,也應用科學實踐的方法來分析研究。現在太極拳傳統套路已為國內外愛好者所重視,應以科學的方法傳播推廣,讓它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太極拳打手應以太極拳法,特別是從拳理拳法上細心研究,以求巧於用力,而避免唯心之論,以免貽誤後學,貽笑於國際友人。
緣起蔣家駿先生所著本文,曾得陳發科先生的女兒陳豫俠讚賞,欣然寫下“陳式老架太極拳、械式名練法要義說”一文“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