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有著開放的胸襟,敢於走出農業文明的封閉狀態,麵對藍色海洋、麵對世界新文明的激蕩;但這種革新不是對過去的一概否定,不是遠離鄉土、背棄神性家園,而是像鳳凰涅槃一樣,像麥子收割過後火燒秸稈以肥田為的是孕育下一個豐收年一樣,“火苗穿過麥地的顫抖”固然有些疼痛,為的卻是新生。
駱一禾的麥地詩歌是一種群體生命的抒寫,他把麥子視為宏觀的生命源頭和文化背景,於其中領受恩惠,當他把麥子放大成一個客觀宇宙時,也把自己放大成與之對應的對話者。深入人生、深入廣闊場景中民族的心理之根,以麥子的光芒照耀現實生命的空缺進而抵達鄉村中國血汗生命的精神領空,這便是他詩歌的主題。駱一禾麥地詩歌的本質指向,是人類生命永恒的家園,是精神處於懸置狀態的現代人類對勞動者與大自然化合狀態中呈現出來的健康、樸素美感的追求。由此,他也完成了由一個纖弱的麥地少年到大地歌手的生命轉化。
(黃紹君)
麥地……………………………海子
吃麥子長大的
在月亮下端著大碗
碗內的月亮
和麥子
一直沒有聲響
和你倆不一樣
在歌頌麥地時
我要歌頌月亮
月亮下
連夜種麥的父親
身上像流動金子
月亮下
有十二隻鳥
飛過麥田
有的銜起一顆麥粒
有的則迎風起舞,矢口否認。
看麥子時我睡在地裏
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
家鄉的風
家鄉的雲
收聚翅膀
睡在我的雙肩
麥浪——
天堂的桌子
擺在田野上
一塊麥地。
收割季節
麥浪和月光
洗著快鐮刀。
月亮知道我
有時比泥土還要累
而羞澀的情人
眼前晃動著
麥秸。
我們是麥地的心上人
收麥這天我和仇人
握手言和
我們一起幹完活
合上眼睛,命中注定的一切
此刻我們心滿意足地接受。
妻子們興奮地
不停用白圍裙
擦手。
這時正當月光普照大地
我們各自領著
尼羅河、巴比倫或黃河
的孩子在河流兩岸
在群蜂飛舞的島嶼或平原
洗了手
準備吃飯。
就讓我這樣把你們包括進來吧
讓我這樣說
月亮並不憂傷
月亮下
一共有兩個人
窮人和富人
紐約和耶路撒冷
還有我
我們三個人
一同夢到了城市外麵的麥地
白楊樹圍住的
健康的麥地
健康的麥子
養我性命的麥子!
[鑒賞]
海子(1964一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省懷寧縣人。出版有長詩《土地》、短詩選集《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詩全編》和《海子的詩》等。海子的詩探求將激情與理性、個人的體驗與人類文化精神的結合,常常在對土地的抒寫中表現出清新、樸素的詩風。
《麥地》一詩通過對種麥、看麥、收麥等的抒寫,對土地、勞作和糧食寄予了深深的戀情,並暗含著對健康生命的崇拜。在詩人筆下,連夜種麥的父親身上的汗水像“金子”一樣的閃亮;當“我”看麥子睡著時,月亮陪伴著“我”,連風和雲都“收攏翅膀”依偎著“我”;收割季節,我的情人也顧不得“羞澀”來幫我一起割麥。更為重要的是,為了收割麥子,共同的勞作使“我”和“仇人”消除了彼此的隔閡, “握手言和”。妻子們因收獲而興奮,全世界的孩子們因收獲而有了飯吃;無論是窮人或富人都在做著美麗的麥地和糧食的夢。善於營造暗示性意象表達獨特的生命體驗是這首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如“端著大碗”的意象被描寫的那樣神聖和神秘,顯然隱含著詩人對人類的健康生命的讚賞,以及對生命的基本欲求的肯定。把麥浪稱做“天堂的桌子”,不僅讚美了糧食,也暗含著對“民以食為天”的古訓的肯定。又如對“月亮”這一意象的營造更有其妙用:她柔和、甜美,普照大地,美化一切。在詩中,她是作為一個與麥地和勞作者共存的人格化的意象出現的。她是麥地的夥伴,是勞作的見證者。她理解“我”,同情“我”。她的存在營造了一幅幅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圖,使健康的生命變得更加美麗、動人。因此,詩人描寫、歌頌月亮,也隱含著對麥地、勞作和健康生命的歌頌。
(王大武)
亞洲銅……………………………海子
亞洲銅,亞洲銅
祖父死在這裏,父親死在這裏,我也將死在這裏
你是惟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
亞洲銅,亞洲銅
愛懷疑和愛飛翔的是鳥,淹沒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卻是青草,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