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晚清,國力衰朽,神州風雨如磐,但華夏民族精神的血脈卻是斬不斷的。神州湧動“變法圖強”思想觀念和“改轍更弦”的進步呼喚,中華民族實際上是在積蓄力量,期待著又一次的鳳凰涅槃。你看滿朝昏庸的頂戴花翎當中,也不乏獨醒的廉吏才幹。鹹豐年間,督辦陝甘軍務征戰西北的欽差大臣左宗棠期冀一勞永逸地解決軍民順利渡過天塹的問題,提出在黃河蘭州段架設一座永久性現代化橋梁的動議。但當時條件尚不成熟,建橋之議被暫時擱置下來,卻為建造鐵橋埋下伏筆。
在左宗棠建橋動議近四十年後,德國商人喀佑斯於光緒末年來蘭州遊曆,會晤了蘭州道彭英甲(字鐵函)。此時,恰逢舉國上下湧動開辦洋務、興建實業的熱潮,於是,國門被打開了一條縫隙。蘭州人敞開胸懷吸納國外先進生產力,積極促進中外合作,開始打造黃河第一鐵橋。德國泰來洋行聘請美國橋梁工程師滿保本設計了鐵橋藍圖。被譽為“華夏小魯班”的天津工匠劉永起率領大批華工不分晝夜施建,僅用一年多時間,“天下黃河第一鐵橋”便彩虹飛架,橫空出世,鋼梁終於鎮住了巨瀾天塹。
現存甘肅省檔案館的清代建造蘭州黃河鐵橋工程資料保存非常完整,其中有資料顯示:1910年即宣統二年四月二十五日,陝甘總督長庚上奏清廷:修建鐵橋工程款合計“實用庫平銀三十萬六千六百九十一兩八錢九分八厘四毫九絲八忽。”——如此浩大的工程,並未發現項目負責官員有任何貪瀆行為,支出庫銀賬目居然計算到“忽”這樣的計量單位,相當於計算到了小數點之後6位數。這不能不令人感慨萬千。這筆銀子囊括“德商包造價”、材料“運價”以及“送喀佑斯銀貳仟兩,為酬工程師來往盤川之項”乃至為慶祝鐵橋竣工和蘭州織呢局告成,於宣統元年六月初十宴會“公請洋人,需用酒席及各項人役口食等項”費用支出“壹佰捌拾兩玖錢柒分玖厘”。此次外交宴會報銷費用清單極為詳細,其中記載有“買桃子、杏子、西瓜、呂宋煙”支出細目,賞“馬夫兩名錢肆百文”等會計科目,更令人唏噓感歎,思緒萬千。
1928年是黃河鐵橋建成第19年。為紀念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鐵橋正式冠名“中山橋”,而連接橋梁的通衢大道,則被命名為“中山路”,並一直沿用至今。
我想,這項工程完全可用毛澤東大氣磅礴的詩句來稱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四
在抗日戰爭中,烽火硝煙燃遍神州大地,兩山夾一河的金城蘭州奮力倚天磨劍。當時,中山鐵橋是轉運蘇聯援華抗戰物資的國際通道生命線。抗戰初期,日軍飛機連續9次空襲蘭州,鐵橋成為日軍轟炸的重要目標,盡管雲遮雨彈炸起水柱衝天,鐵橋卻一直固若金湯,談笑自若。當時,駐紮在蘭州的中國空軍和蘇聯援華抗日航空隊一起作戰,中蘇雄鷹並肩起飛迎戰日寇敵機,僅1939年2月23日一次戰役,就擊落日機18架。此役為抗戰中,中國空軍擊落日機最多的一次空戰,我方飛行員無一傷亡,堪稱抗戰曆史上的奇跡,蘭州則成為鐵壁銅牆大後方。蘭州百姓俗語“黃河自古沒蓋子”,那麼,中華民族從來就不膽寒。黃河鐵橋不愧“中流砥柱”“雷池鐵堅”,見證了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自由與解放的曆史進程。
“八.二六”蘭州解放炮聲響起的時候,獨裁政權土崩瓦解,兵敗如山倒。中山鐵橋迎來了解放的黎明,卻被潰兵彈藥車爆炸後燃起的大火損壞了。然而,在烈火金剛大將軍彭德懷主持下,解放軍調集能工巧匠數百人奮力搶修八天九夜,迅速恢複了通車。解放大軍鐵流滾滾向西挺進,一路摧枯拉朽、直接抵達新疆,中國西部再無大戰。大河兩岸硝煙散盡之後,鐵橋伴隨旭日東升如雨後彩虹——那五環鋼梁奏響新中國走向輝煌的七弦琴,見證這座城市解放六十年來寫下的燦爛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