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常用中藥(1 / 3)

第19章 常用中藥

1.當 歸

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

【性味歸經】甘、辛,溫。歸肝、心、脾經。

【功效主治】①補血。當歸甘溫質潤,為補血要藥。用於心肝血虛,麵色萎黃,眩暈心悸等。②活血止痛。當歸補血活血,又兼能散寒止痛,故可隨證配伍應用。用於血虛、血滯而兼有寒凝,以及跌打損傷,風濕痹阻的疼痛證。當歸既能活血消腫止痛,又能補血生肌,故亦為外科所常用。用於癰疽瘡瘍。

【用法用量】煎服,5~15g。一般生用,為加強活血則酒炒用。

【注意事項】又通常補血用當歸身,活血用當歸尾,和血(補血活血)用全當歸。濕盛中滿、大便泄瀉者忌服。

2.苦 參

為豆科植物苦參的幹燥根。我國各地均產。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肝、胃、大腸、膀胱經。

【功效主治】①清熱燥濕。本品苦寒,功能清熱燥濕。既可用於濕熱瀉痢,黃疸尿赤。又可用於帶下陰癢,濕疹疥癬。②殺蟲。又能殺蟲止癢。

【用法用量】煎服,5~10g。外用適量。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傷胃、傷陰,脾胃虛寒及陰虛津傷者忌用或慎用。反藜蘆。

3.生 地 黃

為玄參科植物懷慶地黃或地黃的新鮮或幹燥塊根。

【性味歸經】甘、苦,寒。歸心、肝、腎經。

【功效主治】①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本品甘寒質潤,苦寒清熱,入營分、血分,為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要藥。用於熱入營血,口幹舌絳。多配玄參、連翹、丹參等藥同用。如《溫病條辨》之清營湯。②涼血止血。本品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用於血熱妄行,斑疹吐衄。常與大黃、地榆、益母草等同用。③滋陰降火。本品甘苦性寒,入腎經而滋陰降火,養陰津而泄伏熱。用治陰虛內熱,骨蒸潮熱等證可配知母、地骨皮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鮮品用量加倍,或以鮮品搗汁入藥。

【注意事項】鮮生地黃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幹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本品性寒而滯,脾虛濕滯、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

4.赤 芍

為毛茛科植物毛果赤芍(川赤芍)和卵葉芍藥或芍藥的幹燥根。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肝經。

【功效主治】①清熱涼血。本品苦寒,主入肝經,善走血分,能清肝火,除血分鬱熱而有涼血、止血、散瘀消斑之功,用於熱入營血,斑疹吐衄。可與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黃等藥配伍。由本品能清瀉肝火,常配菊花、木賊、夏枯草等同用。用治目赤翳障。②散瘀止痛。本品苦降,有活血通經,散瘀消癥,行滯止痛的功效。既可配伍柴胡、牡丹皮等藥,用於治療肝血瘀滯之脅痛,又可配伍當歸、川芎、延胡索、桃仁等藥,用於治療經閉癥瘕,跌打損傷,癰腫瘡毒等證。

【用法用量】煎服,6~12g。

【注意事項】血寒經閉不宜用。反藜蘆。

5.川 芎

為傘形科植物川芎的根莖。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膽、心包經。

【功效主治】①活血行氣。本品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氣,為“血中氣藥”,能“下調經水,中開鬱結”。用治血瘀氣滯的痛證。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腹痛等,為婦科活血調經之要藥,常配當歸、桃仁、香附等同用。此外,傷科之跌撲損傷,外科之瘡瘍癰腫,亦可用之。②祛風止痛。本品辛溫升散,能“上行頭目”,祛風止痛。用於頭痛,風濕痹痛。治頭痛,無論風寒、風熱、風濕、血虛、血瘀,均可隨證配伍用之。前人有“頭痛不離川芎”之說。治風濕痹證,肢體疼痛麻木,本品能“旁通絡脈”祛風活血止痛。常配獨活、桂枝、防風等祛風濕通絡藥同用。另外,近代以川芎及川芎為主的複方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用法用量】煎服,3~9g。

【注意事項】凡陰虛火旺,多汗及月經過多者,應慎用。

6.茯 苓

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幹燥菌核。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

【功效主治】①利水消腫。本品甘補淡滲,性平作用和緩,無寒熱之偏,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利水而不傷正氣,實為利水消腫之要藥。常隨配伍不同用治寒熱虛實各種水腫。如:治療水濕內停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常與澤瀉、豬苓、白術、桂枝等配伍,即《傷寒論》之五苓散。②滲濕。本品善滲瀉水濕,使濕無所聚,則痰無由生,可用於治療痰飲之目眩心悸;或飲停於胃而嘔吐者。③健脾。本品能健脾補中。滲濕而止瀉,用於脾虛諸證。尤宜於脾虛濕盛泄瀉,可與山藥、白術、薏苡仁等配伍使用。亦可配伍黨參、白術、甘草等用治脾胃虛弱之證。

【用法用量】煎服。9~15g。

【注意事項】虛寒精滑者忌服。

7.防 風

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

【性味歸經】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功效主治】①祛風解表。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本品雖辛溫發散,氣味俱升,但性質甘緩,微溫不烈,稱“風藥中之潤劑”,故對風寒、風熱、風濕等表證均可配伍使用。又本品能祛風止癢,用治風疹瘙癢。因其藥性平和,無論風寒、風熱所致癮疹瘙癢皆可配伍使用,尤宜於風邪所致之癮疹瘙癢。②勝濕止痛。可治風濕痹證,關節疼痛,四肢攣急。常與羌活、獨活、桂枝等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