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入歐洲的植物種類繁多,筆者將之分為以下四類:

(1)蔬果及糧食作物

蔬果糧食類作物在很早時候就傳播至歐洲,並得到栽培。如起源於中亞的小麥,約在公元前5000年得到推廣,後來成為歐洲人的主食之一。水稻同樣起源於中亞的幹旱山穀,歐洲人在古代就從印度引入稻米。東方的胡蘿卜、桃、杏等於公元前後即在地中海得到栽培。中世紀以來,大量蔬果經阿拉伯人之手輸入歐洲,如羅勒、柑橘等。

引種歐洲的蔬果和糧食作物大致如下:羅勒、花莖甘藍、胡蘿卜、菠菜、黃瓜、茄子、萵苣、薯蕷、冬瓜、桃、杏、柑橘、檸檬、酸橙、甜瓜、石榴、柿子、椰子、柚子、榴蓮、木瓜、巴旦杏、棗、獼猴桃、金橘、甘蔗、小麥、水稻、薏苡等。這些蔬果和糧食作物逐漸融入歐洲各階層的日常生活,極大地豐富了歐洲人的餐飲文化。

(2)香料等調味品

香料是具有芳香氣味的熱帶植物的總稱。新航路開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穆斯林商人壟斷了東西方的香料貿易,從中賺取了巨額利潤。經過重重轉手後運抵歐洲市場的香料往往價值不菲,這激勵了一批批航海家前赴後繼去東方冒險、尋找香料。15世紀末,達·伽馬開辟了到印度的海上航線,他的航船從印度帶回來了肉桂、丁香、薑、肉豆蔻和胡椒等香料。隨後,葡萄牙開始籌建駛往印度的新艦隊,嚐試直接與印度進行香料貿易。此後,運往歐洲的香料數量激增,貿易總量持續上漲。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裏,葡萄牙、荷蘭、英國為爭奪香料貿易的壟斷權展開了激烈的廝殺。伏爾泰曾有語:“1500年之後,凡在卡利卡特所得之胡椒無不侵染著紅色血跡。”

輸入歐洲的香料主要是:黑胡椒、小豆蔻、肉豆蔻、肉桂、丁香、蒜、薑、薑黃、洋蔥、羅勒、檸檬、沉香木、乳香、安息香等。這些香料滿足了歐洲人的味蕾,對日後西餐烹飪風格的成型至關重要。

(3)藥用植物

藥用植物是指植物的全株或某一部分可作藥用,或其分泌物和所含成分,可直接入藥的,或提煉後可製成藥物的植物。

公元前幾個世紀就有東方的藥材傳入歐洲,入歐的東方藥材有許多也同時是香料和果蔬類植物,如肉桂在公元前500年就在部分歐洲國家入藥;檸檬於公元2世紀在歐洲首次引種,維生素C還未發現前,檸檬曾是為船員治療壞血症的良藥,西班牙古代醫書中有許多關於檸檬的專著;丁香於中世紀時被引入歐洲,到公元8世紀,它的芳香和防腐止痛功能已為多數歐洲國家所認識;洋蔥在中世紀的歐洲被成束地掛在門口以祛除瘟疫;公元1世紀時,希臘醫生迪奧斯科裏德已了解到石榴具有驅蟲的作用,但這一功效在歐洲被遺忘,直到19世紀早期,一位印度草本學家用石榴治愈了一名英國人的絛蟲病,這才引起英國醫生對石榴藥用價值的研究興趣。此類物品還有酸橙、榴蓮、甜櫻桃、冬瓜、蘿卜、豆蔻、桂皮、生薑等。

在藥用植物的傳播方麵,通過阿拉伯人的擺渡,印度和中國的多種藥材逐漸傳播至歐洲。如人參,原產於中國東北、俄羅斯東部和朝鮮北部,公元9世紀阿拉伯人將之帶回歐洲。高良薑也由阿拉伯醫生於9世紀輸入歐洲,因其具有調節消化的功能,長期被用於治療暈船。最遲到公元10世紀,中國藥材如大黃、人參、肉桂、茯苓、川芎、甘草等數十種,已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

入歐的藥用植物種類繁多,一份蘇格蘭修道院議員的挖掘記錄表明,修道士使用外來的草藥,如將罌粟、大麻作為鎮痛藥物和麻醉劑。成書於11世紀的由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所著的《醫典》曾明確指出17種從中國進口的草藥,包括細辛、薑黃、桂枝、肉桂、大黃、荔枝、樟腦、麝香、蘆薈、玳瑁、莪術和鬱金等。

新航路的發現,東方藥材開始大量入歐,歐亞海上貿易的迅速增加保障了來自亞洲的草藥貨源供貨。生薑、小豆蔻、肉豆蔻、薑黃、肉桂、土茯苓、大黃等藥材源源不斷地進入西歐市場,歐人開始大規模地使用。東方藥材在通過歐亞貿易形式入歐之外,還通過其他渠道流入歐洲。訪華的葡萄牙大使多默·皮列士曾格外留心印度和東南亞特產的藥用植物,而當他在廣州受冤被捕時,他交付充公的物品裏就有大黃和麝香。阿拉伯人伊科多巴曾將人參莖塊帶到歐洲,16世紀以後人參作為一種強壯劑開始被定期進口到歐洲,但仍較少入藥。彌漫著“中國風”的西歐社會對中國藥材頗為好奇,許多在華西歐旅行者樂於搜集各種中藥藥材,既有驢皮膠這種以前西歐人聞所未聞的新藥材,也有樟腦、桂皮、大黃等常見品種。派去亞洲各地的傳教士們許多身懷科學知識,他們出於研究考慮也力所能及地攜帶藥材回歐。

總的來說,入歐的東方藥用植物有:石榴、酸橙、檸檬、榴蓮、甜櫻桃、冬瓜、蘿卜、洋蔥、生薑、豆蔻、桂皮、大黃、人參、肉桂、茯苓、川芎、甘草、阿仙藥、樟腦、當歸、麻黃、兒茶、蘇合香、蘆薈油、沉香木、香液、艾菊、高莎草、五倍子、鴉片酊、石腦油、訶子、藏紅花、墨牽牛子脂、水蘇、黃芩、荔枝草、黃連、印度蛇根木、臭椿、地黃、菖蒲、莪術、銀杏、丁香、鬱金等。

(4)觀賞類植物

本篇涉及的觀賞類植物主要包括樹木和花卉兩類。觀賞類植物同樣很早就開始西傳,如杏樹、桃樹在公元初就傳播至古羅馬。最初來源於伊朗的玫瑰,在中世紀前就已被移植到歐洲,在古羅馬大量應用於節日慶典。公元6世紀,白桑葉樹也由波斯傳入了拜占庭帝國。

18世紀時,歐洲大量引進東方植物,豐富了自己的園林藝術。這類植物的西傳,主要假手於前來東方考察並把大量的植物標本寄回歐洲的植物學家。如前文提到的植物學家阿裨爾,他就將多種中國植物輸入英國。其中,中國的銀白楊在英國就以其名而被命名為“中國的阿裨利亞”。瑞典植物學家拉格斯特朗(Lagerstron)曾在華采集1000多種植物標本。

還有一些樹種則是由傳教士運回歐洲。法國耶穌會士在中國采集了大量的植物種子,寄往歐洲引種。如法國耶穌會士湯執中(d' Incarville)神父在1740—1757年間為法國國王花園的植物學家朱西厄的貝爾納(Bernard de Jussieu)運去了大批在歐洲尚不存在的新植物品種,包括椿樹、雪鬆和槐樹等。

在歐洲得到栽培的東方觀賞類植物主要有:玫瑰、桑樹、鬱金香、椿樹、雪鬆、槐樹、杜鵑、牡丹、茼蒿、紫薇、紫藤、菊花、繡球花、木蘭、卷丹、素馨、銀白楊、茶樹、珙桐、翠菊、梧桐、木槿、臭椿、傘鬆、銀杏等。

2.植物提取物

這裏的植物提取物是指以植物為原料,經過提取分離過程,從而獲得的不改變其有效成分結構的一類可用於生活和生產的產品。傳入歐洲的這一類物品主要有:茶葉、樟腦、阿魏樹膠、安息香樹脂、藤黃樹脂、蟲漆、蔗糖、巴豆油等。此外,槿麻(馬尼拉麻)、黃麻、苧麻及其製成的繩索和麻布等也在18世紀出口到西方。

(二)動物類

同植物類一樣,本文也將動物類分為動物和動物製品兩類來論述。

1.動物

從古至今,西方從東方引進的動物非常稀少。據筆者所收集到的資料,從東方傳入歐洲的動物如下:

據羅馬史料記載,在奧古斯都時代有中國使團向羅馬敬獻大象。16世紀至少有13頭印度象到達裏斯本,有兩頭抵達羅馬(其中的一頭名叫漢諾的大象曾被拉斐爾畫過),有兩頭沿不同的道路來到維也納,還有一頭到馬德裏,法國和英格蘭也各有一頭。

關於蠶的輸入,據記載,公元555年有兩名景教教徒在中國掌握了養蠶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把蠶蛾卵置於一根竹杖中帶回了君士坦丁堡。

歐洲到印度洋的海上航線開辟後,葡萄牙的一艘航船上曾載回了兩隻不同顏色的鸚鵡。

此外,鯉魚、絲足魚、喬喬狗、麂、麝、哈巴狗、聖貝爾納德狗、純血馬、安哥拉山羊、貂等也在曆史上不同時期引入歐洲。

2.動物製品

動物製品是指以動物的皮、毛、牙等為材料製造出來的產品。

這類物品有:東方鳥獸標本、山羊絨、麝香、玳瑁、鳥類羽毛製品、羊毛製品、駝絨製品、象牙製品(如象牙梳、象牙塔、象牙棋、象牙首飾盒)等。這些動物製品在歐洲主要作裝飾用,但也有一些是作藥用,如麝香。我們可以從《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中看到麝香曾作為“精細貨”運往歐洲的記錄,如1680年從倫敦出發的“巴納迪斯頓號”把1000盎司麝香運回英倫;1698年從廈門返回的“艦隊號”,船上載有3000盎司的麝香。此外,玳瑁也是作為藥物傳入歐洲的,阿拉伯醫學家阿維森納在《醫典》中列出的從中國進口的草藥中就包括麝香和玳瑁。

(三)手工製品類

根據輸入歐洲的東方手工製品在不同領域的運用情況,筆者將之分為生活用品類和生產用品類。

1.生活用品類

(1)織物

所謂織物,是指用紡織纖維織造而成的物體。筆者將傳入歐洲的東方織物分為三類:

一是絲綢及其製品。據國外的一些考古研究表明,中國絲綢至少在公元前6世紀中期已經傳到歐洲。到張騫開辟西域通道後,絲綢開始大規模西傳。由於絲綢是這條道路上最具代表性的商品,以至於這條連接東西方的陸路通道被稱為“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在古羅馬很快流行開來,據稱愷撒大帝曾穿著中國絲袍出現在劇院裏,埃及豔後克裏奧帕特拉也對中國絲綢青睞有加。由於稀少而昂貴,絲綢成為了風靡貴婦閫闈的奢侈品。15-18世紀絲綢一直是東方輸入西方的大宗商品之一,入歐的絲綢可以細分為兩大門類:生絲和成品絲綢。該時期中國向歐洲出口了大量白色的生絲、有色散絲,成品絲綢有錦緞、綢紗、天鵝絨、金銀線織錦、塔夫綢、雨篷、華蓋、床罩、帷幔、氈毯、刺繡品、印度絲巾等。