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前兩句展開自由聯想,在“透明的葡萄”和“雪山幻想”(6)(3 / 3)

手掌和秘密

亞洲銅,亞洲銅

看見了嗎?那兩隻白鴿子,它是屈原遺落在沙灘上的白鞋子

讓我們——我們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亞洲銅,亞洲銅

擊鼓之後,我們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髒叫做月亮

這月亮主要由你構成

[鑒賞]

《亞洲銅》是海子的代表作。詩人來自渾厚而貧瘠的黃土地,該詩以“亞洲銅”命名,“銅”的意象隱射中國北方綿延的麥地、廣闊的黃土地。該詩從開始就以一種暗語加民瑤體的形式出現:“亞洲銅,亞洲銅/祖父死住這裏,父親死在這裏,我也將死在這裏”,從“祖父”到“父親”到“我”的家族的延續,延續的終極焦點是根於這片共同的鄉土,強調人對土地的認同,隻有“亞洲銅”這片深厚的黃土地才是提供詩人想像的悠遠明淨的領地,才是詩人靈魂的停泊之地。“你是惟一的一塊埋人的地方”,語調平靜淡然,把死亡作為單純的生命現象描述,改變了中國八十年代詩歌在描寫死亡時的沉重、嚴肅與沉鬱,而將死亡看做單純自然的過程。

第二節開頭,詩人仍以“亞洲銅,亞洲銅”這樣的並列隱喻作為抒情基石,意象顯得突兀、奇詭,已超出了民謠的內涵。接下去詩人的視野由家族轉向自然:“愛懷疑和愛飛翔的是鳥,淹沒一切的是海水/你的主人卻是青草,住在自己細小的腰上,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青草”被稱為黃土地“亞洲銅”的主人和野花的嗬護者,以渺小生命的堅強自足來昭示自然界中旺盛的生機。詩人把世界作為一種秘密來揭示,訴諸人的理性思維層麵,依靠的是感性的意象,“野花的手掌”、“青草的腰”這些細膩的、感性的詞增加了詩的感召力。這樣,詩的內涵顯得飽滿豐富,充滿張力。

第三節將“白鴿子”比喻成屈原的“白鞋子”,來暗示詩人高潔的靈魂。這樣的比喻奇巧新穎,詩人回避了自殺的沉重,用一種輕鬆明暢的語調,顯示了對世界不同於日常經驗的再體認,把屈原這位被放逐的先知作為後代詩人精神追尋的痕跡。

最後一節詩人運用了大膽的想像,把“月亮”、“鼓”連在一起,把“月亮”比喻為“黑暗中跳舞的心髒”,設喻奇妙。擊鼓、跳舞、心髒、月亮,四個意象並列出現,渲染出一種初民的原始詭異的文化圖騰體係性統攝景象,從中看出海子對史詩建構的追求以及超凡的造型力,在充塞於天地間的鼓聲中,“月亮”儼然天地人共同的心髒,而這心髒又與土地“亞洲銅”認同。月亮構成生命力的象征,構成宇宙核心。全詩以“亞洲銅”始,“亞洲銅”終,層層疊進的意象在逼向高潮之際複歸於原點。

這首詩寫於1984年,詩人獨立於當時的主流話語,遠離曆史經驗,遠離當時常見的詩主題,麵對八十年代初詩歌意象內涵的衰竭,另辟蹊徑,轉而求助於“幻象”,不直接對曆史發言,不求助於傳統認識,而依靠個人感情、直覺、宗教經驗來書寫,開辟了另一個嶄新的想像空間,悠遠的曆史意蘊、清新質樸的民謠風味、明朗疏淡的意象世界、純淨生動的語言風格和豐富的民間想像力共同成就了一首抒情傑作。

(林鳳)

在哈爾蓋仰望星空……………………………西川

有一種神秘你無法駕馭

你隻能充當旁觀者的角色

聽憑那神秘的力量

從遙遠的地方發出信號

射出光來,穿透你的心

像今夜,在哈爾蓋

在這個遠離城市的荒涼的

地方,在這青藏高原上的

一個蠶豆般大小的火車站旁

我抬起頭來眺望星空

這時河漢無聲,鳥翼稀薄

青草向群星瘋狂地生長

馬群忘記了飛翔

風吹著空曠的夜也吹著我

風吹著未來也吹著過去

我成為某個人,某間

點著油燈的陋室

而這陋室冰涼的屋頂

被群星的億萬隻腳踩成祭壇

我像一個領取聖餐的孩子

放大了膽子,但屏住呼吸

[鑒賞]

西川(1963-),本名劉軍,祖籍山東。1985年畢業子北京大學英文係,現執教於中央美術學院。著有詩集《隱秘的彙合》、《虛構的家譜》、《大意如此》等。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稱西川的詩歌“有一種強烈的宗教感和熱烈的抒情性”

此乃知人之論。西川對宗教確實十分熱衷,且有研究,比如佛教,《無量壽經》、《大般涅經》等即為他所熟悉,在散文隨筆中多有稱引,這在他這個年齡段的作家中似不多見。宗教有一個突出特點是神秘,西川生命中神秘體驗也是經常出現的,“奇異的事情已經屢次發生在我身上。”究竟是宗教誘發了他的神秘體驗,還是神秘體驗決定了他對宗教的親近?這二者間的互動的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康德說過,有兩樣東西使他愈來愈敬畏,即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星空所以令人敬畏,恐怕就因為它的神秘。西川1985年途經青海湖邊的一個小站:比爾蓋(地圖上標示比爾益),當其仰望星空的時候,產生了與康德一樣的感情,這是一種帶有宗教性的感情,一種皈依上帝的感情:“我需要一個上帝,半夜睡在/我的隔壁,夢見星光和大海/夢見伯利恒的瑪利亞/在昏暗的油燈下寬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